殷墟都城建筑遗址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hzjhzjh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戊子贞,其烄于洹泉。”洹河是安阳的母亲河,孕育了安阳儿女,也滋养了灿烂的古都文明。在洹河之滨这片战略要地上,发生过无数次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随着考古发掘,被湮灭3000余年的古都遗址重现于世人面前。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建筑的先进水平。
  考古发掘 聚焦殷墟遗址坐标
  殷墟古称“北蒙”,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甲骨卜辞中又称其为“商邑”、“大邑商”。1928年——1937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发掘总面积为46000余平方米,在殷墟范围内发掘出宫殿宗庙、王陵、手工作坊等遗址,确定了史书中记载的“殷墟”的具体位置。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修建起了殷墟博物苑。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
  随着考古发掘的日益深入,殷墟的范围仍在不断地扩大。近年来,殷墟考古仍不断有惊世发现,1990年的郭家庄、1991年的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1999年的洹北商城、2001年的花园庄东地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震惊中外学术界。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站在殷墟宫殿区以东的大司空村进行考古发掘。18座保存完整的匈奴墓葬在殷墟大遗址保护区内的首次发现,丰富了殷墟文化的内涵。
  殷墟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匈奴墓葬、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
  殷墟博物馆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商代建筑造型庄重肃穆、质朴典雅,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
  宫殿宗庙遗址 四合院滥觞
  宫殿宗庙遗址又被称为殷墟宫殿区。1937年以前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群,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陆续发现了著名的54号基址和妇好墓等。在宫殿宗庙遗址的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成的巨型防御濠沟,其东、北两端与洹河的河曲相通,将宫殿宗庙遗址环抱中间,构成了严密的防洪、防御体系,与宫殿宗庙遗址浑然一体,起到了类似宫城的作用。
  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
  54号基址位于乙组基址东南,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基址濒临洹水西岸,整体呈凹字形,缺口向东,包括南、北、西三组基址。这些房基构成半封闭状的建筑群,面积达5,000平方米,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已具备了中国“四合院”的雏形,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四合院”的滥觞。该基址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宫殿宗庙遗址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建筑基址。
  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这些宫殿宗庙建筑,采用黄土、木料等建筑材料,夯筑高大厚实的台基,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被中国古代典籍称为“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对中国古代早期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宫殿宗庙遗址管理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复原展示了十余座有代表性的基址。
  洹北商城 聚众庭院
  殷墟博物馆的洹北商城,具有高大的城墙、威严的宫殿、特别是严格的“中轴线”布局,成为数千年来中国历代城市的特征。从宫城内发掘的陶片和其他遗物可以看出,洹北商城宫城是商代中期国王行政和隆重祭祖的场所,由此可见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严格的礼制。
  地下文物表明,这座城址的年代略早于作为商王朝晚期都邑的传统概念上的“殷墟”,分布上与旧的”殷墟”范围略有重叠,但整体在洹河北岸。根据这座古城址的主要发现者唐际根博士的提议,学术界将其命名为”洹北商城”。这里共发现夯土基址27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除1号基址及其附近的一处基址外,其他基址均未探明形制。
  1号宫殿基址位于宫殿区东南,南北中轴线南段,东西长173米,南北宽约90米,面积达1.6万平方米,整体结构呈“回”字型,如同“四合院”。整个基址的建筑物部分由门塾、主殿、主殿两旁的廊庑、西配殿、门塾两旁的长廊组成。廊庑和门塾位于宫殿南部。门塾居中,两侧是廊庑。两条宽约4米的门道穿过门塾,直达宫殿的庭院。庭院南北宽68米、东西长140余米,是商王召集大臣等人开大会的地方。“商王聚众庭院,多时可达万人”。穿过庭院是北部的正殿,正殿上是清晰的柱网结构。正殿的每间房屋的前面都对应有台阶,这些台阶通常长3米左右,底部竖2根直径约0.2米的木头,再用3-4根横木固定,形成木质踏步、土木混合结构。无论是清晰的柱网结构还是木质踏步的台阶,在商代建筑遗迹中都是首次发现。
  这座宫殿建筑结构严谨,建筑材料也十分讲究。比如精细的夯土,多种规格的土坯,精心加工的方形和圆形廊柱,以及用苇束为骨的抹泥屋顶等。还发现大量用草和泥混合制成的土坯,这种类似早期砖的建筑材料,在殷墟一带考古发掘中也是首次发现。
  沉睡地下的“金字塔”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殷墟王陵遗址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
  殷墟王陵遗址是殷商王朝的陵地与祭祀场所,被国际专家学者誉为世界“第二个古埃及”,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它的发现,确证了殷墟商代都城的历史地位,直接推动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研究,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在这个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遗址中,王陵大墓多为“亚”、“中”“甲”字形大墓。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面积最大者达1803平方米,深达15米。墓内椁室、棺木极尽奢华,随葬器物精美,殉人众多,彰显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贵和威严。殷墟王陵從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不但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
  王陵遗址不但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的王陵墓葬群,更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和殉葬制度,被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其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均可与埃及金字塔媲美,故被人誉为沉睡在地下的“金字塔”。
其他文献
白圭,战国时期的著名大商人,早年曾在魏国做官,后到齐国、秦国经商。他经商有道,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经济谋略家、理财家,商人的祖师爷;百姓尊其为“人间财神”,宋真宗曾封其为“商圣”。  他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经商理念很多,但其要点是:  “乐观时变”,即要有兴趣观察市场行情变化。对市场行情的动向、年成丰欠及季节差异所造成的商品价格变化,而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策略,从中获取利润。  先“待乏”后出售
期刊
公元1919年,农历己未年。这一年是中华民国成立的第8个年头,当时的总统是徐世昌,总理是钱能训。  这一年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世界各国齐聚法国巴黎,在凡尔赛宫召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所谓“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了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前往参会。  然而,在这次的巴黎会议上,尽管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却仍然无法和世界主要大国平等对话。美、英、日三国,在没有
期刊
百年之前,风雨如晦,河山危殆,万民戚惶。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创立民国,为救亡图存,诸志士仁人殚精竭虑。然而,清风无法吹起死水的涟漪,唯内引源头活水,外降雷霆暴雨,才可荡涤污浊,澄清玉宇。  一本杂志与一场游行  经历器物与制度改革的失败后,人们的目光投向了文化层面。辛亥革命后,文化保守主义失去政权庇护的土壤,却仍不死心,以尊孔复古为自己的旗帜,后期通过“孔教“与帝制复辟联系起来。然而,
期刊
每年一到暮春时节,小区里就能听到阵阵蛙鸣。  蛙声是从附近水渠传过来的。那些青蛙好像在比赛似的,“呱呱”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彻夜不停。小区就夜夜环绕在一片片蛙声里了。  我喜欢听蛙鸣。那些蛙声总能唤起内心深处的田园情怀。  我的童年在苏北乡下度过,在我印象中,稻田是青蛙最活跃的地方。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水稻随风起伏,飘散着淡淡清香。水沟里,稻田边,不时有青蛙“扑腾、扑腾”地跳跃,偶尔传来一阵“呱呱
期刊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旃十乘,大糟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商颂·玄鸟》
期刊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  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第十》  这一段是讲孔子吃东西的问题,读这一段对我们养生很有意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期刊
一片甲骨惊天下  人生聪明识字始,字从何来?来自殷墟。  刀耕火种的汗水,划过龟甲、牛骨,篝火旁刻下的一笔一划,开启了整个民族的文明历程。  汉字,线条流畅;汉语,字正腔圆。  祖先的智慧从一片片甲骨中传承,文明信史从此落于笔端。  古朴中蕴藏智慧,隽永里绽放辉煌。  一件青铜传百世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鼎为何物?国之重器。  四足双耳的厚重,是礼仪之邦的气度;  雷纹为地,盘龙叱咤,饕餮威武,
期刊
《见字如面第2季》第11期:的主题是成长,姚晨作为朗读嘉宾选择了台湾作家简媜写的《给孔子的一封信》。文章中简媜替代一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母亲,给孔子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情真意切,讨论的教育问题发人深思。  孔子先生您好:  很不好意思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我是您的崇拜者,现在在做家庭主妇,我一共生了三个孩子,有一个老公。  实在是很不得已的啦,我也不知道您家电话(一O四说没有登记),只好写信;我也没有念
期刊
近阶段,有意无意地读了不少唐代的“访不遇”诗,出于好奇,我将《全唐诗》中的“访不遇”诗随便数了一下,竟有99首之多。最早的一首“访不遇”诗当是宋之问的《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因以题壁赠杜侯杜四》。唐代以后,逐渐减少,笔者查阅了一下《宋诗钞》,宋代的“访不遇”诗仅有12首,元明清以来,就更少了。  但我总觉得,古人的“访不遇”,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情志,一种幸福。我羡慕他们的“访不遇”
期刊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一位范姓古董商携带了一些有神秘字符的甲骨到北京,给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看。王氏鉴定甲骨上的文字应是三代古文,并让古董商替他大量收购。甲骨文的发现,随即引发了民间对甲骨的私掘热潮。一时间,古董商、药贩子、考古学者、金石学家都纷纷涌向河南安阳市的一个小村庄。  甲骨文——中国汉字的鼻祖  最初,小屯村当地居民在耕地、挖地基等生产、建筑等活动中不断发现这种有字的甲骨。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