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传播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其行为的特殊的传播活动。基于应用型专业的不同专业特性,其思政教育中存在教育主体不明,缺乏反馈机制;教育手段纷繁,信息噪音过多;教育内容单一,制约传播效果等问题。合理运用传播学理论工具,如发挥朋辈作用,树立意见领袖;更新传播内容,巧妙设置议程;优化传播过程,增强教育体验等,可以帮助提升应用型专业思政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意见领袖;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194-02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公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开放性和媒介技术的实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和载体,另一方面,价值的多元化和舆论的大众化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作用力有所减弱。而应用型专业学生更是具有政治敏感度高、社会责任心强、媒介素养高、动手能力强等各种特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与消化也有着不同于传统专业学生的情况。因而,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每一名高校教育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传播学理论对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高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观念传播,或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是政治传播、教育传播。[1]它是教育者(传播者)收集、整理、筛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内容),通过一定传播手段(传播媒介、符号)和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传播技巧),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受众)进行传播,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其行为的特殊的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的效果就是衡量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指标。借助传播学理论,通过对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和要素的把握提升传播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应用型专业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不明,缺乏反馈机制
现代教育生活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生活。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大多数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映在思政课堂和辅导员的教育指导中时,相对枯燥和繁复,说教意味明显,教育主体不明。理想状态下,教师应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同时两者之间还应建立起及时畅通的反馈机制,从而确保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这样的反馈在学生反感或无视思政教育的情境中,是极为缺失的。
(二)教育手段纷繁,信息噪音过多
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日益便捷,“互联网+思政教育”也成为很多思政教育者们的工作方式。一时间,从学校到班级到辅导员个人,从博客到微博到微信公众号,从校园新闻到分析评点到心灵鸡汤,各种渠道的教育信息铺天盖地,见缝插针的深入学生的各个时间段和各种虚拟空间。虽然思政教育的形式创新是鼓励和提倡的,但当纷繁的教育手段多管齐下时,难免会出现教育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更有甚者,部分校园公众号存在要求学生强制关注的情况,无异于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会起到逆反效果。这些人为制造的信息噪音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教育内容单一,制约传播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细枝末节,但总体而言还是帮助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构建。多数思政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都较为年轻,其自身有限的人生阅历和程式化的交流内容,使得思政教育主题陈旧、内容枯燥,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只有在认真观察自己,思考自己的命运,渴望自己“精神丰富”,“生活充实”,“思想上充满信念、追求和激情”,渴望“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好”的时候,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才会真正到来。只有提供了学生在这一观察思考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教育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传播理论,提升应用型专业思政教育有效性
(一)发挥朋辈作用,树立意见领袖
大众传播中的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理论认为,“来自媒介的消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接着,意见领袖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followers)”。[2]在大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活跃度高,影响力大,朋辈教育作用明显。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意见领袖如党员同学、班干部、社团负责人等,往往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好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与影响力。同样的教育信息或要求,从思政教师、辅导员处传达容易被学生无视或产生抵触情绪,但经过这类学生意见领袖的转达和劝导,往往更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因此,注重树立一些乐于接受思政教育信息同时又能很好地将其传播给更多同学的意见领袖,注重发挥这类学生的朋辈教育作用,能较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更新传播内容,巧妙设置议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繁复的过程,因此很多时候教育重点是重复陈旧的,但这并不表示教育传播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思政教育者可以在议程设置环节多下功夫,将教育传播内容巧妙地嵌入其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一是要把握关键设置议程。对于老生常谈但又极为重要的问题,要找准关键点,避免不断重复的面上强调,而忽视了各不相同的个性诉求。以安全问题为例,这是贯穿全年全时段全方位的重要问题,一味教育学生各种严禁和不准,往往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但如果针对不同学生受众的不同诉求,找准关键点、提供解决方法,针对容易晚归不归的学生重点查寝签到、针对热衷网上交易的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针对恋爱的学生引导其正确看待爱情学会爱己爱人等等,就能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多个方面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二是要贴近实际设置议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接近性,让学生自身得到体会,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3]应用型专业学生往往对实践的重视程度高于理论,因此尤其要注重结合其实际,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三是要借助热点设置议程。注重把握当下的政治热点、重大事件、网络热词、校园新闻等,发掘其中可以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部分,找准切入点,及时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个别约谈中予以体现,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优化传播过程,增强教育体验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课教学、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为主渠道,这些大多是一对多和上传下达的教育模式,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接收效果。针对应用型专业学生特性,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教育环节,优化传播过程,增强体验性,强化思政教育效果。一是以生为本,情理交融。传播者提高自己的传播技巧,增强对传播主体的关注,站在受众角度优化传播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传播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主题班会上辅导员的反复强调和严格要求常常被学生无视,但往往辅导员日记、给学生的一封信等形式的悉心交流,就能收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创新方式,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的优点在于受众能融入信息传播过程,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受到信噪干扰较小,亲身体验也能固化传播效果。例如校园心理剧展演就是通过短剧的形式,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进行艺术化表达,使学生在创作、排练、观看的过程中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的还有团队拓展训练、寝室设计大赛、安全知识问答、网络平台维护等多种教育形式,寓教育于情境,增强学生的教育体验。三是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专业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在实践中强化专业技能,也可以利用好这一传播渠道,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将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相结合、与社会帮扶相结合、与义务宣传相结合、与网络推广相结合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以一己之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受到纯粹的精神洗礼。
总之,对于应用型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课堂里,应当充分利用传播理论和工具,提高传播者的综合素质、更新传播内容、优化传播环境、创新传播方法、关注信息反馈,从而切实提升应用型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本文系2012年度安徽师范大学人才培育基金项目“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rcpy028)
参考文献:
[1]于洪卿.论传播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湘论坛,2008,21(2):98-100.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4,183.
[3]李璇.传播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2):216-21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意见领袖;议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194-02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公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开放性和媒介技术的实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契机和载体,另一方面,价值的多元化和舆论的大众化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作用力有所减弱。而应用型专业学生更是具有政治敏感度高、社会责任心强、媒介素养高、动手能力强等各种特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收与消化也有着不同于传统专业学生的情况。因而,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每一名高校教育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传播学理论对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高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观念传播,或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是政治传播、教育传播。[1]它是教育者(传播者)收集、整理、筛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内容),通过一定传播手段(传播媒介、符号)和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传播技巧),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受众)进行传播,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其行为的特殊的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的效果就是衡量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指标。借助传播学理论,通过对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和要素的把握提升传播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应用型专业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体不明,缺乏反馈机制
现代教育生活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生活。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大多数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映在思政课堂和辅导员的教育指导中时,相对枯燥和繁复,说教意味明显,教育主体不明。理想状态下,教师应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同时两者之间还应建立起及时畅通的反馈机制,从而确保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这样的反馈在学生反感或无视思政教育的情境中,是极为缺失的。
(二)教育手段纷繁,信息噪音过多
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日益便捷,“互联网+思政教育”也成为很多思政教育者们的工作方式。一时间,从学校到班级到辅导员个人,从博客到微博到微信公众号,从校园新闻到分析评点到心灵鸡汤,各种渠道的教育信息铺天盖地,见缝插针的深入学生的各个时间段和各种虚拟空间。虽然思政教育的形式创新是鼓励和提倡的,但当纷繁的教育手段多管齐下时,难免会出现教育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更有甚者,部分校园公众号存在要求学生强制关注的情况,无异于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会起到逆反效果。这些人为制造的信息噪音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教育内容单一,制约传播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细枝末节,但总体而言还是帮助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构建。多数思政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都较为年轻,其自身有限的人生阅历和程式化的交流内容,使得思政教育主题陈旧、内容枯燥,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存在一定差距,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只有在认真观察自己,思考自己的命运,渴望自己“精神丰富”,“生活充实”,“思想上充满信念、追求和激情”,渴望“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好”的时候,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才会真正到来。只有提供了学生在这一观察思考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教育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合理运用传播理论,提升应用型专业思政教育有效性
(一)发挥朋辈作用,树立意见领袖
大众传播中的两级流动传播(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理论认为,“来自媒介的消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接着,意见领袖将其所见所闻传递给同事或接受其影响的追随者(followers)”。[2]在大学生群体中,意见领袖活跃度高,影响力大,朋辈教育作用明显。应用型专业的学生意见领袖如党员同学、班干部、社团负责人等,往往具备较高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好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较强的社交能力与影响力。同样的教育信息或要求,从思政教师、辅导员处传达容易被学生无视或产生抵触情绪,但经过这类学生意见领袖的转达和劝导,往往更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因此,注重树立一些乐于接受思政教育信息同时又能很好地将其传播给更多同学的意见领袖,注重发挥这类学生的朋辈教育作用,能较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更新传播内容,巧妙设置议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繁复的过程,因此很多时候教育重点是重复陈旧的,但这并不表示教育传播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思政教育者可以在议程设置环节多下功夫,将教育传播内容巧妙地嵌入其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一是要把握关键设置议程。对于老生常谈但又极为重要的问题,要找准关键点,避免不断重复的面上强调,而忽视了各不相同的个性诉求。以安全问题为例,这是贯穿全年全时段全方位的重要问题,一味教育学生各种严禁和不准,往往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但如果针对不同学生受众的不同诉求,找准关键点、提供解决方法,针对容易晚归不归的学生重点查寝签到、针对热衷网上交易的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针对恋爱的学生引导其正确看待爱情学会爱己爱人等等,就能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多个方面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二是要贴近实际设置议程。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增强教育内容的接近性,让学生自身得到体会,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水平。[3]应用型专业学生往往对实践的重视程度高于理论,因此尤其要注重结合其实际,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三是要借助热点设置议程。注重把握当下的政治热点、重大事件、网络热词、校园新闻等,发掘其中可以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部分,找准切入点,及时在课堂教学、主题班会、个别约谈中予以体现,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优化传播过程,增强教育体验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课教学、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为主渠道,这些大多是一对多和上传下达的教育模式,在传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接收效果。针对应用型专业学生特性,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教育环节,优化传播过程,增强体验性,强化思政教育效果。一是以生为本,情理交融。传播者提高自己的传播技巧,增强对传播主体的关注,站在受众角度优化传播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传播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以主题班会上辅导员的反复强调和严格要求常常被学生无视,但往往辅导员日记、给学生的一封信等形式的悉心交流,就能收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创新方式,情境化教学。情境化教学的优点在于受众能融入信息传播过程,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受到信噪干扰较小,亲身体验也能固化传播效果。例如校园心理剧展演就是通过短剧的形式,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进行艺术化表达,使学生在创作、排练、观看的过程中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的还有团队拓展训练、寝室设计大赛、安全知识问答、网络平台维护等多种教育形式,寓教育于情境,增强学生的教育体验。三是知行合一,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专业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在实践中强化专业技能,也可以利用好这一传播渠道,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将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相结合、与社会帮扶相结合、与义务宣传相结合、与网络推广相结合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以一己之力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受到纯粹的精神洗礼。
总之,对于应用型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课堂里,应当充分利用传播理论和工具,提高传播者的综合素质、更新传播内容、优化传播环境、创新传播方法、关注信息反馈,从而切实提升应用型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本文系2012年度安徽师范大学人才培育基金项目“传播学视角下应用型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rcpy028)
参考文献:
[1]于洪卿.论传播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湘论坛,2008,21(2):98-100.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4,183.
[3]李璇.传播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1,(2):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