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永恒的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khp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的原文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常人所接触的、所思考的往往都是“器”范畴的具体事物,而《道德经》是论述“道”的著作,因此,许多针对形而上所发的议论,读起来难免会令人费解,甚至玄虚。
  上一章里说到“道”的两种存在方式——“有”和“无”,“有”和“无”的根源是一个,只是名称不同。(“同出而异名”)这里又抛出了一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后世对这句的解释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这样断句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按照辛战军先生的解释:“如果天下之人都知道作为那些所谓的美事,那么美事就会变得不美了;如果天下之人都知道作為那些所谓的善事,那么善事就会变得不善了。”
  另一派的断句比较常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那么丑的概念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之所以是善的,那么不善的概念就产生了。”
  笔者倾向后一派的解释,《道德经》一书,文字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简明流畅,音韵和谐。如果老子果真要表达“如果天下之人都知道作为那些所谓的美事,那么美事就会变得不美了;如果天下之人都知道作为那些所谓的善事,那么善事就会变得不善了”,这样的意思,估计以他会写成 “天下皆美者,斯恶已。皆善者,斯不善已。”“美之为”“善之为”这种文字,估计只有现代蹩脚的文言文仿写者才写得出,就文字表面而看,老子的文笔不会这么拙劣。
  从义理分析,老子著书所假想的读者是天子、诸侯这类人,以“自隐无名为务”的高人,当然也还是希望他所讲的理论能为这些统治者所接受所应用,从而让天下更太平更和谐更美好。
  作者在上一章说过“名可名,非常名”,事物的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么这一章的言外之意是说,这些看似的对立的概念,比如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高与下等等概念,都是人们主观设定、约定俗成的,并不代表事物的本质。
  如国人对湿地的认识,九十年代以前,我们认为湿地是百无一用的,于是群策群力把许多湿地改造成了农田,直到近些年才认识到湿地是“地球之肾”,不仅不再主张去破坏湿地造良田,而且肯下大本钱去保护了。这就是“名非恒名”的一个现实例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本段的一个总纲,把美与恶、善于不善的关系阐述清楚后,随后老子说——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思是: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比互见,高和低相互呈现,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依相随。
  在帛书本中,紧接着这段有两个字:“恒也。”虽然在楚简本老子中没有这两个字,但笔者倾向于这两个字存在。参看第一章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可以说是文意贯通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称谓、概念和判断,都是因为对立而产生的,而这种对立是变动的,所以一切称谓、概念和判断也都是变动不居的。
  说到这里,老子把话锋一转,开始说人间社会了。因为道德经这本书贯穿着一个潜在的逻辑,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刚才说的天道层面的,那么人类社会的“圣人”就应该去效法呀!
  所以,后面写到——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其中“万物作焉而不辞”一句,经过学者们的考证应该是“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通行本中有脱误,这里详细考证过程就赘述了。
  意思就是: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情,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
  这章的意思是,“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是我们可以用常态的感官所能感受,用常态的意识可以去思维的,因此,执着于对立的概念中的一方来认识“道”,是错误的。“道”,不是有,也不是无,但是,“有”是“道”的一种存在形式,“无”也是“道”的一种存在形式。彼此对立的概念,是在人的价值判断和分别而产生的,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对立、这变化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对于一个有“道”的人来说,不应该按照一己的主观好恶去发号施令,去判断对错,必须顺应万物本身的规律去做事,顺应事物的规律去做事,就是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逆着规律去做事。做事成功了,是因为我顺应了自然之道,因此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去夸耀自己的功绩,不夸耀、不自负,反倒不会因此而被忽视。
  对我们这些现实世界中芸芸众生来说,这章或许有这样的含义——不要执着自己的认识,也不要幻想自己的人生会没有了矛盾对立、万事大吉的一天。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处不在变化着。矛盾常在,变化永恒,我们还是顺应自然规律,努力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吧!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形容男人拜倒在女人脚下不能自拔。那么,石榴裙是什么裙?  “石榴裙”本是古代女子所穿的绣石榴花的大红裙子,一说是红颜色的长裙。“石榴裙”一词,最早出于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所著《乌栖曲》,其中“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用来形容美丽女子亭亭玉立的迷人风韵。后来,“石榴裙”便成美女的代名词。  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石榴裙更成为年轻女子极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上至太平
期刊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杜维明:  土豪变儒商  ——“一个有权力、有资本力量的人对其他人不照顾,这太危险了。”  速度加快,世界显得越来越小。传播信息的技术与工具的改变,使全世界连在了一起。任何地方发生任何问题,包括经济、疾病、政治、恐怖主义等问题,都会影响全球。全球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但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个生命共同体中和谐交流、互赢互信、互相提携的美好景象。相反,这
期刊
《诗经》作为六经之首,分为风、雅、颂。孔子将三千多首诗,拣选了三百零五首,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是导人心归正的。  那么是孔子故意附会的吗?不是。  风,是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和风格,各人有各人的风,一家有一家的风,一国有一国的风。风,严格地讲,就是指偏,指个人的。在偏中依然有正。譬如第一章的“周南”,周南就是指王道之风。“周”虽然不是天下,周围还有很多大国,但是“周”这个国家已经代表了人类完备的
期刊
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的210年。这原本是个平常的年份,然而随着千古一帝秦始皇病死沙丘宫,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  沙丘政变  说起来,这个沙丘宫不知道是风水不好,还是另有原因,总之有克主的嫌疑。当年商纣王在沙丘这个地方大兴土木,还建设了苑台。酒池肉林就在这里,商纣王动不动就领着一帮美女在这里裸奔,过上了原始群居生活。不过,好日子没过多久,周武王反了,到最后,纣王走投无路,自己把自己烤了。  到了
期刊
庄子有个外号,叫故事大王,因为他有一句口头禅:“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庄子喜欢讲故事,当然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讲道理。你向庄子请教个问题,他会慢悠悠地说,“我给你讲故事吧”;讲故事需要耐心,当然听故事也需要耐心。他好像从来不着急,即使他饿得两手空空、两眼冒花、两腿打晃、两鬓斑白,他依然能稳住心神,慢悠悠地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一次,楚威王派了两个小弟,来请庄子出山辅佐。话说的十分得体:先生好
期刊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孟子最关注民众的经济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孟子又是最务实的思想家,司马迁说他迂阔就有点冤。孟子认为,对于民众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他们的生存权问题,而解决生存权最重要的是保障民众拥有基本的不容剥夺的财产权,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使民有“恒产”。孟子揭露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已经剥夺了民众的基本生存权,他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民之憔
期刊
人生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定慧等身能过无量苦海。当下时代,有的人沉迷物欲横流,五阴炽盛,离奇追逐,人性扭曲。物,是好的,可是在于人们怎么用它。如果过分地追逐物利,贪求物欲,追求享乐,贪图一切外物的刺激和狂热,渴望今生享受尽世间一切富贵荣华,其生命就会在万物流转中沉浮跌宕,就会在醉生梦死中迷失方向。钱,也是好的,但全在于你如何理解它。如果把钱当成自己生命追求的目标,把钱当成了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把钱看成
期刊
“祭先圣宗祖,使民知来去贵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今天下君子莫不怀道德之忧,复性莫过于导民知礼。庄子,其寥廓可于老孔佛陀耶和华并肩者也,祭礼当从圣轨。”  2015年10月21日,全国各地的佳士学人陆续抵达蒙城县庄子祠,乙未布衣祭祀庄子大典拉开帷幕。次日,坐忘山秋浦书院张真山长于南华经阁向参加祭祀者与庄子故里慕庄之士讲论《莊子》德充符。  官方祭祀庄子从宋代始,年年秋祭庄子,至民国而中断。自壬辰
期刊
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难道春天还会远吗?”道出了对春天渴望之情,春天来了,阳光一反寒冬的苍白无力,显得格外明媚,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因此人们总是用春天比喻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感情,比如人们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叫作青春年华;把美好的相思之情叫作春心,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春心莫共花争法,一寸相思一寸灰”;把尊长的教诲叫作“春风化雨”,“如沐春风”;把母爱比作“春晖”;
期刊
庄子其人——庄生晓梦迷蝴蝶  有这样一个人,你好像永远也看不清他的面目,隔着朦朦胧胧的迷雾,只道那人丰姿清俊;你也似乎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他,纵使你听说过很多他的故事,却始终不能拼凑出对他的全部印象。听到他的名字,仿佛很久很久之前,甚至久到前世的记忆浮上心头,却又永远不那么真切;你听别人说起他,每个人都说的或深入或全面,却仍然不能描绘出你心中之万一。这个人,那样神秘,那样令人着迷。  这个人,就是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