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报纸的风格、品格,即报格,是考量报纸层次,决定报纸经营战略的重要因素。在报纸漫长的发展时期,报格的变化对报纸生命力的延续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为一家典型的私营报业集团,明报集团的发展史给我们提供了分析报格转变与报纸发展关系的生动案例。本文以明报为例,力求探究报格对报纸的深层影响,为传媒在采取经营战略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报格 明报 报纸经营
一、前言
《明报》由查良镛(金庸)先生于1959年创办于香港,是一份土生土长的香港华文报刊。查良镛凭借其学问修养、道德勇气和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以“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为信条,创造出文人办报而成功的历史。《明报》的成长历程是典型的私营报纸成长历程,其报格转变促进报纸发展的过程,至今被新闻传播界学者津津乐道,从这其中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促进新闻史的研究。
二、 《明报》的报格转变与报纸发展
(一)初期:小型报纸及低报格发展策略
金庸祖籍浙江海宁,初期作为大公报特派驻外记者而常驻香港,35岁时从报纸辞去记者职务自办媒体。初期的明报人虽然遇上了香港传媒发展的黄金期,但山头林立的报纸所造成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小觑,因此《明报》在办报方针上不得不采用了“小报”、“中立”的政策。从明报创刊号到第十七号,均以“小型报纸”面世,主打金庸的武侠小说,扩大名牌、明星效应,报道演艺界消息和刊登艳照,将评论排除在版面之外,完全走娱乐化路线。这时的明报报格自然不高,特色也不鲜明,但却最能吸引中下层读者的眼球,起到扩大发行量,提高影响力的作用。大众化路线并非明报的专利,世界上的很多大报,如《纽约时报》等在创始初期无一不走这种路线。“小报”报格广受欢迎的原因显而易见,一是报纸初始并无太大财力支撑得起独家新闻和特约评论,但娱乐新闻与小道消息获取成本低,受众基础好,最吸引广大市民,采用低规格新闻在所难免;二是报纸创设初期,提高发行量是首要任务,只有高发行量才会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因此,为了维持报纸运营便只能先牺牲报格争取底层民众。在今天,發行量最大、市场份额最大的报纸仍以小报为主,最典型的就是《太阳报》和《图片报》。这符合报纸提供消息、消遣娱乐的功能。
小报对提高发行量有所帮助,但并非一份报纸求取长期生命力的做法,这种低端报纸虽然受众广泛,但也非常容易被排挤和替代,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远没有严肃性大报深远。因此,报纸在发展中后期必然要提升报格,创出品牌,发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声音。因此,报纸发布独家报道和权威社评就显得异常重要,在公共事件中采取鲜明的立场也理所应当。诚然,提升报格需要机遇,对于《明报》来说,这个机遇便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报道。
(二)中期:大型报纸及高报格发展策略
《明报》财务的独立保证了其经营的独立,从而使报纸采取中立的政治立场有了可能。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报业市场,想要夺人耳目就要在报道上坚定立场,或“左”或“右”,对于不“左”不“右”或者忽“左”忽“右”则被认为是报格低下,信念动摇,报纸的新闻与评论也不会被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所认可。但《明报》并不受任何政治势力控制,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新闻发声地,客观地描述、评论新闻事件。在文化大革命中,《明报》依赖对文革的独家新闻和精辟的分析,用预见大致准确的社评在香港报章中崭露头角,使发行量从1965年底的八万份跃升至1968年的十二万份。《明报》的记者从大陆的电台广播、红卫兵报纸中寻找隐藏的信息,加上金庸对政治敏锐的嗅觉,向受众提供了一篇篇精彩的报道和评论,引起了香港和海外知识分子的注意。在此之后,在大陆到香港的移民潮、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上,《明报》都抓住机会提升报格,不仅让发行量逐渐攀升,而且在知识分子树立的威信,中站稳了脚跟,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作为《明报》的掌门人,报格的提升也使金庸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他受到了大陆领导人邓小平、台湾领导人蒋经国、香港总督卫奕信等的接见,在后来更是参加了《香港基本法草案》的起草工作,其在政界影响力的提升可见一斑。如果不适时提升报格,报纸的发展终究会陷入困境。
(三)后期:大型报业集团及综合报格发展策略
当报纸的实力雄厚之后,必然要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在每个细分市场中争取受众,扎稳营盘,让自己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明报》在资金扩充后及时成立了明报报业集团,发展了以《明报》为主,兼营《武侠与历史》、《明报月刊》、《新明日报》、《明报周刊》、《明报晚报》等报纸。这种包涵了高、中、低报格,兼营大、中、小新闻,满足各层次人士阅读需求的办报架构是明报集团发展成有影响力大报章集团的重要原因。当然,大的报业集团也可以在某些出版物上采用低报格的发展战略,这与保持总体的高报格并不矛盾,就像高端政界人士不仅游走于各国政要之间,还不忘亲近普通大众一般。明报始终对发展伊始时,读者对武侠小说的认可心存感恩,一直用丰厚的稿酬邀请著名的小说家创作优秀的武侠小说回馈读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无论你在办公室、公车上、饭桌上、家中、旅途中,你都能找到适合你阅读的明报刊物。”明报的这种“综合报格”,是报纸发展后期必然选择的策略。
三、结语
新闻媒体最重要的是革新,报格的革新也是媒体经营者必须要考虑的方面。金庸先生的《明报》为新闻人总结除了这样一条规律:寻求报格平衡,发展综合报格,是在报章激烈竞争之中立于不败的真理。在未来新闻传播的实践中,也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佐证这一规律的案例。
参考文献:
[1]张圭阳 .金庸与明报 [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42.
[2]人民网.金庸和他的《明报》.( 2011-11-17) 2011-12-11].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26470/26501/1751602.html.
[3]中国网.金庸与《明报》他毕生的事业与声誉.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7-10/17/content_9069618.htm
关键词:报格 明报 报纸经营
一、前言
《明报》由查良镛(金庸)先生于1959年创办于香港,是一份土生土长的香港华文报刊。查良镛凭借其学问修养、道德勇气和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以“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为信条,创造出文人办报而成功的历史。《明报》的成长历程是典型的私营报纸成长历程,其报格转变促进报纸发展的过程,至今被新闻传播界学者津津乐道,从这其中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促进新闻史的研究。
二、 《明报》的报格转变与报纸发展
(一)初期:小型报纸及低报格发展策略
金庸祖籍浙江海宁,初期作为大公报特派驻外记者而常驻香港,35岁时从报纸辞去记者职务自办媒体。初期的明报人虽然遇上了香港传媒发展的黄金期,但山头林立的报纸所造成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小觑,因此《明报》在办报方针上不得不采用了“小报”、“中立”的政策。从明报创刊号到第十七号,均以“小型报纸”面世,主打金庸的武侠小说,扩大名牌、明星效应,报道演艺界消息和刊登艳照,将评论排除在版面之外,完全走娱乐化路线。这时的明报报格自然不高,特色也不鲜明,但却最能吸引中下层读者的眼球,起到扩大发行量,提高影响力的作用。大众化路线并非明报的专利,世界上的很多大报,如《纽约时报》等在创始初期无一不走这种路线。“小报”报格广受欢迎的原因显而易见,一是报纸初始并无太大财力支撑得起独家新闻和特约评论,但娱乐新闻与小道消息获取成本低,受众基础好,最吸引广大市民,采用低规格新闻在所难免;二是报纸创设初期,提高发行量是首要任务,只有高发行量才会吸引更多的广告商,因此,为了维持报纸运营便只能先牺牲报格争取底层民众。在今天,發行量最大、市场份额最大的报纸仍以小报为主,最典型的就是《太阳报》和《图片报》。这符合报纸提供消息、消遣娱乐的功能。
小报对提高发行量有所帮助,但并非一份报纸求取长期生命力的做法,这种低端报纸虽然受众广泛,但也非常容易被排挤和替代,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远没有严肃性大报深远。因此,报纸在发展中后期必然要提升报格,创出品牌,发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声音。因此,报纸发布独家报道和权威社评就显得异常重要,在公共事件中采取鲜明的立场也理所应当。诚然,提升报格需要机遇,对于《明报》来说,这个机遇便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报道。
(二)中期:大型报纸及高报格发展策略
《明报》财务的独立保证了其经营的独立,从而使报纸采取中立的政治立场有了可能。在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报业市场,想要夺人耳目就要在报道上坚定立场,或“左”或“右”,对于不“左”不“右”或者忽“左”忽“右”则被认为是报格低下,信念动摇,报纸的新闻与评论也不会被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所认可。但《明报》并不受任何政治势力控制,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新闻发声地,客观地描述、评论新闻事件。在文化大革命中,《明报》依赖对文革的独家新闻和精辟的分析,用预见大致准确的社评在香港报章中崭露头角,使发行量从1965年底的八万份跃升至1968年的十二万份。《明报》的记者从大陆的电台广播、红卫兵报纸中寻找隐藏的信息,加上金庸对政治敏锐的嗅觉,向受众提供了一篇篇精彩的报道和评论,引起了香港和海外知识分子的注意。在此之后,在大陆到香港的移民潮、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上,《明报》都抓住机会提升报格,不仅让发行量逐渐攀升,而且在知识分子树立的威信,中站稳了脚跟,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作为《明报》的掌门人,报格的提升也使金庸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他受到了大陆领导人邓小平、台湾领导人蒋经国、香港总督卫奕信等的接见,在后来更是参加了《香港基本法草案》的起草工作,其在政界影响力的提升可见一斑。如果不适时提升报格,报纸的发展终究会陷入困境。
(三)后期:大型报业集团及综合报格发展策略
当报纸的实力雄厚之后,必然要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在每个细分市场中争取受众,扎稳营盘,让自己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明报》在资金扩充后及时成立了明报报业集团,发展了以《明报》为主,兼营《武侠与历史》、《明报月刊》、《新明日报》、《明报周刊》、《明报晚报》等报纸。这种包涵了高、中、低报格,兼营大、中、小新闻,满足各层次人士阅读需求的办报架构是明报集团发展成有影响力大报章集团的重要原因。当然,大的报业集团也可以在某些出版物上采用低报格的发展战略,这与保持总体的高报格并不矛盾,就像高端政界人士不仅游走于各国政要之间,还不忘亲近普通大众一般。明报始终对发展伊始时,读者对武侠小说的认可心存感恩,一直用丰厚的稿酬邀请著名的小说家创作优秀的武侠小说回馈读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无论你在办公室、公车上、饭桌上、家中、旅途中,你都能找到适合你阅读的明报刊物。”明报的这种“综合报格”,是报纸发展后期必然选择的策略。
三、结语
新闻媒体最重要的是革新,报格的革新也是媒体经营者必须要考虑的方面。金庸先生的《明报》为新闻人总结除了这样一条规律:寻求报格平衡,发展综合报格,是在报章激烈竞争之中立于不败的真理。在未来新闻传播的实践中,也会越来越多地涌现出佐证这一规律的案例。
参考文献:
[1]张圭阳 .金庸与明报 [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42.
[2]人民网.金庸和他的《明报》.( 2011-11-17) 2011-12-11].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2114/26470/26501/1751602.html.
[3]中国网.金庸与《明报》他毕生的事业与声誉.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7-10/17/content_9069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