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非难的同文馆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外交、经贸、文化交往日趋频繁。可清朝官员满口“子曰诗云”,于洋文一窍不通,不得不倚仗翻译,而会洋文的中方译员奇缺。为解燃眉之急,京师同文馆在同治元年(1862)正式开办,隶属于恭王奕訢主持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开设英、法、德、俄、日诸课目,招收14岁以下八旗子弟入馆就读。随着洋务运动兴起,1866年12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聘请洋人當教习,招收科甲出身的满汉进士、翰林等,专攻数理化和工程制器等西方科技,并翻译出版了一批理工史语教科书。同文馆初具新学规模了。
  与其他洋务新事物相类,同文馆甫一开张就招来一片反对、责难声。据同治帝师翁同龢日记载,时“谣言甚多”,盛传一对联:“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有人还在总理衙门口贴小纸条、以俚语笑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孔门弟子,鬼谷先生”。污言秽语、人身攻击,矛头直指恭王奕訢,责难洋务派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几与卖国贼无异!新生儿之同文馆被泼个满头污水。
  倘说以上流言有些摆不上台面,那么清流士大夫对天文算学馆的攻讦发难,就在朝堂上掀起不小的风浪。
  率先非难的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于1867年3月上奏折称:“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攻击同文馆把天下士子引入歧途,毁坏了科举入仕的朝廷规矩。
  非难力度最大的是帝师、大学士倭仁。作为内阁揆首和最高理学权威,他纠集徐桐、翁同龢等向两宫太后施压,“力言同文馆不宜设”。倭仁奏书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两宫召对未达成共识,慈禧就将倭仁奏折交总理衙门议处。奕訢和曾左李等一干洋务大臣均上奏批驳,说洋人在中国“肆行无忌”,是因为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对洋人的情况、举动,“我则一无所知,徒以道义空谈,纷争不已”。所以设同文馆实为应对列强的必备之举。唇枪舌剑,争执不下。
  足智多谋的恭王奕訢来个请君入瓮:既然倭相说“不患无才”“何必夷人”,那好啊,就请旨饬令倭“酌保数员”,并另行择地设馆由倭督办讲学,与同文馆“互相砥砺”。这一招让倭仁进退两难,不得已奏称“意中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妄保”,恳求撤回前奏。奕訢等步步进逼,奏请太后准倭仁在总理衙门行走、当总署大臣,要让理学家的倭仁出洋相。倭仁窘急之极,“潸焉出涕”地递交辞呈。7月13日倭仁“开缺”之请获慈禧批准 ,只保留“以大学士在弘德殿行走”的帝师空名。至此,历时半年的同文馆风波终于平息。
  其实新事物之所以备受非难,原因就在它触动了既定的利益格局。以同文馆而论,它对科举制度的冲击,击碎了多少饱学儒生的升官发财梦啊!屁股决定脑袋,利益不同则立场各异。代表科举旧体制的倭仁等士大夫,能不对同文馆群起而攻之?同文馆存废之争,实是守旧派与洋务派的利益和权力博弈。
  同文馆、算学馆虽在非难中幸存,但活得艰难。招考者惶惶不安,报考者寥寥无几,偶有入读者也为同乡同列所不齿。科举制度不废止,“夷夏大防”不消泯,同文館的人才培养计划遭受重挫,几同夭折。洋务运动也在甲午之战后宣告彻底失败。
  但同文馆毕竟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启了文化教育进步转型的先河。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为后来的北京大学打下奠基的桩石。从此,中国的大学才迈入现代化进程。作为洋务运动的新事物之一,我们不能遗忘那个曾备受非难的同文馆。
其他文献
旅游因为新鲜,所有见到的人事物,都难以忘却。风景也是。  记得到新西兰的时候,那个载我们观光的巴士司机淡淡地说,这里风景也不怎么样,但人人却都说美。  清澈干净的空气,让风中的花儿仿佛多了一层鲜亮的美感。呼吸的时候,花和草的香气,让眼前的風景增添一种愉悦清新的美好。但这却是当地人眼中的寻常景致,身为游客的人,因平日少见而为之惊艳。  对自己伸手能及的一切,皆不稀罕不珍惜,这原是人之常情。  难怪有
期刊
我在年少时也曾津津乐道林徽因的美貌、才情和那些令人唏嘘的情事,读过《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从内心仰视这位奇女子。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书名取自林徽因的诗《莲灯》:“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作者陈学勇是国内知名的林徽因研究专家,这部传记采取以人物、地点、事件为切入角度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
期刊
“世界無烟日”读《我给烟民开药方》(《杂文月刊》2016年6月上),作者烟龄35年,面对“烟肺”有“五雷轰顶”的震撼,敬佩作者戒烟的决心和毅力,更觉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烟盒上标警示图的必要。这个药方如能奏效,功比天高。中国烟民超过3.5亿,吸二手烟者高达5.4亿,受烟害者8.9亿人,占总人口65%!中国人口不到世界人口1/5(18.84%),中国吸烟者却占世界吸烟人口的1/3,我们
期刊
读《杂文月刊》2016年第3期(上),感觉一股批评清风迎面扑来。《板起脸来批评》是一篇批评方法论,颠覆流于形式、“有话好好說”的批评,提倡不讲“艺术”的批评。打铁还得自身硬,批评者守持刚正并在调查研究、反复核实的基础上拿事实说话,才可以板起脸来批评,从而达到澄清事实本源、“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的目的。  时下有些批评家蜕变为“表扬家”“总结家”或“宣传家”,于是真诚、善意而锐利的批评就显得特别
期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想起《三国演义》这首开篇词,总会使我怦然心动!岸经过风雨沧桑还是那岸,而水己不是昨日之水了。山色依旧青青,河水依旧长流,英雄当年的事业,则一去不复回返了。三千多年的孔夫子立在烟波浩渺的大河畔,望着滚滚东去的河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逝水与流光,飘忽不相待。不管你是年轻还是苍老,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你是欢乐还是忧愁,不管你是激情满怀还是心灰
期刊
读了《杂文月刊》2017年2月原创版,我感觉这些文章要么反映历史真相,要么谈古论今,有扬有抑,给人以无限感慨,反复诵读,真是回味无穷。特别是“三人行”栏目刊登的《物尽其用应永久坚持》《看不出有何“相似”》《文章的可贵在于有独特见解》等读者感想,对刊物过往的个别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使我通過再读和反思,对这些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在大有裨益。  “三人行”栏目是编者、作者和读者互相交流的桥梁,
期刊
看了《杂文月刊》2017年第3期(上)刊登的《三次被炒的博士》一文,沉思良久。国家也好,一个家庭也罷,培养一位博士,是花费了很大精力、财力的,我们国家的博士不是多了,而是还很少很少,这样“宝贵”的博士却连续三次被人炒了,这说明什么问题?我家里也有一位博士,联系实际分析之后,我认为大体原因有二:  一是有的单位或人员,对博士的看法值得推敲。他们只是想要个博士装装门面,结果要来博士却没有用途,只好把博
期刊
前些时日,在央视、网络和报端看到一则“揭秘大凉山公益作假”的视频:在四川凉山布拖县一带,有衣衫褴褛的10多位村民分为两排,前排蹲着小孩,手中都拿着一叠厚厚的百元钞票。“志愿者”拍下公益村民的视频后,只见一名穿着白色T恤、名叫“宿州杰哥”的主播正逐个收回村民手中的钞票,另一名穿着黑色背心、双臂文身的男子在一旁观看。事件被揭露后,这些“志愿者”倒也坦白承认“做公益有水分,假发钱”,就是为了“涨粉”,让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底线思维。对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总书记也强调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本单位的“两学一做”教育学习,有一个专题是“坚守纪律底线,培养高尚情操”,引发我对底线问题的特别关注。底线本是体育词汇,指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端线,越过底线即失分;将底线引申到社会学、心理学领域,则是指做人的最低限制。  事实上,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坚
期刊
□据2016年12月21日《齐鲁晚报》报道:12月5日,兰州市政府召开保障中央环保督察工作视频会议。会议要求各会场参会人员9点45分前到场,却依然存在迟到、替会、会场吃早餐等违反会议纪律的问题。为此,违纪者付出了昂贵的代价:10时以后进入会场的6个单位主要负责人,被免职;9时45分至10时到会的26个单位负责人,被通报批评。环保问题,群众多关注,中央多重视?这样重要的会议,竟还有人迟到、替会、会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