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仍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大多数学校的所谓德育人人有责,实际上是班主任对方方面面负责。在当代社会变革时期,如何把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深入地研究。
(1)传统的道德与现代道德脱节。旧的房子拆了,新的房子外表漂亮,但就是感觉太空,不实在,从而使国人出现“信仰危机”的尴尬局面。
(2)道德内容过于空泛、远大,不切实际。德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叫人如何更好地学会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因此,做人的工作是使人学会做人。但综观我国德育内容,理论完善,要求太高,缺少一套具体的实施细则,太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从而理所当然地认为道德教育是“镜中花、水中月”。其实,各国的德育从目标的界定到内容的选择,一般都站在适当的高度并为之未来着想,而实际施行时却运用“小步子”的原则,既没有为了追求德育理论的纯正与永恒而任意拔高对现时的希冀与要求,也没有只顾眼前利益而损伤或冲淡未来的长远与崇高。在“现实”与“应该”之间的关系上,各国的德育显然恪守着“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
(3)德育方法过于单一,是“塞进去”。我国德育视学生为容器,把社会要求罗列为一套道德规范,想方设法“塞进去”。这种“塞”的方法,必然带来以下问题:①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因此把易变的社会要求作为制定德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②把学生视为受纳的主体,这就必然灌输作为德育的主要方法;③置学生的实际于脑后,即使觉察到学生的变化,也只会按照抽象的社会需求而不会依据实情灵活地作出变革。
二、对策:德育工作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变单一型为多元型,实现德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着力于德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在继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充实公民道德教育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等。但要力求简明、浅显、通俗,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质的收获,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学校还应注重养成教育、个性特长教育,在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工夫,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素质,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步达到自立、自育,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变封闭为开放型,以迎接德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劳动锻炼基地等。学校可采取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走出德育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教师要引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通过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校的德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在某些方面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要主动联络社会、家庭的力量,有效地推进德育的社会化进程。
(3)变平面型为立体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综合化。首先,学校要把教学工作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注重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生每天有6小时~8小时直接与教学相联系,如果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其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建立社会性的德育基地,是完成学校德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与抓好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是建立社会性的教育基地。目前,学校与企业、街道、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和名胜古迹等建立牢固的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活动,已经成为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
(新沂市北沟镇中心小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任务总体上是趋于认同的,但仍存在着社会、家庭与学校认识不同步、不一致现象。从学校内部的管理看,大多数学校的所谓德育人人有责,实际上是班主任对方方面面负责。在当代社会变革时期,如何把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深入地研究。
(1)传统的道德与现代道德脱节。旧的房子拆了,新的房子外表漂亮,但就是感觉太空,不实在,从而使国人出现“信仰危机”的尴尬局面。
(2)道德内容过于空泛、远大,不切实际。德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叫人如何更好地学会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因此,做人的工作是使人学会做人。但综观我国德育内容,理论完善,要求太高,缺少一套具体的实施细则,太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从而理所当然地认为道德教育是“镜中花、水中月”。其实,各国的德育从目标的界定到内容的选择,一般都站在适当的高度并为之未来着想,而实际施行时却运用“小步子”的原则,既没有为了追求德育理论的纯正与永恒而任意拔高对现时的希冀与要求,也没有只顾眼前利益而损伤或冲淡未来的长远与崇高。在“现实”与“应该”之间的关系上,各国的德育显然恪守着“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
(3)德育方法过于单一,是“塞进去”。我国德育视学生为容器,把社会要求罗列为一套道德规范,想方设法“塞进去”。这种“塞”的方法,必然带来以下问题:①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因此把易变的社会要求作为制定德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②把学生视为受纳的主体,这就必然灌输作为德育的主要方法;③置学生的实际于脑后,即使觉察到学生的变化,也只会按照抽象的社会需求而不会依据实情灵活地作出变革。
二、对策:德育工作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1)变单一型为多元型,实现德育模式的时代化。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着力于德育内容的扩充和开发,在继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充实公民道德教育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近现代史教育等。但要力求简明、浅显、通俗,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质的收获,而不是量的增加。在此基础上,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学校还应注重养成教育、个性特长教育,在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下工夫,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怕挫折以及自信、坚韧、果断、机敏、谨慎、热情等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学有专长”的素质,增强学生在技能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步达到自立、自育,以迎接竞争时代的挑战。
(2)变封闭为开放型,以迎接德育模式的社会化。首先要建立健全德育基地,强化德育实践。学校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德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军事训练基地、劳动锻炼基地等。学校可采取组织学生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开展活动,走出德育单纯依靠灌输的狭窄天地。教师要引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负面因素,通过社会热点问题讲座和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免疫能力。其次,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校的德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在某些方面抓好自身德育网络建设的同时,要主动联络社会、家庭的力量,有效地推进德育的社会化进程。
(3)变平面型为立体型,实现德育模式的综合化。首先,学校要把教学工作作为实施德育的主渠道,注重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生每天有6小时~8小时直接与教学相联系,如果在学科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其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建立社会性的德育基地,是完成学校德育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与抓好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是建立社会性的教育基地。目前,学校与企业、街道、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和名胜古迹等建立牢固的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活动,已经成为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
(新沂市北沟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