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构想出新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规格及能力培养方案,详细描述了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规格和能力构成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大胆地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得出了新的人才规格及能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措施及步骤。
关键词:交通运输;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1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变革历程中,我们仍然可以从目前的专业培养模式中看到原有模式的影响,新旧模式的交织使培养方案体系显得有些混乱,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既有一部分从原模式中保留下来的课程,又有新引入的西方管理专业的课程,使前后课程的连贯性较差。在专业课程的调整过程中,学时数不断膨胀,已远远超过国家教委规定的时数,且课程间又不成系统性。课程设置已成为本专业长期争论的问题。各院校通过多年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使目前在课程设置上差异较大,由此造成了反映本专业特征的核心课程不明显,专业难以定位等问题。目前的这种模式使学生己难以适应工作要求,而学生真正能使用的知识已无异于一般管理专业,使本专业正逐步失去其应有的专业特色。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知识面仍然较狭窄,虽然称为“交通运输”专业,但又不得不加带括弧“水运管理”、“公路运输管理”等,学生难以形成大交通的整体概念。
从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上看,建国以后,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的体制,而且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模式采用窄口径的教育方式,专业分得过细,课程设置与交通运输具体岗位对口,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统一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由于学用一致,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适应了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学生到用人单位后能较快适应工作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己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据统计,目前大约有75%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与他所学专业不对口。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教育改革,这种状况已有很大改变。但总体来看,在几十年旧的教育模式和方案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存在着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自学能力不强,在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与市场经济和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2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规格及能力培养方案的改革设想
2.1人才规格及能力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交通运输学科是交通运输管理与交通运输工程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准确的专业定位是制定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规格及能力培养方案的前提。加强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融会于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青年人;加强基础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柔性方向,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增加基础课程比重,加强中文、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训练贯穿于四年教育的整个过程。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给予他们有更大的选课自由度,充分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教育更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精简管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减少课程学时,增加课外自学的比重,提倡对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手段上,引进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模拟实验等教学手段,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
2.2人才规格及能力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学习时间的构成:
(1)课堂教学环节:
总学时:2400-—2500学时(不包括实践环节)。其中各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分配如下:
必修课: 75%---80%,其中:
基础课: 40%—50% 专业基础课: 20%--30% 专业课:10%--15%
(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各校专业特点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选修课:20~-25%(内容应涉及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三个方面)。
(2)实践教育环节:
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实践环节一般可包括:军训、课程设计、课程模拟实验、企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
实践周数:30-40周
(3)课外学习环节:
在课时数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安排,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提交读书报告或小论文等,并记入成绩。课外学习主要包括:
课外书籍阅读:基础教学课外阅读书籍:10—15本
专业基础教学课外阅读书籍:5—15本
专业教学课外阅读书籍:5—10本
自由使用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学习、阅读专业光盘教材、上网查询资料、语音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以及研究实验训练等。考核可以根据各校条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100――200小时实验室学习时间。
3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规格和能力构成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以及对人才规格及能力培养方案的构想,交通院校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以体现专业人才规格和能力为构建原则,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的指导下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表1主要反映了交通运输专业人才规格构成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表2主要反映人才能力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4 新的人才规格及能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措施及步骤
4.1学分制的实施
我们在制定面向21世纪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更能适应2l世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主要依据:
(1)实行学分制,其核心是选课,除规定必修的课程外,学生能通过对同一专业的不同模块课程进行选课或跨专业选课,能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风格的任课教师等有较大的选择自主权。这种选择必然形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同和特色,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由此淡化了专业的细分,拓宽了专业的口径。因此,学分制较强调单一的学年制,更能有利于造就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知识结构,即通过必修课的刚性约束,使学生具备较扎实和宽口径的专业知识,通过学生自由选课,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2)实行学分制,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引进相对淘汰制,使学生不能安逸于学年制时每门课程60分即可通过的消极思想,能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改变学年制的“灌输式教学”,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此带动学风的好转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学分制强调目标管理,看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在校期间,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和爱好,根据学校的指导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相应的学习计划,不但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循序渐进,更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实行学分制,能促进课程改革和学科的建设,建立教学的竞争机制,形成专业(学科)良性循环发展的体系。
4.2课程组织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特点,我们认为在学生四年本科学习中,第一、二年应强化基础课程和思想品德方面教学,提高他们作为未来交通运输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例如培养他们作为管理者所应具备的数学和逻辑思维方法。这类课程包括大学生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原理、数学、英语、大学语文、现代工程技术、管理学原理、经济法等。在第三年上学期,除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应加强其他文理课程的教学,拓宽专业的基础。此类课程可以通过任意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以前二年的学习为基础,在第三年下学期应主要开设一些专业培养规格所要求的专业课程。在交通运输专业的基本规格已初步定型后,在第四年的上学期,通过限定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专业的主攻方向,如此,通过三年半的学习,学生应己具备了作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基本理论素质。在第四年的下学期,主要是到交通运输企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使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并通过在企业的一些实务操作,使他们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作为交通运输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外语与计算机应用的课程在学生学习期间均应持续地进行,当然,这并不是提倡增加外语和计算机应用专门课程的学时数,而是将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溶于其他课程之中。
学生除根据上述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外,还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拓宽知识的覆盖面。
我们认为,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淡化交通运输各专业的界限,使学生既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拓展了专业的口径,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4.3课程实施
选课制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选课制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专业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学生选课之前,学校一定要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每学期的指导性教学执行计划并进行合理的排课。
学生根据指导性教学执行计划的选课,应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问题:
(1)课程选修的各类规定,如专业必修课的学分要求,必修课的层次规格,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等。如无限制地扩大学生自主选课的范围,尽管可达到教育多样化的目标,但也往往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残缺不全、杂乱无章,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2)学生跨专业选课的约束条件,如限制未通过本专业课程的考试的学生跨专业选课的门数等,避免学生学习的顾此失彼。
(3)选课操作实际的运行方法,如周学时总数的限制,以避免课程时间的冲突所产生的矛盾等。
(4)应制定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有关规定,相关课程的先后次序等。
因此,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获得成材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结构,我们应对学生的选课自由予以必要的指导和规定。增加学生选课的自主性,一方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学分制的选课自由与教学质量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在一定限度内,教学质量随选课的自由度的扩大而提高,而超过某一限度,教学质量反而会下降。学生的选课应在学校选课中心的统一组织下进行,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手段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 吴义虎 郭清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J],交通高教研究,2000
[2] 路平 苏汉元,试论21世纪初交通运输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交通高教研究,2001
[3] 陈焕江,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J],交通高教研究,2001
[4] 唐芳,谈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
[5] 刘建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
[6]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