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一词在文言文语段中使用较为常见,但许多译者不是把“不可”当作“不可以”理解,就是干脆不译,似乎文言文语段中“不可”一词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不可”,这种做法实为不妥。其实,“不可”一词在文言文语段中除了用来表示否定语气外,还可理解为“不宜”、“不许”、“不能”、“不应”等,细细察之其含义还是有差别的。
例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此句中的“不可”理解为“不应”、 “不许”较为合适,若理解为“不能”则不太恰当,因为根据原文,曾子所要强调的是“士人”(君子或读书人)应当弘毅(意志坚毅),为实行“仁德”,当应自感担子沉重、路途遥远,而不是说不能够不弘毅,若把“不可” 理解为“不能”则有损于原意,因为“不能”是说没具备实现的条件。
例二: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此句中的“不可”应理解为“不宜”、 “不应”。周敦颐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只可供人们远远观赏而不宜或不应去亵玩它。
以上两例“不可”的含义虽较为接近,但表示的语气有所强弱,例一强于例二。
那么怎样区别这细微的差异呢?表述者所强调的语气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语气强者可译为“不许”即不允许、不许可的意思;语气弱者可译为“不宜”即不适宜的意思。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为例进一步说明之:孙权为了让吕蒙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学点文化,于是找吕蒙谈话,孙权对吕蒙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这里孙权对吕蒙说了三层意思:1.你如今已是将军了,不能不学点东西(不可不学);2.只让你粗略地阅读(但当涉猎);3.经常读书会有收益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第一层意思带有行政命令,是孙权对吕蒙下的硬任务,不可不学!(一定要学,不允许你有所推托!)第二层意思是我孙权只要求你吕蒙大致学一点涉猎一下就可以了,要求不高;第三层意思是我孙权就是一个例子,常读点书是有益处的,你吕蒙要向我孙权学习。孙权劝吕蒙学习既态度明确,又语重心长,使吕蒙乐意接受,可见孙权的劝学之能,突出了一个“善”字。所以,这里的“不可”应理解为“不应”、 “不许”,若理解为“不能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孙权的意思,吕蒙不是能不能学的能力问题,而是有没有时间去学的态度问题。
类似的例子还有荀子的《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第一句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这项工作是不应当停下来的。接着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来总论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得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读者不难体会到这里的“学不可以已”中“不可”一词应解释为“不许”、“不应”而不能解释为“不宜”、“不能”,因为作者所表达的语气强而明确。因此,表达作者主观意图的、带有较强语气的,应解释为“不许”、“不应”;表达作者对某个问题看法的、带有商讨语气的,应解释为“不宜”、“不能”等。
当然除了从表述者所强调的语气来区别外,把“不可”理解为“不宜”、“不许”、“不能”、“不应”等,其词面上的意思还是有区别的。“不宜”是指不适宜,语气也较弱;“不许”是指不许可、不认可,表示不允许的意思,一般语气也强烈;“不能”是指不能够,表示没有实现的条件或可能。
掌握了“不可”一词理解上的细微差别和语气的强弱,在翻译文言原句时就容易多了。如: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隆中对》
“不可”即为不适宜。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
“不可”即为不许可,不应当。
例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此句中的“不可”理解为“不应”、 “不许”较为合适,若理解为“不能”则不太恰当,因为根据原文,曾子所要强调的是“士人”(君子或读书人)应当弘毅(意志坚毅),为实行“仁德”,当应自感担子沉重、路途遥远,而不是说不能够不弘毅,若把“不可” 理解为“不能”则有损于原意,因为“不能”是说没具备实现的条件。
例二: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此句中的“不可”应理解为“不宜”、 “不应”。周敦颐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莲花只可供人们远远观赏而不宜或不应去亵玩它。
以上两例“不可”的含义虽较为接近,但表示的语气有所强弱,例一强于例二。
那么怎样区别这细微的差异呢?表述者所强调的语气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语气强者可译为“不许”即不允许、不许可的意思;语气弱者可译为“不宜”即不适宜的意思。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为例进一步说明之:孙权为了让吕蒙在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学点文化,于是找吕蒙谈话,孙权对吕蒙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这里孙权对吕蒙说了三层意思:1.你如今已是将军了,不能不学点东西(不可不学);2.只让你粗略地阅读(但当涉猎);3.经常读书会有收益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第一层意思带有行政命令,是孙权对吕蒙下的硬任务,不可不学!(一定要学,不允许你有所推托!)第二层意思是我孙权只要求你吕蒙大致学一点涉猎一下就可以了,要求不高;第三层意思是我孙权就是一个例子,常读点书是有益处的,你吕蒙要向我孙权学习。孙权劝吕蒙学习既态度明确,又语重心长,使吕蒙乐意接受,可见孙权的劝学之能,突出了一个“善”字。所以,这里的“不可”应理解为“不应”、 “不许”,若理解为“不能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孙权的意思,吕蒙不是能不能学的能力问题,而是有没有时间去学的态度问题。
类似的例子还有荀子的《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第一句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这项工作是不应当停下来的。接着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来总论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得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读者不难体会到这里的“学不可以已”中“不可”一词应解释为“不许”、“不应”而不能解释为“不宜”、“不能”,因为作者所表达的语气强而明确。因此,表达作者主观意图的、带有较强语气的,应解释为“不许”、“不应”;表达作者对某个问题看法的、带有商讨语气的,应解释为“不宜”、“不能”等。
当然除了从表述者所强调的语气来区别外,把“不可”理解为“不宜”、“不许”、“不能”、“不应”等,其词面上的意思还是有区别的。“不宜”是指不适宜,语气也较弱;“不许”是指不许可、不认可,表示不允许的意思,一般语气也强烈;“不能”是指不能够,表示没有实现的条件或可能。
掌握了“不可”一词理解上的细微差别和语气的强弱,在翻译文言原句时就容易多了。如: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隆中对》
“不可”即为不适宜。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论语》
“不可”即为不许可,不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