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門歷史悠久,地域狹小,受限於土地資源短缺與人力資源的限制,這其中包含人口與專業人才的限制,所以沒有條件將本該資源集中的澳門打造成亞洲“矽谷”,發展IT等高新科技產業。從地理位置的優越決定了近代以來澳門人就開始思考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尋找高產值的產業,自然“博弈”成了一本萬利的產業先驅,因為其所需要的資源相當有限,但卻可以創造無限產值,過去不需要廠房,也無需大量資本的投入,就可以輕鬆獲益。當然近年來大力發展的VIP貴賓廳還是需要投入不少配套的資源來滿足高端客戶的多樣需求。因此歷史原因加上先天限制,鑄就了今日澳門博彩業的一枝獨秀,其他產業也在某種程度上依附於博彩業而發展,博彩觀光業也是一個跨產業的混合體,吸引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澳門體驗。
城市的“主動”責任
這些遊客中,通過近年來的數據可以發現陸客(內地遊客)佔據了越來越重的比例,受到大陸經濟起飛、放寬內地居民出境遊等的影響,大陸居民有了較為充足的錢財可以出境旅遊,所以可以看到無論是港澳市場、台灣市場、日韓市場、東南亞市場,幾乎都開始以陸客為主,陸客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崛起的新興觀光主力群體。當然,我們還必須明白大眾市場不完全等於大陸市場與陸客,因為過分依賴單一市場,其風險性就會相對增高。近日台灣的觀光業者第一次走上街頭,向新政府抗議陸客不來導致很多相關的直接、間接產業出現大幅衰退,中小業者難以維持生計,這確實值得深思,但陸客不來一條產業鏈就無法維繫的時候,證明了如果單純依靠某一群體來發展一個產業,其行業風險性則會過高。當然,在台灣,過去的八年陸客市場成為了新興主力,但也因為相關全包的“一條龍”旅遊產業鏈的關係,使得很多陸客來台的觀光紅利並未給全民分享,被外界詬病為利益分配不均,加上對於本身資源的使用與破壞,引發了部分反彈。這樣的先例也是啟發我們如何平衡遊客與居民之間的關係,當很多時候如果遊客的消費力不足亦或者不願意消費,同時又與在地居民在資源使用上具有重疊性時,就容易產生衝突,今天的香港多少有這樣的意味存在。因此政府需要做的不是維繫衝突不擴散或者矛盾不爆發,而是需要有遠見來進行管控,積極地平衡雙方利益,適當的分流、導引,加大公共資源的分配力度,盡可能地維持和諧的狀態。
而當遊客來到一座城市時,很多時候因為這座城市的特色、文明、文化而來,所以城市也並非一味被動地接受遊客所帶來的一切,城市也有擔負起形塑高素質遊客的責任。例如我們在酒店中,不同色調的燈光會激發出人們不同的需求環境,無論是商務、休閒都能各取所需。同樣,城市也應該用自己的特色與文明來形塑居民與遊客,使得這座城市充滿持續的吸引力,讓各地居民心嚮往之。
規劃之處顯“用心”
所以城市其實背負著重大的責任,而體現一座城市用心之處便是這座城市擁有詳盡的規劃和可以預見的未來。我曾經在民間企業服務過,也曾參與澳門政府的一些項目規劃。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澳門缺乏對城市的或者某些領域的總規劃,比如近來討論的《土地法》立法,過去土地規劃是在廳級下面處理,等級過低,根本無法有權力來規劃全套土地的使用與分配,所以才衍生出一系列問題,才有了今日的立法反思與辯論。以前澳門在不少事情上比如交通、城市規劃等議題上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況,而面對到一些無法處理的議題或者情況時又只能是被迫主動,因為已經到了不處理不行的局面,因此回歸到問題的源頭,我們期待進行源頭管理,原有政府功能的弱化就需要補強,需要一系列實證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出合理和長遠的規劃,這樣才能夠從宏觀上掌握全局以及應對未來三十年、五十年內社會的劇烈變化。
當然社會的改變很多時候也會出乎我們的意料。過去的小城並未料想到來此的旅客從1千萬的大關,逐漸破2,沖3,進入3000萬的觀光熱門地區。當不斷湧入的遊客持續走入居民的生活之中,城市的承載力與城市居民的實際觀感就開始出現一些挑戰,彼此間的矛盾和衝突也會慢慢激化,一味地排斥、拒絕或者無限制地吸引遊客前來想必都有失偏頗,關鍵在於如何做好遊客控管的問題,利用現有的交通路線、旅遊景點、觀光購物綜合體等進一步將遊客所用資源與居民使用資源進行區分,避免產生高度的重疊性,進而產生矛盾並進一步激化。
在這個過程中尚不論輕軌建設的延遲,在市區交通上,目前出現一車難等、處處擁擠的情況,針對主城區與舊城區的人潮和交通巴士設計,採用雙層巴士系統並非是不能探討的,只是如何有效地保證不影響舊區原有居民生活和優化路線與道路的問題還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改變的。當然交通的思維不能僅停留於巴士與私家車,在世界多國流行的“城市自行車”系統在澳門也可以嘗試,只是因為地域過分狹小,目前政府只提出在路環推出觀光體驗式的自行車系統的設想,讓觀光客與本地居民通過“踩單車”的方式感受路環的特色與慢生活,未來主城區是否同樣存在這樣的可能,或甚至讓自行車成為補足城市交通最後一哩路的選項,也有待進一步地分區進行探討,優化媽閣沿海等路線,盡量提供給居民與遊客更多的選擇。
同樣,擁有天然水上資源的澳門,在博彩業興起後卻逐漸被遺忘,這著實令人遺憾。因為利用目前的三島之間的水上資源與中央政府賦予澳門的水域管轄權,未來可以利用渡輪或其他水上特色交通工具開展交通運輸與觀光,泰國的成功經驗可以讓我們借鑒不少。
未來的“永續”探索
此外,未來港珠澳大橋通車,屆時三地將更加快速便捷地互通有無,加速人員、貨物、資源的流通共享,一方面給澳門居民的出行帶來了新的選擇,讓香港遊客包括在港外籍遊客、內地居民也更加便利地前往澳門觀光消費。但是機遇的同時,我們也難以準確預估到時將有多少人流量進出往來,澳門銜接點的道路設計又是否合理?目前在東方拱門處的港珠澳大橋澳門落橋點設計在交通較為擁堵地區,是否未來造成香港車輛與本地車輛一起擁堵在此路段的情況也尤未可知,對於交通規劃艱難進行的澳門而言,一個片區乃至全城堵塞、癱瘓的可能性都存在。因此,當我們對一個城市的觀光業有所期待時,我們必須有全局的規劃和完善的交通,交通更是檢測一個城市發展各大產業的試金石,對於旅遊業而言,交通也是發展永續觀光產業的基礎保障。
而觀光最終還是要走上一條“永續觀光”的道路,此時的永續便是強調“取得平衡”,是讓我們的資源能夠持續被使用而不至於枯竭,讓居民對於旅客的好感不被消耗枯竭,讓居民與旅客之間取得一個優質的平衡。努力擴大城市韌性的基礎上,我們更要學會在現有的狀況中平衡分配紅利,平衡開發資源,也只有這樣,旅遊業的紅利才能惠及全民,才能夠走出一條平衡的永續觀光路。
城市的“主動”責任
這些遊客中,通過近年來的數據可以發現陸客(內地遊客)佔據了越來越重的比例,受到大陸經濟起飛、放寬內地居民出境遊等的影響,大陸居民有了較為充足的錢財可以出境旅遊,所以可以看到無論是港澳市場、台灣市場、日韓市場、東南亞市場,幾乎都開始以陸客為主,陸客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崛起的新興觀光主力群體。當然,我們還必須明白大眾市場不完全等於大陸市場與陸客,因為過分依賴單一市場,其風險性就會相對增高。近日台灣的觀光業者第一次走上街頭,向新政府抗議陸客不來導致很多相關的直接、間接產業出現大幅衰退,中小業者難以維持生計,這確實值得深思,但陸客不來一條產業鏈就無法維繫的時候,證明了如果單純依靠某一群體來發展一個產業,其行業風險性則會過高。當然,在台灣,過去的八年陸客市場成為了新興主力,但也因為相關全包的“一條龍”旅遊產業鏈的關係,使得很多陸客來台的觀光紅利並未給全民分享,被外界詬病為利益分配不均,加上對於本身資源的使用與破壞,引發了部分反彈。這樣的先例也是啟發我們如何平衡遊客與居民之間的關係,當很多時候如果遊客的消費力不足亦或者不願意消費,同時又與在地居民在資源使用上具有重疊性時,就容易產生衝突,今天的香港多少有這樣的意味存在。因此政府需要做的不是維繫衝突不擴散或者矛盾不爆發,而是需要有遠見來進行管控,積極地平衡雙方利益,適當的分流、導引,加大公共資源的分配力度,盡可能地維持和諧的狀態。
而當遊客來到一座城市時,很多時候因為這座城市的特色、文明、文化而來,所以城市也並非一味被動地接受遊客所帶來的一切,城市也有擔負起形塑高素質遊客的責任。例如我們在酒店中,不同色調的燈光會激發出人們不同的需求環境,無論是商務、休閒都能各取所需。同樣,城市也應該用自己的特色與文明來形塑居民與遊客,使得這座城市充滿持續的吸引力,讓各地居民心嚮往之。
規劃之處顯“用心”
所以城市其實背負著重大的責任,而體現一座城市用心之處便是這座城市擁有詳盡的規劃和可以預見的未來。我曾經在民間企業服務過,也曾參與澳門政府的一些項目規劃。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澳門缺乏對城市的或者某些領域的總規劃,比如近來討論的《土地法》立法,過去土地規劃是在廳級下面處理,等級過低,根本無法有權力來規劃全套土地的使用與分配,所以才衍生出一系列問題,才有了今日的立法反思與辯論。以前澳門在不少事情上比如交通、城市規劃等議題上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況,而面對到一些無法處理的議題或者情況時又只能是被迫主動,因為已經到了不處理不行的局面,因此回歸到問題的源頭,我們期待進行源頭管理,原有政府功能的弱化就需要補強,需要一系列實證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出合理和長遠的規劃,這樣才能夠從宏觀上掌握全局以及應對未來三十年、五十年內社會的劇烈變化。
當然社會的改變很多時候也會出乎我們的意料。過去的小城並未料想到來此的旅客從1千萬的大關,逐漸破2,沖3,進入3000萬的觀光熱門地區。當不斷湧入的遊客持續走入居民的生活之中,城市的承載力與城市居民的實際觀感就開始出現一些挑戰,彼此間的矛盾和衝突也會慢慢激化,一味地排斥、拒絕或者無限制地吸引遊客前來想必都有失偏頗,關鍵在於如何做好遊客控管的問題,利用現有的交通路線、旅遊景點、觀光購物綜合體等進一步將遊客所用資源與居民使用資源進行區分,避免產生高度的重疊性,進而產生矛盾並進一步激化。
在這個過程中尚不論輕軌建設的延遲,在市區交通上,目前出現一車難等、處處擁擠的情況,針對主城區與舊城區的人潮和交通巴士設計,採用雙層巴士系統並非是不能探討的,只是如何有效地保證不影響舊區原有居民生活和優化路線與道路的問題還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改變的。當然交通的思維不能僅停留於巴士與私家車,在世界多國流行的“城市自行車”系統在澳門也可以嘗試,只是因為地域過分狹小,目前政府只提出在路環推出觀光體驗式的自行車系統的設想,讓觀光客與本地居民通過“踩單車”的方式感受路環的特色與慢生活,未來主城區是否同樣存在這樣的可能,或甚至讓自行車成為補足城市交通最後一哩路的選項,也有待進一步地分區進行探討,優化媽閣沿海等路線,盡量提供給居民與遊客更多的選擇。
同樣,擁有天然水上資源的澳門,在博彩業興起後卻逐漸被遺忘,這著實令人遺憾。因為利用目前的三島之間的水上資源與中央政府賦予澳門的水域管轄權,未來可以利用渡輪或其他水上特色交通工具開展交通運輸與觀光,泰國的成功經驗可以讓我們借鑒不少。
未來的“永續”探索
此外,未來港珠澳大橋通車,屆時三地將更加快速便捷地互通有無,加速人員、貨物、資源的流通共享,一方面給澳門居民的出行帶來了新的選擇,讓香港遊客包括在港外籍遊客、內地居民也更加便利地前往澳門觀光消費。但是機遇的同時,我們也難以準確預估到時將有多少人流量進出往來,澳門銜接點的道路設計又是否合理?目前在東方拱門處的港珠澳大橋澳門落橋點設計在交通較為擁堵地區,是否未來造成香港車輛與本地車輛一起擁堵在此路段的情況也尤未可知,對於交通規劃艱難進行的澳門而言,一個片區乃至全城堵塞、癱瘓的可能性都存在。因此,當我們對一個城市的觀光業有所期待時,我們必須有全局的規劃和完善的交通,交通更是檢測一個城市發展各大產業的試金石,對於旅遊業而言,交通也是發展永續觀光產業的基礎保障。
而觀光最終還是要走上一條“永續觀光”的道路,此時的永續便是強調“取得平衡”,是讓我們的資源能夠持續被使用而不至於枯竭,讓居民對於旅客的好感不被消耗枯竭,讓居民與旅客之間取得一個優質的平衡。努力擴大城市韌性的基礎上,我們更要學會在現有的狀況中平衡分配紅利,平衡開發資源,也只有這樣,旅遊業的紅利才能惠及全民,才能夠走出一條平衡的永續觀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