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要体现的三个特性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2003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当今已被老师们所接受,也贯彻在具体的文本解读和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但是语文课还需考虑其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性。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的途径,讲究有条理的呈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一堂有实效性的语文课须体现三个特性:工具性、人文性和逻辑性。
  
  一、语文的工具性
  
  所谓语文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而语文的表情达意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文采,讲究美感。所以学习语文就要从语盲文字入手,去品味细节,聆听故事,体会情感,感悟人生。如教学《湖心亭看雪》要抓住“独”、“强”、“痴”等字眼,选择这些词的义项来分析文章,体会情感。“独”字创造了一种清灵纯净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任性风雅的气质:“强饮”是痛饮的意思,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痴”,在一般世俗上的意义,并非一个褒义词,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常会把“痴”理解成一种执著专注的追求达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最高境界,例如“如醉如痴”、“不痴不迷不成才”、“天道酬痴”等。舟子的话并非有意要说给作者听,而是如前面金陵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一样,纯属有感而发,脱口而出。这两句话都用了一个“更”字,表达了一种由衷的感叹,只不过金陵客的感叹是由于惊喜若狂,而舟子的感叹是由于百思不解。假如教师作这样的解读,学生对张岱湖心亭看雪的心境会有更深刻的体悟。教《记承天寺夜游》亦是如此。要抓住“人”、“盖”、“但”、“闲”等词揭示主题。执教现代文《老王》要抓住文章最后的词语“愧怍”做文章,围绕“愧怍”展开人物探究,揭示主题。执教《夏感》更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如抓住“金黄”和“黄金”这两个字型相近、词性又相反的词语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读“快点割!快点割”。读“快割!快割!”一组表现急促的短句表达方法,反复朗读,叫学生比较哪种更紧张。这些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多从文中的字眼人手。品词品意,而不能空泛地解读文本。以利于学生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能力达成。
  
  二、语文的人文性
  
  人文性就是文本包含的文化内涵。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都包含了非常优秀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如教授《湖心亭看雪》就应引导学生从“品景”、“议遇”、“说痴”中感悟魏晋文人“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向外发现了自然之美”的情怀。理解“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皈依,寻找心智的独一”的超然境界。执教《记承天寺夜游》要通过解读苏轼在特殊时期的心境,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人要学会诗意地生活”。《绿色蝈蛔》。这是一篇关于动物说明性的文字。文本含义浅,如果不作深刻解读,可能只看到文本中的文艺性,有的老师却看到了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性,这是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文章。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在对蛔蝈的日常生活习性和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老教材,以往对文本主旨的挖掘可能往往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私自利,贪慕虚荣;批判菲利普夫妇的冷漠,自私等,但有的老师执教时,却能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处境,引导学生发现菲利普夫妇的无奈:菲利普夫妇不认于勒也是生活所迫,也只是在骨肉和手足情之间作出了一个抉择。是拮据的生活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从而让学生感悟我们在为人方面。应该追求健全、美好的心灵。不自私,不虚荣,不势利;待人方面,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学会理解与宽容。
  对文本进行人文性的解读,这是当今语文课教学所必须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吃透教材。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提升文本立意的高度。
  
  三、语文的逻辑性
  
  逻辑是讲究条理的,条理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是片段式的。是零散的,是没有逻辑的,如“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人”。课后问一问学生,你学到了些什么。他们只会说“我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我只知道我很快乐”。虽然实现了学生自主,课堂自主,但没有层次上的提高。没有逻辑思维的训练。
  比如有老师执教《夏感》,老师让学生初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作者对夏天的感受后。就围绕“感”字做文章:“感什么——怎么感——你的感受”。一路“感”下来。紧紧围绕“感”这个主问题。追问出一个个小问题,最后还让学生用“如果没有夏天,春天_______;如果没有夏天,秋天_______”的句式说出学习文章后的感受。符合“感文——感悟——感情”的教学逻辑。课堂教学水到渠成。既让学生真正“感受”了一回,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实。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是应该到成熟的时候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踏着语言文字这条缤纷之路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感悟生活,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一堂语文课中。能和谐地体现人文性、工具性、逻辑性的话,那定是一堂非常有效的语文课,对学生来说,也定是一堂获益匪浅的语文课。
其他文献
论国际型经营中的中日合资企业——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范作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事业发展很快。外商投资企
作文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学习环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测和改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作文应进行创新式评语评价,其中蕴含着赞扬、希望等各种情感,挖掘每个学生内在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展开写作的翅膀,飞向成功,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一、利用创新评语增强学生作文的真实性。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灵魂。现在的学生作文由于引
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如今我们对一个城市整体建设程度的评判标准已经从地上转移到了地下,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对于城市安全、城市环境、城市发展程度等方面的集中
<正>常见水气病的治疗大法有发汗法、利小便法、调血法等,而《金匮要略方论·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对发于气分的水气病却用一句话"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来
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