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中国央行象征性地亮出利率之剑,而美联储的印钞机则继续大肆开闸放水,砸下6000亿美元大钞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这进一步加大了全球流动性热钱泛滥压力。国内外不少经济学家都惊呼,国际热钱蜂拥中国的势头又再次加码,国内人士呼吁外汇监管的警报不断拉响,新一轮“热钱阻击战”正在进行!
撩开热钱的神秘面纱
1670亿美元,这是去年官方对入华热钱的统计数字。当时有不少分析人士对如此庞大的热钱大量涌入中国表示担忧。甚至一度认为,这笔数额庞大的热钱,会左右我国A股股市的长期走向,以及爆炒着还在不断上升的物价指数。有不少人认定,现在我国经济的通胀压力,就是由这些“热钱”带来的。关乎它的一系列问题,就像是一层厚厚的乌云,漂浮在现今的中国经济头上。“热钱”这一个词,成了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的热点话题。
当前,社会各界对热钱尚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因此争议很多。但一般认为,热钱 (Hot Money) 是一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投机性资本,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在国际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它被定义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热钱。”
其中该定义特别强调了热钱具有“短期”和“投机”的基本属性。众所周知,在2008年之前,世人看到的是越南经济的神话。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它成为东南亚,甚至是世界的经济亮点,每个人都竞相涌往这个市场,深怕迟了一点就分不到一杯羹。越南经济之所以可以突然之间变得火红起来,而且大有超越中国和印度的势头,其部分的原因现在看来其实是来自当时“热钱”的投机。如果没有它们的兴风作浪,一个市场不可能会那么快热起来。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的投资银行比如高盛集团,大力吹捧越南的经济奇迹,使得更多的资金一起随着热钱涌进越南,这才造就了它的神奇。
记录显示,在2006年,越南各项经济指数上涨了144%,2007年指数又上涨了56%。在胡志明市和河内,过去的几年里经常可以看到投资者们挤在证券公司里,人们纷纷交流着那些在股市里一夜暴富的故事。可在进入2008年之后,一切却都变为了泡沫。在那年里,由于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惠誉公司、穆迪氏公司以及几家投资银行都下调了对越南经济前景的预测,结果各方早已盆满钵满的“热钱”找准了时机,竞相选择性地撤出。2009年的越南股市仿佛坐了过山车,下跌超过60%,400点都保不住,跌到了两年来的最低点。
我们在感叹经济泡沫破裂的快速时,也明白了热钱在那神秘面纱背后的特征。热钱因利而生,为利而战,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说,“热钱”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热钱的活动能够拉动经济上升,也能灭杀经济发展的生命。
海外热钱加速围攻中国
早在2007年10月到2008年4月的半年时间里,海外热钱就有不断加速围攻中国的迹象。那时上证A股指数下跌了大约40%,在绝大多数投资者把那一轮的急速下跌归咎于大小非解禁、上市公司巨额增发、红筹股回归等供给面因素时,不少知名的经济学家却将其与热钱的炒作相联系。
这之中不无道理。仔细研究现今中国股市的人都可以发现,在现有大行情中每一轮的涨幅起落都有热钱的身影。中国有很多国有企业同时在内地A股市场与香港H股市场上市,并且A股与H股上市的股票份额相对于非流通股而言很小,由于两地上市股票的企业基本面是完全一致的,就决定了同一企业的A股和H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价格联动,而热钱恰好可以利用H股市场的做空机制,以及A股与H股的价格联动,来间接做空中国A股市场。
例如,热钱可以在中国A股市场上大量购入某两地上市的蓝筹股,同时在香港H股市场上大量做空该蓝筹股。随后,热钱在A股市场上大量抛售该股票,这首先会引发该蓝筹A股股价下跌,其次很可能导致该蓝筹H股股价下跌。虽然一般而言,H股下跌幅度会低于A股,但影响是始终存在的。
这种炒作的结果是,热钱在A股市场赔钱,但在H股市场赚钱。
当然除了股市,房地产也是热钱的重要流向。2003年以来,国内房地产需求走高并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为追求可观的房地产投资回报,境外大量热钱开始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机构曾计算,这期间美国房地产投资的平均年收益率只为6%到7%,而在上海、北京等一些特大城市,这一数字达到20%甚至50%。热钱以获取资本市场的高收益为主要目的;那毫无疑问,中国的房市绝对是它的一块极大的市场蛋糕。
再看此轮海外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其实是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相伴随的。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海外热钱开始卷土重来,数以百亿千亿计的境外资金屯兵香港,伺机流人中国内地。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底,共有6400亿港元资金流入香港;其中,200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共流入约4200亿港元。这种势头一直延续到2010年底。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境外热钱研究课题组”监测发现,从去年8月下旬开始至年底,境外热钱大量流入内地。以月度计算,9月、10月中国内地出现自2002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热钱流入量。而当11月3日美联储宣布“投6000亿美元买国债,维持零至0.25% 的联邦利率水平不变”的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热钱流窜新兴市场开始呈发狂之势,而围攻中国市场的景象再度上演,输入性通胀压力显著增大。
“热钱危机”并非骇人听闻
不少经济学家在看待热钱问题时,总强调辩证的观点。他们表示:热钱是有着“天使”和“魔鬼”的两张面孔。天使的一面表现在经济不景气、投资者信心不足时,热钱的进场往往可以提振市场、提升消费者的信心,而且热钱参与金融角逐,无形中促进了制度进步。
但不得不说的是,热钱的魔鬼一面,往往更带有浓厚的危机色彩。热钱”的背后是疯狂泡沫的瞬间破灭,所留下的可能是所经之地经济的满目疮痍。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无不闪烁着热钱的魅影;2007-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的过山车行情,热钱也是从中掀起大风大浪。对我国经济而言,简单获取中美利率息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利差”只是“热钱获利”的一小部分而已。
更厉害的则是,热钱一般很少进入实体经济之中,而是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民间借贷市场等,追逐商品、资产价格的涨跌起伏,快速获取高利润。热钱看起来非常神秘,它好像长了一双隐形的翅膀,来无影,去无踪,一会炒楼,一会炒股,一会炒红木,一会炒艺术品,一会炒有色金属,一会又炒农产品,一会全身而退,一会又卷土重来,所窜之处价格无不滋滋冒泡,连监管部门很多时候也是抓不到摸不着。
仅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海外热钱的涌入将直接推升物价的高涨和通胀老虎的出笼,加剧冲瘪着寻常人家的钱袋子。去年11月上旬,统计数据显示农产品价格继续保持上涨,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为3.9元,比上年初上涨了11.3%,比上年同期上涨了62.4%;其中大蒜、生姜批发价格同比上涨则高达九成。而随着物价的上涨,深圳民众甚至跨境赴香港买“菜”。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楼市去年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539亿元,增长43.3%,这已是自6月以来连续5个月保持增长,同时增幅也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高。收藏市场上金银币全线上涨,接近年底的3个月里,南京金银币交易市场大多数金币普涨超过30%,题材好的金银币涨幅竟然达50%甚至翻番;天价拍品高烧难退,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疯狂”时代;国内翡翠价格离谱暴涨,俨然成了“疯狂石头”。 而在这些“疯狂”的背后却暗含泡沫破裂的潜在危险。
且看新一轮的热钱阻击战
去年11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央行副行长杜金富3位重量级官员在同一天警示了通胀风险的攀升。紧接着温家宝总理11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临时价格干预可能再次启动。而在此背后的无奈现实是,继7月、8月和9月CPI涨幅连创新高之后,10月份CPI达到4.4%,创下25个月来的新高。
因为所有经济学家都明白,一旦热钱得到了所期望的利润后,会选择集中的、大规模的撤出从而开始对国民经济的两大因素——“消费”和“投资”都产生干扰。此外,热钱集中撤出的话,也会对国家的国际收支产生相应的影响。
所以通俗点来说,如果肆意让“热钱”自由进出我国经济,可能会引发资本市场危机、货币危机、国际收支危机,甚至可能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去预防这一负面的情况发生呢?
美国华尔街日报最近发表的一篇评论说,中国政府可能会采取这些步骤:首先,加强对直接投资入境热钱的监管,了解它们真正的用途。其次,建立市场价格的信息库,提高识别用贸易渠道转移“热钱”的能力。随后,降低国内每人结汇额度。并且同步降低香港银行向内地人民币汇款的限额。接着,提高银行识别可疑“地下钱庄”交易的能力。在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同时,准备相关预案防止经济波动。我们相信,热钱还是管得住的,不管它如何疯狂!
撩开热钱的神秘面纱
1670亿美元,这是去年官方对入华热钱的统计数字。当时有不少分析人士对如此庞大的热钱大量涌入中国表示担忧。甚至一度认为,这笔数额庞大的热钱,会左右我国A股股市的长期走向,以及爆炒着还在不断上升的物价指数。有不少人认定,现在我国经济的通胀压力,就是由这些“热钱”带来的。关乎它的一系列问题,就像是一层厚厚的乌云,漂浮在现今的中国经济头上。“热钱”这一个词,成了观察中国宏观经济的热点话题。
当前,社会各界对热钱尚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因此争议很多。但一般认为,热钱 (Hot Money) 是一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投机性资本,又称游资或叫投机性短期资本。在国际权威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它被定义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或者受国际利率差收益明显高于外汇风险的刺激,在国际间掀起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这类移动的短期资本通常被称为热钱。”
其中该定义特别强调了热钱具有“短期”和“投机”的基本属性。众所周知,在2008年之前,世人看到的是越南经济的神话。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它成为东南亚,甚至是世界的经济亮点,每个人都竞相涌往这个市场,深怕迟了一点就分不到一杯羹。越南经济之所以可以突然之间变得火红起来,而且大有超越中国和印度的势头,其部分的原因现在看来其实是来自当时“热钱”的投机。如果没有它们的兴风作浪,一个市场不可能会那么快热起来。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的投资银行比如高盛集团,大力吹捧越南的经济奇迹,使得更多的资金一起随着热钱涌进越南,这才造就了它的神奇。
记录显示,在2006年,越南各项经济指数上涨了144%,2007年指数又上涨了56%。在胡志明市和河内,过去的几年里经常可以看到投资者们挤在证券公司里,人们纷纷交流着那些在股市里一夜暴富的故事。可在进入2008年之后,一切却都变为了泡沫。在那年里,由于权威信用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惠誉公司、穆迪氏公司以及几家投资银行都下调了对越南经济前景的预测,结果各方早已盆满钵满的“热钱”找准了时机,竞相选择性地撤出。2009年的越南股市仿佛坐了过山车,下跌超过60%,400点都保不住,跌到了两年来的最低点。
我们在感叹经济泡沫破裂的快速时,也明白了热钱在那神秘面纱背后的特征。热钱因利而生,为利而战,可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说,“热钱”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热钱的活动能够拉动经济上升,也能灭杀经济发展的生命。
海外热钱加速围攻中国
早在2007年10月到2008年4月的半年时间里,海外热钱就有不断加速围攻中国的迹象。那时上证A股指数下跌了大约40%,在绝大多数投资者把那一轮的急速下跌归咎于大小非解禁、上市公司巨额增发、红筹股回归等供给面因素时,不少知名的经济学家却将其与热钱的炒作相联系。
这之中不无道理。仔细研究现今中国股市的人都可以发现,在现有大行情中每一轮的涨幅起落都有热钱的身影。中国有很多国有企业同时在内地A股市场与香港H股市场上市,并且A股与H股上市的股票份额相对于非流通股而言很小,由于两地上市股票的企业基本面是完全一致的,就决定了同一企业的A股和H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价格联动,而热钱恰好可以利用H股市场的做空机制,以及A股与H股的价格联动,来间接做空中国A股市场。
例如,热钱可以在中国A股市场上大量购入某两地上市的蓝筹股,同时在香港H股市场上大量做空该蓝筹股。随后,热钱在A股市场上大量抛售该股票,这首先会引发该蓝筹A股股价下跌,其次很可能导致该蓝筹H股股价下跌。虽然一般而言,H股下跌幅度会低于A股,但影响是始终存在的。
这种炒作的结果是,热钱在A股市场赔钱,但在H股市场赚钱。
当然除了股市,房地产也是热钱的重要流向。2003年以来,国内房地产需求走高并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为追求可观的房地产投资回报,境外大量热钱开始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机构曾计算,这期间美国房地产投资的平均年收益率只为6%到7%,而在上海、北京等一些特大城市,这一数字达到20%甚至50%。热钱以获取资本市场的高收益为主要目的;那毫无疑问,中国的房市绝对是它的一块极大的市场蛋糕。
再看此轮海外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其实是与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相伴随的。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海外热钱开始卷土重来,数以百亿千亿计的境外资金屯兵香港,伺机流人中国内地。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底,共有6400亿港元资金流入香港;其中,200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共流入约4200亿港元。这种势头一直延续到2010年底。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境外热钱研究课题组”监测发现,从去年8月下旬开始至年底,境外热钱大量流入内地。以月度计算,9月、10月中国内地出现自2002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热钱流入量。而当11月3日美联储宣布“投6000亿美元买国债,维持零至0.25% 的联邦利率水平不变”的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热钱流窜新兴市场开始呈发狂之势,而围攻中国市场的景象再度上演,输入性通胀压力显著增大。
“热钱危机”并非骇人听闻
不少经济学家在看待热钱问题时,总强调辩证的观点。他们表示:热钱是有着“天使”和“魔鬼”的两张面孔。天使的一面表现在经济不景气、投资者信心不足时,热钱的进场往往可以提振市场、提升消费者的信心,而且热钱参与金融角逐,无形中促进了制度进步。
但不得不说的是,热钱的魔鬼一面,往往更带有浓厚的危机色彩。热钱”的背后是疯狂泡沫的瞬间破灭,所留下的可能是所经之地经济的满目疮痍。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无不闪烁着热钱的魅影;2007-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的过山车行情,热钱也是从中掀起大风大浪。对我国经济而言,简单获取中美利率息差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利差”只是“热钱获利”的一小部分而已。
更厉害的则是,热钱一般很少进入实体经济之中,而是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场、民间借贷市场等,追逐商品、资产价格的涨跌起伏,快速获取高利润。热钱看起来非常神秘,它好像长了一双隐形的翅膀,来无影,去无踪,一会炒楼,一会炒股,一会炒红木,一会炒艺术品,一会炒有色金属,一会又炒农产品,一会全身而退,一会又卷土重来,所窜之处价格无不滋滋冒泡,连监管部门很多时候也是抓不到摸不着。
仅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海外热钱的涌入将直接推升物价的高涨和通胀老虎的出笼,加剧冲瘪着寻常人家的钱袋子。去年11月上旬,统计数据显示农产品价格继续保持上涨,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为3.9元,比上年初上涨了11.3%,比上年同期上涨了62.4%;其中大蒜、生姜批发价格同比上涨则高达九成。而随着物价的上涨,深圳民众甚至跨境赴香港买“菜”。
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楼市去年1~10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外资539亿元,增长43.3%,这已是自6月以来连续5个月保持增长,同时增幅也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高。收藏市场上金银币全线上涨,接近年底的3个月里,南京金银币交易市场大多数金币普涨超过30%,题材好的金银币涨幅竟然达50%甚至翻番;天价拍品高烧难退,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疯狂”时代;国内翡翠价格离谱暴涨,俨然成了“疯狂石头”。 而在这些“疯狂”的背后却暗含泡沫破裂的潜在危险。
且看新一轮的热钱阻击战
去年11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央行副行长杜金富3位重量级官员在同一天警示了通胀风险的攀升。紧接着温家宝总理11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临时价格干预可能再次启动。而在此背后的无奈现实是,继7月、8月和9月CPI涨幅连创新高之后,10月份CPI达到4.4%,创下25个月来的新高。
因为所有经济学家都明白,一旦热钱得到了所期望的利润后,会选择集中的、大规模的撤出从而开始对国民经济的两大因素——“消费”和“投资”都产生干扰。此外,热钱集中撤出的话,也会对国家的国际收支产生相应的影响。
所以通俗点来说,如果肆意让“热钱”自由进出我国经济,可能会引发资本市场危机、货币危机、国际收支危机,甚至可能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去预防这一负面的情况发生呢?
美国华尔街日报最近发表的一篇评论说,中国政府可能会采取这些步骤:首先,加强对直接投资入境热钱的监管,了解它们真正的用途。其次,建立市场价格的信息库,提高识别用贸易渠道转移“热钱”的能力。随后,降低国内每人结汇额度。并且同步降低香港银行向内地人民币汇款的限额。接着,提高银行识别可疑“地下钱庄”交易的能力。在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同时,准备相关预案防止经济波动。我们相信,热钱还是管得住的,不管它如何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