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tuss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要细品,不能一口喝下去,让茶水漫进喉咙,进去之后再品咂回味。经验告诉我,如果入喉时有绵绵之感,有味从舌尖上沁出,有香留在齿间,才是好茶。茶好不好,可看汤色。绿茶的汤,绿得透明,不带一点尘滓。红茶的汤,红得绵厚、润滑。黑茶汤,浓酽有丰腴之态。黄茶汤,清澈如黄金,自有它的富贵丽质。白茶的汤,清淡,略带鹅黄浅绿。
  喝茶,要有空心。所谓有空心,是指没有心思,心安静得下来。有音乐轻缓最好,最好是古筝轻弹。把茶几设在竹林里,更富情意。邀几个朋友坐饮,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可以高谈阔论,可以鸡毛蒜皮。随性谈笑,随性品味,喝得浓转淡,喝得淡如水,喝出君子性情。突然想起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的一段文字:“萧斋香炉书史,酒器俱捐;北窗石枕松风,茶铛将沸。”古人煮茶,有所谓三沸之法,松风即为第三沸。关于这段文记,我的理解是抛却尘世的一切烦恼,管它什么书史酒器,让自己在茶香袅袅之中静静地冥想,就能更好地消除心中的滞忧。看来,喝茶可以清心,寡欲。古人喝茶,自得精妙之处。
  喝茶得配有茶食,茶食省了,就缺了真味。茶食以果饼为宜,最好是家里自制的,如苕果子、泡茶糖、桂花糕、花生之类。在我老家喝茶,这些是少不得的。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亲友邻里围着火炉,烧一吊壶水,待水翻滚,抓一大把自采自制的茶叶,用大海碗冲泡。大人们端着茶,顺碗沿左右一吹,喝将起来,汗珠子也从脸上冒出。他们一边喝茶一边扯谈起一年的五谷丰登、人情往来,中间插科打诨,那种场面热热闹闹。间或,我们这些小鬼伸手抓几把苕果子、泡茶糖、桂花糕、花生,被自己的母亲喝住,旁边喝茶的伯叔姑舅自然会出来圆场,他们大把大把地将茶食往我们这些小家伙的荷包里塞。得到想吃的茶食,我们这群小鬼自顾自地到一边玩耍。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喝茶的光景,特别暖心。
  现在的人喝茶,过于讲究,少了人情味,多了功利心。请人喝茶,多是有事商量,有事茶楼里说,哪怕是君山银针、冻顶乌龙、武夷红袍、台湾铁观音、云南普洱,也把茶味給毁了。所以,我喝茶,一般自饮,仅多邀二三个知己,说点知心话,在谈笑中品咂点茶的香气。这样喝的时候,风好像不再放肆,徐徐地吹;太阳也好像不那么脾气暴躁,阳光稀稀落落地照在身上,有一种刚好的热乎。喝茶时难免想起了一首小诗,赵朴初先生写的:“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喝茶,喝出禅的境界,不是我辈能体会的,倒是我们就这么喝茶,谈笑,挨到天色向晚,自有一番滋味。
其他文献
李纨是荣国府里的长孙媳妇,《红楼梦》十二金钗之一。李纨的丈夫——贾珠早早去世,作为年纪轻轻便守寡的李纨已不能相夫,便只能“侍亲养子”。“居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的李纨,对于周围的环境,正如书中所说“竟如‘槁木死灰’般,一概不问不闻”。然而,在“唯知侍亲养子”外,这位荣国府的长孙媳婦还有另一个责任,“闲时陪侍小姑等针黹”。也就是这个“陪侍小姑等针黹”,在大观园成立的几次诗社中,我们竟看出这位“尚德不尚才
期刊
正值初夏,淅淅沥沥的雨落在淮安古城的街头巷尾和草木之间。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时光,最适合触摸这座城的阡陌掌纹。之所以用阡陌这个词,是因为这座运河边的城更贴近大地,植根于苏北丰饶的田野。此时,这座城的阡陌掌纹,在雨中清晰且明亮,比平时多了一份迷人的优雅,有着水墨画的韵味,而“触摸她,用目光,别用手指”。  我们离往事很远,往事却离我们很近。比如这座城的老街巷老房子,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当下,犹如那轮
期刊
天快晌午的时候,母亲在院子里蒸馒头,我烧锅。天实在热,每次把柴添进火膛里,我就急急地躲开了。躲到屋檐底下的阴凉里,坐在矮板凳上跟母亲说话。母亲把锅里的热馒头拾出来,把生馒头放进去,盖上大锅盖,让我添一把细柴。我看灶跟前只剩下粗细不等的干树枝,就赶紧起身往打麦场跑去。母亲说的细柴,是麦秸,生馒头刚入锅的时候,是需要连烧几把大火的,这个时机烧细柴最合适。就在我抱着麦秸往回走的时候,无意中瞥见对面的远山
期刊
窗外的夕阳正是灿烂时刻,光芒万丈,嫣红如醉。当我穿上那件白大褂,戴上口罩,换了鞋,全副武装,步履缓慢地走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时,一股沧桑和悲凉的感觉直冲脑门。  这是我三次在医院见到父亲了,不,准确地说,是第四次了,三十多年前的第一次,我至今记得,那一个早晨,当母亲接到邮递员送来的电报,立马就哭了。然后就收拾东西,领着我去县城,买火车票,和我踏上去吕梁的路途,我当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旅程。父亲在
期刊
朋友来访,谈起从政经历,称两个场景历历在目,并用两个成语诠释——  旁若无人  朋友原是我的同事,九十年代中期,从某市市委组织部组织科长任上升任下属某区副区长。到任后暂时吃住在区委招待所,次日被安排在与同在区委招待所吃住的时任区长一起进早餐,陪餐的是区委招待所的正、副所长。此间无话,四人各吃各的,约十分钟,忽见区长放下筷子,擦擦手,抹抹嘴,站起身来,话也不说一句,看也不看我们三人一眼,目不斜视,挺
期刊
俺家门口有个池塘,方方的,像一个储钱罐,储存过无数个太阳、月亮,也储存了我童年的时光。  记忆中,池塘里永远是一池清水,没有干过。到了夏天,一场大雨,池塘里又满了。我最喜爱听池塘里青蛙的叫声。俗话说:“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疙瘩,豫东的一种面食,意为,听到青蛙的叫声,离收麦的日子就不远了。  池塘的西北角有一棵歪柳树,几乎是平躺着生长。这棵柳树,就是我和小伙伴集结的地方。在柳树边,脱个精光
期刊
越野車沿着狭长的山腰小路,驶向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傍晚时分,在索松村头的一棵老树下,藏族驾驶员停下车,把手一挥:“到了,我们就住这儿!”  推开铁门,走进客栈小院,眼前的景象让人豁然开朗。迎面是一座大山,云雾掩遮着山体的上半部分,显露的山体下部雄浑壮丽,让人联想到大山的巍峨景象。山前,客栈的院子是一片绿草地,约有三个篮球场大小,一座一人高的藏式白色香炉,矗立在草地中央。小院道路的左边是一栋三层小
期刊
从省城乘大巴,要跑八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山村所在的乡镇,然后在道口改乘“摩的”在沙石路面上继续且颠且驰好一阵,我下车,找一个下堤的豁口斜坡步下堤岸,我悠悠地走,能看见的那坐落在这片广袤山村旷地上的旧房陋舍就是要到达的山墟村落。  据说古时是有马道通达这山村的,它大多坐落在好像是一条村道的两侧。我之所以用了“好像”二字,是因这里并未修建什么路,而是两大片村屋之间自然形成的路,而路面两侧的村屋其首尾两端渐
期刊
你的确从遥远的天际来!带着新奇,也带来希望。而我却始终倾听着你的潺潺、脉脉的秋水,就这样一路向西、向西……  这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也是见证欲望的天堂。原野里奔腾的稻香,醉了思绪,也醉了心扉。而繁华里气喘吁吁的高楼,挡住了阳光,也挡住了挂在柳梢的月亮。  正如这一弯碧水,依然一路向西,裹挾着喧嚣,裹挟着清凉,还有一个个沉甸甸的梦想……
期刊
我想,没有人不喜欢笑声的。婴儿的笑是没有声音的,只有表情。等他们慢慢长大,不但有表情,而且有声音。曾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过一组半岁大的婴儿“咯咯”笑的视频,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宛若天籁。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都会打开看看,听到那些小宝宝无忧无虑的笑声,就像发烧的人吃了退烧药一样有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