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害虫桔小实蝇检测方法的研究发展概况

来源 :农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soul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归纳了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桔小实蝇的分布与为害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如其目前分布于中国的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四川、海南、云南、台湾等省份或地区,为害近300种果蔬植物,主要为害果实,世代相互重叠,具有群集取食的习性。接着从形态鉴定检测、声波检测及分子检测3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桔小实蝇的检测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为适应水果进出口贸易快速通关的大局进一步开展对桔小实蝇检测鉴定新技术研究的迫切需要,最后提出了关于桔小实蝇研究的热点问题,如生态适应规律及机制、扩散途径及机制、可持续控制措施等。
  关键词:桔小实蝇;检测方法;声波;DNA条形码
  中图分类号:Q96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269
  Abstract: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Diptera: Tephritidae) is an invasive pest. Owing to its potential damages and rapid spread, it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quarantine pest in China. For improving the precaution of this invasive pest by all kinds of people, the biology and ecology of this pest were been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t present, B. dorsalis have been found in many counts and provinces of China, such as Hunan, Guangdong, Guangxi, Guizhou, Fujian, Sichuan, Hainan, Yunnan and Taiwan. This pest is a polyphagous pest,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300 host plants of them. Merit and demerit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detection method about B. dorsalis have been concluded from 3 methods just following: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coustic detection, molecular detection. And the developed current about this insect pest has been discussed at last of paper, including ecological adapted regular pattern and mechanism, diffusion path and mechanism, sustainable controlling methods and so on.
  Key words: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Detection Method; Sound Wave; DNA Barcode
  0 引言
  桔小实蝇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其幼虫在果实中发育,对水果生产会造成毁灭性灾害。为保护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必须制定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和防除措施,以防止桔小实蝇的传播,而检测方法则是影响水果进出口贸易通关速度和时间的关键,因此对其检测方法的研究极其重要。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桔小实蝇在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旨在为桔小实蝇检测新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1 桔小实蝇的分布
  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亦名黄苍蝇、东方果实蝇、果蛆,隶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寡鬃实蝇亚科(Dacinae)、果实蝇属(Bactrocera)。该害虫最先产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印度早在1916年已有报道[1],1945年该虫传入夏威夷群岛,目前已广泛分布在亚洲以及环太平洋的多数国家和地区[2],中国、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夏威夷群岛等均有该虫的分布为害。中国于1911年首次在台湾发现该实蝇[3],1937年谢蕴贞报道中国大陆有该虫的记录。目前该虫主要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四川、海南、云南、台湾等省份或地区[4-7],在华中和华南地区已造成了严重危害。
  桔小实蝇是一种寄主广泛、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该虫可为害46个科250多种植物[8],给中国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该虫列为重要的检疫对象,在中国其被列为二类危险性害虫[9]。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桔小实蝇的分布范围会逐渐扩大[10],在国内的扩散呈自南向北扩散的趋势[11]。同时随着国内和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和频繁,桔小实蝇的入侵扩散途径不再局限于自然状态下的扩散为害,它会随着果蔬植物的调运入侵扩散到新的区域造成为害。
  2 生物生态学特性
  据报道,桔小实蝇可为害柑桔、柚子、芒果、枇杷、甜橙、番石榴、葡萄、桃、李、番茄、杨桃、石榴、辣椒、香蕉、茄子、苦瓜等近300种果蔬植物,其常常造成瓜果腐烂,被称为瓜果的“头号杀手”。此虫主要为害果实,具有群集取食的习性。成虫产卵时,在果实的表面先形成伤口,致使汁液大量溢出,然后产卵孔处就开始慢慢腐烂[9]。同时,产卵时形成的伤口很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入侵;卵产于果皮下,幼虫孵化后即可钻人果实内取食,严重时可导致果实组织软化至腐烂,造成大量的落果,为害轻微时,致使果品品质等级降低[12]。   桔小实蝇每年发生3~6代,多数地区以第3代为主害代,无严格的越冬过程;世代相互重叠,各世代发生不整齐,同一时期可见各种虫态。成虫一年四季均可以在野外活动,雌虫对甲基丁香酚有趋向性,可利用此特性引诱雌成虫[9,12-13]。
  3 检测方法
  3.1 形态鉴定检测
  早期对桔小实蝇的鉴定主要应用传统的成虫形态鉴定方法。而通常口岸或其他渠道截获的大部分是幼虫或卵,通常的做法是室内饲养获得成虫后,再进行形态鉴定。
  形态鉴定具有快速、简便和经济等特点,但同时也有局限性。尤其在鉴别或区分实蝇类害虫的近似种时,要求害虫具备完整的形态结构,同时操作人员需具备丰富的鉴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14]。而形态分类上某些重要特征同时存在表型可塑性和基因可变性,形态上的同形种(种间的形态特征完全一致,但是基因差异显著的几个物种的总称)通常不能通过常规的形态鉴定的来进行区别[15]。同时形态鉴定只能借助成虫的形态特征,才能准确鉴定到种。实际上口岸截获的实蝇多数为未成熟虫态(卵、幼虫或蛹),饲养到成虫需要较长的时间,实蝇形态鉴定的周期一般情况下约需15~25天,检测周期较长,因此传统的成虫形态鉴定并不利于口岸快速检验通关的实际需求。
  3.2 声波检测
  不同的声波频谱特征反映了各种虫声所特有的信息,20世纪80年代,中外部分学者曾开展过应用声波检测害虫的研究。美国农业研究的科学家于1985年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通过组装一系列的中间装置,使扬声器最终传出果实内感染实蝇幼虫取食与活动的声音,输入不同声音信息,应用单片微机处理,贮存,识别,显示与自动控制系统检测,在几秒钟内即可检测出来[16]。Litzcow[17]设计与发展了具有1个或几个听诊器探头的工具,通过探测昆虫响声而确定商品柑桔、坚果、谷粒是否受害虫侵染。邱友德等[18]通过对芒果内桔小实蝇幼虫为害声波进行测试录音,将这些录音虫声进行频谱分比较,从已得出的蜜柑大实蝇幼虫为害声2个样本频谱分析显示出一定的模式。邱友德初步试验表明,应用探测器可探测到芒果中海地西印度实蝇与德州墨西哥实蝇幼虫的取食声,并能准确地用来探测各种实蝇幼虫在芒果中取食的颤动声。
  声波检测中关于器械灵敏度与抗外界噪声干扰的矛盾问题,一直成为该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在灵敏度太高时,稍有声音传入,感应可很快显示,各种干扰信号也同时输入,从指示器上很难区别干扰信号与害虫声波之间的差异;而如果灵敏度太低,又不利于检测目标物的信号[19]。幼虫混合振动信号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变异性,规律性不强,采用常规示波技术难以进行比较和得出定量的结论[20]。由于诸多因素,该技术后来一直没有广泛推广应用。
  3.3 分子检测
  害虫的分子鉴定具有快速、准确、客观和对样品要求低等诸多特点,可对形态鉴定起补充作用。分子检测鉴定实蝇类害虫的方法很多,各有千秋[2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使分子遗传标记(molecular genetic marker)技术层出不穷。同时,PCR(DNA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发展以及用于分析遗传数据的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和统计方法的开发应用,大大推动了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昆虫分类学、遗传学、系统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促进了害虫分子鉴定的发展。
  分子检测周期短速度快,尤其不受靶标的形态、性状、大小等方面的影响,如在昆虫鉴定中不受虫态、数量、个体间性状差异及材料完整度的限制(如个体的残缺)等因素的限制[21],如Muraji等[23]从实蝇的腿节和很少的个体残肢中提取DNA,成功地进行PCR扩增反应,通过基因序列分析,保存了实蝇材料的完整。
  关于桔小实蝇分子的鉴定检测,国内外学者也开展了许多研究。He等[24]曾对夏威夷和泰国两国的桔小实蝇种群进行了鉴别研究,他们利用2个室内种群和3个野生种群,运用PCR扩增技术和EPIC技术,针对不同种群个体间肌动蛋白基因内含子序列进行了分析检测,通过测序比对发现,3个等位基因在5个种群中存在频率不同,他们用限制酶切技术对不同种群的非等位基因也进行了分析研究。Lu-KH等[21]利用RAPD技术从实蝇类害虫中找出特异带,并对特异带进行筛选、纯化、测序,然后根据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来区分桔小实蝇、瓜实蝇和南瓜实蝇等几类实蝇类害虫。张亮等[25]筛选得出的5个引物对桔小实蝇及其幼虫以及番石榴实蝇及其幼虫的基因组DNA扩增结果基本一致,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以作为6个种各虫态的鉴定依据,试验结果稳定、可靠,可对6种实蝇近缘种类进行鉴定区分。孔秋莲等[26]利用特异性嵌套式PCR引物对桔小实蝇的rD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通过进一步序列分析,确定该虫与其近缘种的关系,并能确定样本的种属关系,该试验建立的分子鉴定体系,可应用于口岸微量桔小实蝇卵快速、准确检验。张红梅等[27]用RAPD技术对陕西省常见的4种实蝇进行了研究,试验筛选出的5种RAPD引物S61、S107、S126、S275、S1142,可以对4种实蝇基因组DNA扩增出稳定清晰的多态性片段,其中RAPD引物S126可以把南瓜实蝇和具条实蝇、具条实蝇和三点棍腹实蝇分开,利用UPGMA法聚类后构建的发育系统树与传统分类结果完全一致。以上研究结果对开发桔小实蝇快速可靠的分子检测新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是通过对标准目的基因DNA序列的分析来进行物种鉴定的技术[28]。2003年,加拿大动物学家Hebert[29]首次将DNA条形码概念引入了生物界。DNA条形码,也称DNA条形编码,其类似于超市商品包装上用于识别商品的粗细、间隔不同的黑白条纹图案,是一段长度约为650 bp的线粒体基因片段,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Cytochrome C oxidase I, COI)的前部。它普遍存在于所有的有氧生物,参与生物的有氧呼吸和能量生产过程,其进化速率适中,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节肢动物包括大多数昆虫的分类鉴定[30-31]。为了弥补昆虫外部形态鉴定在检验检疫中的不足,近年来,DNA条形码技术成为快速鉴定检疫性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桔小实蝇DNA条形码鉴定的相关报道,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科学家着手进行,相信不久将来就能取得很好的结果。   4 展望
  当前,国内外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为适应时局,快速、准确确认检疫对象的疫情并有效保护农作物生产任重道远,如水果的进出口发展越来越快,进一步开展对桔小实蝇的检测鉴定新技术研究对于快速通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采用先进的分子技术手段研究桔小实蝇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种群亲缘关系,掌握了解该虫的生态适应规律及机制、扩散途径及机制、可持续控制措施等,成为当前倍受关注的主要热点问题,今后加快这些领域的研究对于可持续防控桔小实蝇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ezzi M. On the fruit flies of tile genus Dacus (s. l.) occurring in India, Burma and Ceylon[J]. Bull Entomol Res,1916,7:99-121.
  [2] Drew R A I, Hancock D L. The Bactrocera dorsalis complex of fruit flies (Diptera: Tephritidae: Dacinae) in Asia[J].Bull Entomol Res,1994,2(Sl):i-iii,1-68.
  [3] 李文蓉.东方果实蝇之防治[J].中华昆虫特刊,1988(2):51-60.
  [4] 梁光红,陈家骅.桔小实蝇国内研究概况[J].华东昆虫学报,2003(12):90-98.
  [5] 谢琦,张润杰.桔小实蝇生物学特点及其防治研究概述[J].生态科学,2005,24(1):52-55.
  [6] 张彬,刘映红,赵岚岚,等.桔小实蝇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391-397.
  [7] 万宣伍,刘映红,张彬,等.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重庆地区桔小实蝇遗传分化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2688-2696.
  [8] 黄素青,韩日畴.桔小实蝇的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2005,42:479-484.
  [9] 杨忠星,蔡平,王利芬.苏州地区桔小实蝇发生为害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09,3(2):38-39.
  [10] Stephens A E A, Kriticos D J, Leriche A.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otenti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oriental fruit fly, Bactrocera dorsalis(Diptera: Tephritidae) [J].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2007,97(4):369-378.
  [11] 周国梁,陈晨,叶军,等.利用GARP生态位模型预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在中国的适生区域[J].生态学报,2007,27(8):3362-3369.
  [12] 刘爱勤,林利波.海南岛莲雾桔小实蝇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南方果树,2007,36(4):45-46.
  [13] 梁瑞郑,全金成,万保雄,等.桔小实蝇为害广西早熟梨调查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2009,38(1):54-55.
  [14] Ball S L, Armstrong K F. DNA barcodes for insect pest identification: a test case with tussock moths(Lepidoptera: Lymantriidae)[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6,36:337-350.
  [15] 和淑琪,查涛,蒋小龙,等.利用条形码技术鉴定苹浅褐卷蛾[J].植物检疫,2011,25(2):36-40.
  [16] Pyrah D, Webb J C. New system hears insects chewing[J].Agricultural Research,1985,33(4):13-15.
  [17] 邱友德,韦成礼,王一明,等.电子探测器对芒果内桔小实蝇(Daeus dorsalis)幼虫的检测[J].广西植保,1989(1):38-39.
  [18] 邱友德.变形的传音器探测芒果内加勒比实蝇幼虫的取食声[J].广西植保,1989(3):44-46.
  [19] 邱友德,韦成礼,王一明.果实内害虫探测方法的初步研究[J].广西农学院学报,1987(1):55-58.
  [20] 程惊秋,梅龙志.柑桔实蝇幼虫振动信号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9,11(4):343-435.
  [21] 王振华,冯汉利,吕志藻,等.实蝇类昆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湖北植保,2009,112(2):28-30.
  [22] 李志红,龚鹏,陈洪俊,陈乃中.桔小实蝇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2002,16(3):165-166.
  [23] Muraji M, Nakahara S. Discrimination among pest species of Bactrocera (Diptera, Tephritidae) based on PCR-RFLP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J].Appl Entomol Zool,2002,37(3):437-446.
  [24] He M, hayMer D S. Polymorphic intron sequences detected within and between populations of the oriental fruit fly (Diptera: Tephritidae) [J].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7,90(6):825-831.
  [25] 张亮,张智英.云南六种实蝇的RAPD快速鉴定[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5):1163-1166.
  [26] 孔秋莲,叶军,岳玲,等.快速检测水果中桔小实蝇卵的分子诊断方法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25(1):226-230.
  [27] 张红梅,潘亚勤,魏迪功,等.陕西省常见四种实蝇的RAPD研究初报(双翅目:实蝇科)[J].昆虫分类学报,2004,26(1):59-63.
  [28] 刘淑艳,张傲,李玉.菌物DNA条形码技术的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31(1):121-126.
  [29] Hebert P D N, Ratnasingham S, Dewaard J R. Barcoding animal life: cytochrome c oxidise subunit 1 divergences among closely related species[J].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Series B. 2003, 270:96-99.
  [30] Hebert P D N, Cywinska A, Ball S L, et al. Barcoding animal life: cytochrome C oxidase 1 divergences among closely related species[J].Proc R Soc Lond B Biol Sci,2003,270:596-599.
  [31] Behura S K. Molecular marker systems in insects: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avenues[J]. Molecular Ecology,2006(15):3087-3113.
其他文献
摘 要:为探讨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的优越性,在大田条件下,以‘合丰55号’大豆为材料,设不施肥、常规施肥、中微肥处理,研究中微肥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微肥施用能够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SPAD)。与不施肥和常规施肥为对照,施用中微肥大豆增产为14.5%和4.7%。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因此,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对大豆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
期刊
摘 要:富硒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特色产业已悄然兴起,多地政府部门正在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极力发展富硒特色产业,打造富硒品牌。富硒中药材也被作为中医药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来培育和发展。阐述了硒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功效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分析了当前富硒产品的开发应用现状以及富硒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开拓前景,并针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开发富硒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
期刊
摘 要:针对中国香蕉副产物茎叶皮等残次物利用不充分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香蕉副产物的营养价值及其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制约香蕉副产物利用效率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香蕉副产物是一种具有极大潜在开发前景的农作物资源,为香蕉副产物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香蕉;副产物;营养价值;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S668.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147  Abstract:
期刊
摘 要:为了了解棕地利用现状、棕地形成原因,以及棕地再利用存在的问题,以湖南省宜章县为调查点,通过实地走访、测量以及问卷调查获取棕地基本资料。选取县城内部、城乡结合部、乡镇的典型棕地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宜章县棕地形成的原因:市场竞争工厂倒闭;规划再次影响;工厂本身存在污染;采矿造成。笔者还对棕地再开发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县城内部、城乡结合部、乡镇棕地采用不同的利用方式,并对再利用所获得的社会、经济、
期刊
摘 要: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了3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醚菌酯悬浮剂、6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良好,连续2次用药,可大幅提高防效。第1次用药后7天,30%醚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的防效为70.34%,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各处理的速效性较好,防效整体略优于6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其250倍液防效最高,达
期刊
摘 要:为了促进超声技术在植物多酚提取领域的应用,总结了超声技术在植物多酚含量测定和提取中的应用进展,以及超声提取多酚工艺的优化方法。指出超声技术在在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多酚含量测定中,以及在提取总多酚、单宁、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类单体的工艺中有广泛的应用。提出超声功率和频率、提取时间和温度、提取溶剂和料液比是影响多酚提取效率的主要因素,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能提高提取效率。认为超声技术适用于
期刊
摘 要:在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阐明了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构成,并从创新主体组成、创新人才、创新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山西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取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多创新主体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措施,推动山西农业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人才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课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归纳过去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弱点,从教学方法、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自身3个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出以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提高学生专业认识能力为基
期刊
摘 要:2008—2012年间,北京口岸共截获有害生物3618种次,其中以2011年最多,达到1092种次,2008年奥运年最低为441种次。截获的有害生物中以昆虫种次最多,为1970种次,其次是真菌1161种次,线虫列第3位,285种次;截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中,昆虫种次最多,93种次,其次是线虫,61种次,病毒(类病毒)排第3,18种次。检疫性昆虫截获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检疫性线虫和病毒(类病毒
期刊
摘 要:为了探究在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种子的萌发特性,通过室内不同浓度PEG溶液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以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调查、分析各PEG浓度下玉米种子的发芽特性。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升高,4个玉米品种种子的萌发及相关指标均有显著的延缓效应:种子发芽率(GR)、发芽势(GP)、平均发芽速(GV)随着PEG浓度的升高而呈明显下降趋势;D第一粒、D峰值所需天数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向后推移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