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数学教学活动

来源 :新课程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_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并被广泛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但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交流的问题缺少合作探究的价值;小组合作交流前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环节;小组合作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教师错失引导时机,点拨不到位等.
  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133《等腰三角形》的一道例题的变式探究课为例,具体剖析.
  一、教学活动过程
  引例:在△ABC中,AB=AC,D为BC边上中点,点D到AB、AC的距离分别为DE、DF(如图1),那么DE与DF的关系是什么?请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究,很快猜测出DE=DF,并给出了证明DE=DF的方法. 教师请小组代表展示交流不同的思考角度,归纳出三种典型证法. 方法一: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证明;方法二: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及性质证明;方法三:利用面积方法证明.教师肯定了方法三的简洁漂亮,进一步追问学生是怎样想到此方法的,由此让所有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有高的条件时,可以尝试利用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观察发现学生都能猜出DE=DF,且至少能用一种方法证明,所以没有必要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小组交流,而是在学生独立思考有一定想法后再小组或全班交流. 这样不仅让每位学生有机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不同证法的分析和评议中,丰富他们的解题经验. 而方法三,只有个别学生想到. 但由于在本节课中后面所讲解的题目要用到此方法,因此教师特意做了强调.
  变式1:当△ABC不是等腰三角形时,即AB≠AC,D还是BC边上中点,DE与DF的关系又会怎样?
  分析: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面积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当AB>AC时,DEDF.
  设计意图:对于变式1的解决,学生的主要困难有两点:一是想不到分类,二是对用面积方法思考不熟悉.所以在独立思考受阻后,此时小组交流和教师的点拨是学生亟需的.
  变式2:“在△ABC中,AB=AC”这个条件不变,我们可以适当改变“D为BC边上中点”这个条件再进行探究,如何改变?
  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将点D做了如下更换:(1)D在BC边的中线上;(2)D在BC边的高线上;(3)D在∠A的角平分线上;(4)D为BC边上的一点;(5)D为BC(或CB)延长线上的一点.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点D的变式分为三类:第一类,D在△ABC边上,如情形(4).第二类,D在△ABC内部,如情形(1)、(2)、(3),且D不在BC边上.第三类,D在△ABC外部,如情形(5).接下来教师指出:我们就来研究点D为BC边上任意一点,以及D为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的情况.点D到AB、AC的距离分别为DE、DF,那么DE与DF的关系是什么?请四人小组分工,两人研究点D为BC边上任意一点的情形,另两人研究D为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的情形,最后大家交流.
  多数小组在探究之初没有思路,教师只好点破:探讨DE±DF与CG(点C到AB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在此提示下,后面的探究较为顺畅,学生证明了下列两个结论.
  结论1:△ABC中,AB=AC,D为BC边上任意一点,点D到AB、AC的距离分别为DE、DF,点C到AB的距离为CG(如图2),则DE+DF=CG.
  结论2:在△ABC中,AB=AC,D为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点D到AB、AC的距离分别为DE、DF,点C到AB的距离为CG(如图3),则DE-DF=CG.
  设计意图: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要解决的两道关于点D的变式题,而是让学生经历题目的变式过程,并通过对点D的分类,展现变式的思考路径.
  显然,当D为BC边上任意一点,或D为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时,探究DE与DF的关系是困难的,小组合作是必需的,但当多数小组没有思路时,教师还是要适当引导,让学生探讨DE±DF与CG的关系,因为这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由于时间的原因,最后探究的两道问题又在小组进行了分工,此策略既完整地实现了本节课的目标,又体现了合作交流的优势.
  二、教学活动反思
  教师找到引例和变式2的共性,将这两道题开放,与变式1构成一个系列探究题,这种改编反映了教师良好的学科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发散空间,值得提倡.与此同时还察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度搭建沟通两道题的桥梁.事实上,两条线段除了相等和不等关系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考虑做运算后的某些不变的性质.比如,让学生探讨DE+DF是否为定值,如果是定值,这个定值可以是三角形哪条线段的数值. 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特殊点(如D为BC边上的中点)先行研究,然后将结论推测到一般情况(D为BC边上的一点)并证明. 这样的探究,不仅突破了变式2的难点:将DE、DF的关系转换成它们的代数和与CG的关系,也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通过一个题目的系列变式,让学生感受到用面积证明的巧妙之处,这个意图是好的,但不必限制对引例的变式.在变式1呈现前,先让学生充分对引例多角度地变式:结论和条件的互换,改变一个条件或结论,题目呈现的改变等.比如,把引例DE=DF作为条件,寻求点D的位置.即可表述为:当点D在什么位置时,DE=DF?还可表述为:添加一个条件,使DE=DF.再如,引例的条件:AB=AC,D为BC边上中点不变,把DE、DF分别变为AB、AC上的中线或∠ADB,∠ADC的平分线,DE和DF是否相等.当然还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猜想DE、DF分别变为AB、AC上的n等分线或∠ADB,∠ADC的n等分线的情况.
  总之,将变式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了解变式题的前世今生,然后再根据本节课所定的目标,选择变式题加以实现.这种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并举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活动建议
  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活动,除了通过信息沟通、观点共享、意义生成等思维碰撞,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更为丰富、深刻、全面以外,其意义还在于学生主体的充分发挥、多方面心理需求的满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合作交流、团结协作、竞争意识的培养等.因此要取得上述成效,开展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时,下面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1 建立适宜的合作小组
  根据活动内容,采用灵活的编组原则,既可以是优中差的组内异质组合,也可以是全优、全中、全差的组内同质组合,还可以是全男、全女的性别组合等.每组人数以4至6人为宜,如人数太少,不利于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和互助;如人数太多,不便管理,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的充分展示,互动得不到体现.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承担一个相应的角色,包括组长、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这些角色还可以适当调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他们都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2 培养基本的合作技能
  教师要强化学生团队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比如倾听、表达、质疑、接纳、组织管理等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3 恰当选择合作交流的内容
  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交流.在数学课堂,像学生无法独立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对学生个人较难完成,但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抑或是开放性或解决途径多样化的问题等,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89.
  (责任编辑:李珺)教学管理 JIAOXUEGUANLI
其他文献
【教学背景】  课文是由一篇古文改写而成的寓言故事,原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事围绕“急”字展开——起事突然,而且紧急.齐景公面对突然发生的事情,内心越发焦急,以致乱了阵脚,干出“欲速则不达”的事情.这则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冷静,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故事篇幅短小,学生很容易了解大概意思,初读后,基本能用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课前预习,同学们比较集中的问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班级中出现了一个小群体,这个群体由父母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的单亲孩子所组成,并且有逐渐壮大的趋势.他们是班级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也是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本文主要针对这个群体,谈谈具体的班级管理措施和教育方法.  【关键词】单亲孩子班级管理教育方法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不知不觉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已经度过了许多个春秋.但是近几年来,笔者惊讶地发现,由于父母一方去世或父母
期刊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环境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影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两个案例的分析,提出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五点支撑”策略.  【关键词】案例课程改革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具体教育行为,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課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活动应照顾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的需求.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在交
期刊
【摘要】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本文将支架式教学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引导到更高的水平,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本文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指导
期刊
【摘要】随着MOOC的兴起,微课逐步走进了中小学学科教学,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能较好地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制作实效的学科微课,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合理利用微课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延伸课堂有限的空间,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微课教学学习高效课堂  数学微课能在课堂内外围绕某个知识点、某个教学环节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因此,借鉴他人或结合实际情况设
期刊
【摘要】数学史,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引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还能让他们领会数学家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与精神,学习数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從而让他们更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史引入教学教学效果
期刊
深度学习理论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众多学者,包括Ference Marton,Roger Saljo,Ramsden P,Entwistle N 和Biggs J等通过多年的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了有关理论;同时,包括Mellanby Jane,Draper Stephetl W,Wegner Mary在内的多位学者对深度学习展开了更多的实践研究[1].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是学习者围
期刊
【摘要】历史的理解是将历史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理性分析、客观评价和价值判断.本文从2016年全国文综I卷历史第29题入手,将洋务运动置于中日甲午战争这个具体的历史时段,从“何谓”“为何”和“如何”三个方面阐释“换一个方位看历史”,凸显在历史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时间、空间等)去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以构建历史知识关系,提升历史学科素养,彰显历史多元价值.  【关键词】
期刊
有一句话我们耳熟能详:“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那么,如何用教材教呢?这就首先需要我们教师要具备读懂教材的基本能力.读懂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读懂教材需要教师明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和生活经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编者的设计意图,最终实现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理解、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使得“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
期刊
【摘要】感知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感知教育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研究结合感知教育教学《认识公顷》一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多重感官体验,在校内安排多层次实践活动,并创设了生活中真实可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公顷”有多大,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主动学习的大门.  【关键字】感知教育体验  感知是儿童通过感官与外界环境建立联系并进入内心世界、在体验中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