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洪茶与民国才女张充和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s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人只知道合肥四姐妹才华横溢,尤以四妹为最!四妹张充和文雅娴静,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尤长昆曲,通音律,能度曲。却鲜有人知道,年轻时候的她曾与云南宝洪茶相遇在云南呈贡的一座古庵中。
  1 939年抗战时期,四妹张充和客居昆明,借住在呈贡的云龙庵。在这里远离战火的地方,这位“民国最后一位才女”依旧沉浸在有曲、有诗、有茶、有酒的小日子里。某一日,在品过一盏高香馥郁的宝洪茶之后,张充和展纸研墨,写下了一首《云龙佛堂即事》: “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红茶。”
  壳牌石油与宝洪茶
  黑白照片里时光倒流,古旧的云龙庵佛堂,供桌上隐约供有佛像,铜香炉和花瓶也一一摆开。年轻的张充和梳着麻花辫,一袭朴素却细节精致的旗袍,脚上是浅色的半高跟鞋,坐在一只草编蒲团上,偎着一张长桌。再仔细看看,这长桌不过是一块木板搭在两只方形的汽油桶上,油桶上有英文字样SHE……还有一个很眼熟的扇形标志,百度了一下,证实这标志正是壳牌石油SHELL在1 930年至1 947年期间使用的商标图案。长桌上有一只陶罐,一只造型古朴雅丽的高足盏,盏里盛着水果,从果子的大小来推敲,像李子又像梅子。中间的托盘里有白瓷壶和茶盏。“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红茶。”这里的“红”应为“洪”,宝洪茶是云南本土的高香型中小叶种茶,也是历史上的名茶。冲瀹宝洪茶,用质地密实的瓷壶正好扬香蕴汤。出身名门的张充和熟捻茶事,当是家传。
  这张照片,后来用作了201 0年出版的《曲人鸿爪》的封面。 “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旷世风雅人尽皆知,却少有人知道这是在昆明的呈贡。
  根据记载,张充和在呈贡的云龙庵过得自得其乐,朋友来了,就一起品茶、弹琴、唱曲、写字、作画。此时,她正式的工作是和朱自清、沈从文一起为教育部编教材。朱自清负责散文,沈从文负责小说,张充和负责戏曲。都是一干的才子佳人,茶酒诗话即使在战争年代也能从荒芜中生根发芽出来。当时,冰心也寄居此地,与张充和时有互访,冰心还在云龙佛堂挥墨写下一首颇为有趣的: “一杯闷酒尊前过,你低首无言只自推挫。你不甚醉颜酡,你嫌琉璃盏大,你从依我,你酒上心来较可。你现今烦恼犹闲可,你久后思量怎禁奈何。你与我成抛躲,咫尺间天样阔。”落款:充和女士嘱书,冰心谢婉莹录于云龙佛堂,时同客呈贡。
  张大千不算是曲人
  关于《曲人鸿爪》有不少有趣的段子:有一年,张充和与苏州女子李云梅同台演出《牡丹亭》。李云梅是某画家的下堂妾,名声不好。著名的昆曲订谱专家王季烈坚决反对张充和与李云梅同台演出,竟托人转告张充和,不要让李云梅登台。没想到的是平日淡雅的张充和很刚劲地回答: “那么就请王先生不要来看戏,但李云梅一定要演。”
  1 94 1年,张充和与吴梅先生的高足卢前策划公演《刺虎》,戏中缺少四个龙套角色。卢前自告奋勇愿意饰演其中一个,其他三个龙套则分配给郑颖孙(时任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陈逸民(时任社会教育司司长)、王泊生(时任山东戏剧学院院长)。公演时,锣鼓音一响,四个龙套上场。台下观众一见这四人原是认识的高官,鼓掌大笑。四个“高级龙套”顿时没了主意,只得不停向观众点头鞠躬。众所周知,昆曲史上哪有龙套给观众点头鞠躬的?这一来,掌声笑声更是热烈。当晚演出结束,卢前即兴在《曲人鸿爪》的册子里写了一首诗:鲍老参军发浩歌,绿腰长袖舞婆娑。场头第一吾侪事,龙套生涯本色多。
  1 938年张充和在成都的时候,到张大干家参加一个聚会。久闻充和美名的张大干请她演了一曲《思凡》。张充和的表演音韵十足,身段婉转,演完后张大干当场作了两张小画;—张画出张充和演《思凡》时的妙曼姿态;另一张则用水仙花来象征《思凡》的“水仙”身段。可是,后来在编辑《曲人鸿爪》时,张充和并没有把它们收录在内,不管张大干是怎样一位画坛大家,她始终觉得张大千不算是曲人。
  “我这辈子就是玩!”
  张充和曾经自我总结“我这辈子就是玩!”一个玩字举重若轻,把几十年的功底和家学熏陶演绎得更加风流随性。
  梁实秋评点“张充和多才多艺”;沈尹默说张充和的书法是“明入学晋人字”;波士顿大学白谦慎教授说: “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而这种气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少了。”
  欧阳中石认为: “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家,而是一位学者。无论字、畫、诗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难得。她一贯保持原有的风范,格调极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没有改动过的。书法上的行书、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极雅,在那个时代已是佼佼者。”
  2004年1 0月3日张充和在苏州办了画展,开幕式上,老太太语惊四座: “我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种花养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啊,给人家看。”
  50多年来,在美国耶鲁、哈佛等20多所大学教授昆曲和书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充和在2001年6月8日致笔者的信中说: “我的字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美国还算一个,在中国就算不得了。”
  名门熏陶的才女
  张充和的曾祖张树声任晚清大官,父亲张冀牖(吉友)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上世纪二十年代在苏州创办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饮誉一时。元、允、兆、充姐妹4人,个个兰心蕙质,分别嫁给了四位名人:昆曲名角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美籍德裔汉学家傅汉思。
  张充和的二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对她十分疼爱,特别聘请吴昌硕的弟子、考古学家朱谟钦当家庭教师,每日早上八点到晚上五点,教古文,习字。良好的启蒙教育,为张充和日后的深厚古文学修养奠定了基石。她初中在苏州的乐益女中,高中先在上海的务本中学,后转光华试验中学。后来报考北大联考时,化名张旋以国文成绩第一,算学成绩零分, “马马虎虎”被北大国文系录取。
  抗战爆发后,张充和到昆明,与朱自清、沈从文一道编教科书。1 940年张充和转往重庆,供职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拜识一大批文化名人,成为书法家沈尹默的弟子。抗战胜利后,她在北大教授昆曲和书法,结识在西语系执教的美籍学者傅汉思,相爱并结婚,婚后赴美定居,随夫君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剧。她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港台等23所大学以及各种学术场合讲授、示范演出昆曲,包括耶鲁、哈佛、普林斯顿和芝加哥大学等世界名校。她精彩的昆剧演出使美国人对昆剧之美感到深深的震撼。
  诸多的熏陶,滋养出了张充和多姿多彩的一生,也给予了她不可磨灭的风雅芳华—一即使寄居在偏远的呈贡云龙庵,也“大有刘禹锡陋室接待鸿儒之乐”。
其他文献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国家—级评茶师、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从事茶叶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主持选育出春兰、丹桂、瑞香、九龙袍、春闺等五个国家级、省级优良茶树新品种,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大奖。  1979 - 2010年,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肉桂、铁观音等名优品种为亲本自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荼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泡茶桌要选用木材做桌面,是哪种木倒无所谓,有些人用极老朽的
期刊
4月22日, “世界最薄陶瓷杯”世界纪录认证仪式在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举行。经世界纪录认证机构首席认证官DamirFirst现场严格缜密地认证、核实,最终认定德化县祥窑陶瓷研究所陈清宜制作的超薄蝉羽杯为“世界上最薄的陶瓷杯子”。  “世界最薄陶瓷杯”由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清宜于2017年3月开始投入研发,历时一年七个月的时间反复试验,于201 8年1O月研发成功。该陶瓷杯子制作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
期刊
福建漳州人,业内人称“巧师”。和道工社创始人之一,金工锻造民艺复兴者,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17年作品“炉瓶三事”入选“中国好手艺展”,同时也获得2017年福建省文创奖(CPCC)文创产品类金奖第一名  清瘦、透彻、充满质感,安静的时候,整个人像一尊幽暗角落里的太湖石,淡淡的光勾勒出他的轮廓。理论上用金石去形容一个人似乎有些不贴切,金石是冰冷之物,而人是充满温情和态度的。  聊天的过程中基本
期刊
许多到过福建的人,这里留给他们的印象,除了青山秀水碧海蓝天之外,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无处不在的茶香。  从地图上看,这个12.4万平方公里的东南沿海省份就像一枚嫩绿的茶叶,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福建,茶史源远流长,名优荼品类丰富,是乌龙茶、红茶、白茶及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茶,在福建人的生活中,就像阳光空气一样稀松平常,却不可或缺,尤其是工夫茶炽盛的闽南地区(指泉州、厦门、漳州及龙岩、三明部分地区),每天从
期刊
从清明到谷雨,短短的半月,春的绿茶尝鲜季也就过了最热闹的时候。先前喧嚣了月余的朋友圈春茶尝鲜大戏落了幕,好像只过了几天,绿茶的鲜就不在了似的。“人间四月天”太惹人爱,大概因为进入四月,以绿茶为引领的一年的新茶也都陆陆续续地开始上新了。  自绿茶上市时起,就留意着往年爱喝的那些。清明后,江浙、安徽和福建本地的绿茶都到了,茶会直到了谷雨才办。和朋友开玩笑, “欠了一整个春天的茶,谷雨时一次清还。”  
期刊
林则徐出生地位于福州中山路1 9号,从我入住的酒店步行到那里也许只要十来分钟,在福州的朋友怕我不认路,提早开車到酒店接我,开着导航在湖东路上行驶,语音提示却总叫他在前方调头。来回折返好几次,找不到北。停车问路,方知福州这条中山路也许是全国最短最小最不起眼的以“中山”命名的路,开车一不小心就会掠过。  清乾隆年间,林则徐父亲林宾日用教书所得微薄积蓄典得福州左蓄司(今中山路)小屋一座,几年后,林则徐在
期刊
潮汕工夫茶文化,以和为核心思想,无论是目的还是心态,与中医调神养生调和不谋而合。不仅表现在茶叶品种上,也体现在冲泡、品茗的过程中。潮汕工夫茶追求的不仅是解渴,还有内心的安静祥和。品茶的过程其实也是回归本真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发现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茶发展至今,其药用效果已被很多文献资料所证实。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茶叶具有清除自由基、消炎、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诸多药理作
期刊
白茶“热”已持续了多年。人们对它的热烈追崇,除了其独特的保健功效、收藏价值及增值空间外,还有时间带来的美妙变化。作为福建白茶的著名产区福鼎,全市17个乡镇均有产茶。同其它名优茶一样,产区有核心与非核心之分,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产地环境、产量及品质上。当然,最終还是在价格上拉开距离。  近些年来,与白茶一起在茶市上引领风骚的还有武夷岩茶和云南普洱古树茶,这两类茶赢得C位的奥秘之—便是“小产区”概
期刊
台湾的茶叶及饮茶风气是从早期福建、广东移民而来,而工夫茶源起来自粤东的潮州、汕头,闽南的泉洲、漳州一带。早期台湾饮用的茶业是以乌龙茶或包种茶为主,饮用以“大壶泡”为多,使用一种称为“龙罐”的陶制壶,喝茶则是用一个瓷杯或陶杯,极少见到小壶小杯的品饮。  上世纪60年代,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号召下,渐渐有一种品饮茗茶的方式出现,才有闽南、粤东潮汕式的“小壶小杯”地品茶,常见于老人家谈天、聚会的场合,主要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