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一些改革,谈谈以技能提升带动本质学能提升的教学特点,针对生源特点和教学定位,如何围绕设计流程展开教学流程的编排和设计,教学团队项目化,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专业设计师。
关键词:设计教育、教学流程、设计流程
一、序言
目前,主流的教学流程编排是采用三段式的渐进方式,主要是基础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这样一个能力渐进型的培养模式。这套模式运行这么多年后,逐渐被形式化和理论化。
形式化表现在课程设置形式化,为什么设置这门课,不是太讲究,别人这么设,我也这么设,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源情况,没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形式化,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容易本本化,人云亦云。课程之间的关系缺乏联系,用我们姜鸣院长的比喻,每门课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土豆,我们的课程表就像一张网,我们就是被网在一起的一堆土豆,每个土豆还是土豆,相互之间缺乏联系。
理论化表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理论课,轻动手课。随着中国的国际化,国外优秀的设计案例,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观念被引入,大家发现原来在设计思考方面还有这么多理论文章可做,尤其是当概念设计被引入之后,于是院校对各种理论的教学十分重视,而对一些动手和技能的课程则被忽略。这套体系运行下来,大部分院校照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喜欢玩概念,而对于真正的商业设计缺乏理解,各个学校出来的学生都差不多,去做做研究什么的还行,但与企业真正需要的设计师却存在偏差。笔者在企业做了将近6年的设计主管,总结大多数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有商业设计意识,具备较好本质学能的设计师。动手能力就是技能;本质学能就是设计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美学眼光、想象力这三种能力。
要培养这样的设计师,真的很难吗?也不尽然,但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去打破这种三段式教学模式里面的形式化和理论化的束缚,结合本校的生源情况,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真的很难培养出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设计师。
二、结合教学经历,谈谈对设计教育改革的几点心得
1、去掉理论化的束缚,以技能带动本质学能
要去掉理论化的束缚,应该开展以技能提升带动本质学能提升的教学训练方法。要打破常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引入很多院校在大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才开设的计算机2D整理,计算机3D模型制作,效果图渲染制作,模型实作等为核心的动手课程,通过不同的实作项目不断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安排能够通过计算机2D、3D、模型实作等动手能力完成的本质学能练习。做到技能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传授技能,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引入设计观念,加强本质学能的积累。让学生知道所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做到与企业对设计的要求相接轨。通过这样的体系,不断重复,逐级进阶,最后达到企业的要求。本质学能的提升,现在教学中有很多很好的专业基础能力训练课程,但由于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技能的提升其实是滞后的或被割裂的,把技能看成纯粹就是一个工具,认为花精力培养技能,就是在培养工匠,无形中把本质学能和技能割裂开来,这样培养下来,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本质学能的提升也是不全面的。做一个比喻,本质学能就好像人的大脑,技能就好像人的四肢,我们在训练四肢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不停的,是在不断积累经验,大脑的思维水平是在不断提升的。如果我们强行把两者割裂开来,只训练大脑而忽略四肢的训练,难免培养学生眼高手低。相反,我们重视技能的训练如同本质学能的训练,并且将技能和本质学能看成一个人的左右手,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整体,在技能的训练中融入本质学能的训练,在本质学能的训练中,强化技能的应用,学生才能真正感同身受,成为一个动手能力强的设计师。
2、课程的设置参照设计流程
以技能带动本质学能的教学方法,是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设计师为教学目标。教学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学生的生源特点,参照设计流程(图1)设定的,由2D整理,3D模型制作,效果图渲染制作,模型实作等设计执行环节为教学起点,逐步向前段的设计思考、产品企划以及后段的结构输出环节展开。将整个教学架构(图2)分成三大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模型实作课程和本质学能课程。这三大块内容涵盖了整个设计流程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凡是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流程没有关系,教学目标不明确,可有可无的课程,应该拿掉,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训时间,让学生做到“干中学”。
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就是按照设计流程展开的,根据产品和企业不同,可能参与整个流程,也可能只是参与其中部分阶段工作,针对流程中对应工作内容,设置课程,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入到企业后,就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
3、传授学生整体的设计流程意识
技能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技能的讲解,而应该从整个设计流程的角度去讲授技能课程,并要传授学生整体的设计流程观念。要在对应技能知识点上讲得深,讲得透,而在进行专项练习时,又要让学生每做一个练习,都按照设计流程的步骤进行。比如3D课程里面的每一个专项练习,首先要求学生收集产品图片,了解产品特点,然后用草图再现产品的造型及细节,再绘制三视图,最后以绘制的三视图为标准建构产品三维模型,进行渲染效果。这样一个过程,表面上看专项练习的时间被分散到一部分3D内容以外的环节,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设计执行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设计流程意识和习惯,明白要做好3D模型,前面的这些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然后针对自己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强。第一学期3D课程总共安排9个专项练习,分别是工具箱、划线仪、简单产品、咖啡壶、高跟鞋、手握、Speedform、把手、综合产品等。(图3~图16为一年级部分学生制作过程和效果)。
4、授课教师必须互动,组成一个项目团队
最重要的是授课教师之间必须互动,吸收一批在企业一线从事设计开发和设计管理工作多年的设计研发人员,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在保证每门课程独立性的前提下,要设计专门的设计项目,让各项专业技能课程和本质学能课程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结合在一起。这些项目的设定除了要考虑各个技能课程的训练,还要考虑本质学能的训练。各门专业技能和本质学能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串行的,而每门课的教学进度却是并行的。每个共同项目的确定,就如同企业项目的立项,我们教学团队就如同企业的设计团队,大家按照设计流程进行分工,充当不同角色。将不同的项目串在一起,就组成下面的结构图(图18)。其中数字1-6代表设定的不同项目,数字越大,项目的综合性越高;字母a、b、c等代表不同课程,不同项目对应的a、b、c等代表课程的不同阶段。第一学期,设定了4个共同项目,分别是工具箱、划线仪、手握造型、Speedform等。
工具箱这个项目是由油土模型实作课程发起,其它课程配合完成。工具箱是用来给每个学生存放自己的油土模型制作工具的,要陪伴学生三年,做好这个工具箱,对学生来讲既是课程学习的需要,也是大学三年生活的需要。做好了它,也就为大学三年学习生活开了个好头,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激情。首先,油土课提供工具箱的外形规范和尺寸规范,然后3D课程根据尺寸,建构工具箱的三维模型,并导出模型由2D课程完成工具箱材质和纹理装饰贴图,油土模型课根据尺寸图进行下料,用木板材切割、打磨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工具箱。(图19~图22为一年级部分学生制作过程和效果)
手握造型、Speedform是由形态构成课程发起,其它课程配合完成。这两个项目是练习学生立体形态构成能力,通过2D、3D和油土模型课程把自己的形态创意表现出来。首先,形态构成课程给出项目的练习要求,进行草图构思、整理和发表,然后2D整理,3D课程建模渲染,并导出三视图和截面图,油土课程按此制作实体油土模型,并喷漆,最后2D排版。所有完成后,要求学生将整个过程制作成PPT,结合实体模型进行最终发表评审。(图23~图30为一年级部分学生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结论
通过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模式也许我们不能培养出设计大师,但我们肯定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设计师。
总之,首先要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其次结合自身的生源情况,打破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参照设计流程展开设计教学,重视技能的训练,将技能和本质学能相互融合,做到技能的提升带动本质学能的提升,再者教学团队项目化,引进企业一线具有多年经验设计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强调授课教师之间必须互动,就像企业的设计团队一样相互默契。相信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适合企业需要的。
我们还需要在设计教育改革这条路上进行不断的突破创新,增加教师学习进修提升眼界的机会。通过国际和学校间的交流,探索出一条适合设计教育的新路。
郑德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视觉艺术学院 教师
关键词:设计教育、教学流程、设计流程
一、序言
目前,主流的教学流程编排是采用三段式的渐进方式,主要是基础能力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专业能力课程这样一个能力渐进型的培养模式。这套模式运行这么多年后,逐渐被形式化和理论化。
形式化表现在课程设置形式化,为什么设置这门课,不是太讲究,别人这么设,我也这么设,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源情况,没有自己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形式化,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容易本本化,人云亦云。课程之间的关系缺乏联系,用我们姜鸣院长的比喻,每门课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土豆,我们的课程表就像一张网,我们就是被网在一起的一堆土豆,每个土豆还是土豆,相互之间缺乏联系。
理论化表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理论课,轻动手课。随着中国的国际化,国外优秀的设计案例,一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观念被引入,大家发现原来在设计思考方面还有这么多理论文章可做,尤其是当概念设计被引入之后,于是院校对各种理论的教学十分重视,而对一些动手和技能的课程则被忽略。这套体系运行下来,大部分院校照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喜欢玩概念,而对于真正的商业设计缺乏理解,各个学校出来的学生都差不多,去做做研究什么的还行,但与企业真正需要的设计师却存在偏差。笔者在企业做了将近6年的设计主管,总结大多数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有商业设计意识,具备较好本质学能的设计师。动手能力就是技能;本质学能就是设计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美学眼光、想象力这三种能力。
要培养这样的设计师,真的很难吗?也不尽然,但如果我们不能主动去打破这种三段式教学模式里面的形式化和理论化的束缚,结合本校的生源情况,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真的很难培养出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设计师。
二、结合教学经历,谈谈对设计教育改革的几点心得
1、去掉理论化的束缚,以技能带动本质学能
要去掉理论化的束缚,应该开展以技能提升带动本质学能提升的教学训练方法。要打破常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引入很多院校在大学二年级或者三年级才开设的计算机2D整理,计算机3D模型制作,效果图渲染制作,模型实作等为核心的动手课程,通过不同的实作项目不断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动手能力,安排能够通过计算机2D、3D、模型实作等动手能力完成的本质学能练习。做到技能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传授技能,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引入设计观念,加强本质学能的积累。让学生知道所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做到与企业对设计的要求相接轨。通过这样的体系,不断重复,逐级进阶,最后达到企业的要求。本质学能的提升,现在教学中有很多很好的专业基础能力训练课程,但由于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技能的提升其实是滞后的或被割裂的,把技能看成纯粹就是一个工具,认为花精力培养技能,就是在培养工匠,无形中把本质学能和技能割裂开来,这样培养下来,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本质学能的提升也是不全面的。做一个比喻,本质学能就好像人的大脑,技能就好像人的四肢,我们在训练四肢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不停的,是在不断积累经验,大脑的思维水平是在不断提升的。如果我们强行把两者割裂开来,只训练大脑而忽略四肢的训练,难免培养学生眼高手低。相反,我们重视技能的训练如同本质学能的训练,并且将技能和本质学能看成一个人的左右手,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整体,在技能的训练中融入本质学能的训练,在本质学能的训练中,强化技能的应用,学生才能真正感同身受,成为一个动手能力强的设计师。
2、课程的设置参照设计流程
以技能带动本质学能的教学方法,是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设计师为教学目标。教学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学生的生源特点,参照设计流程(图1)设定的,由2D整理,3D模型制作,效果图渲染制作,模型实作等设计执行环节为教学起点,逐步向前段的设计思考、产品企划以及后段的结构输出环节展开。将整个教学架构(图2)分成三大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模型实作课程和本质学能课程。这三大块内容涵盖了整个设计流程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凡是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流程没有关系,教学目标不明确,可有可无的课程,应该拿掉,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训时间,让学生做到“干中学”。
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就是按照设计流程展开的,根据产品和企业不同,可能参与整个流程,也可能只是参与其中部分阶段工作,针对流程中对应工作内容,设置课程,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进入到企业后,就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
3、传授学生整体的设计流程意识
技能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技能的讲解,而应该从整个设计流程的角度去讲授技能课程,并要传授学生整体的设计流程观念。要在对应技能知识点上讲得深,讲得透,而在进行专项练习时,又要让学生每做一个练习,都按照设计流程的步骤进行。比如3D课程里面的每一个专项练习,首先要求学生收集产品图片,了解产品特点,然后用草图再现产品的造型及细节,再绘制三视图,最后以绘制的三视图为标准建构产品三维模型,进行渲染效果。这样一个过程,表面上看专项练习的时间被分散到一部分3D内容以外的环节,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设计执行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设计流程意识和习惯,明白要做好3D模型,前面的这些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然后针对自己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强。第一学期3D课程总共安排9个专项练习,分别是工具箱、划线仪、简单产品、咖啡壶、高跟鞋、手握、Speedform、把手、综合产品等。(图3~图16为一年级部分学生制作过程和效果)。
4、授课教师必须互动,组成一个项目团队
最重要的是授课教师之间必须互动,吸收一批在企业一线从事设计开发和设计管理工作多年的设计研发人员,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在保证每门课程独立性的前提下,要设计专门的设计项目,让各项专业技能课程和本质学能课程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结合在一起。这些项目的设定除了要考虑各个技能课程的训练,还要考虑本质学能的训练。各门专业技能和本质学能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串行的,而每门课的教学进度却是并行的。每个共同项目的确定,就如同企业项目的立项,我们教学团队就如同企业的设计团队,大家按照设计流程进行分工,充当不同角色。将不同的项目串在一起,就组成下面的结构图(图18)。其中数字1-6代表设定的不同项目,数字越大,项目的综合性越高;字母a、b、c等代表不同课程,不同项目对应的a、b、c等代表课程的不同阶段。第一学期,设定了4个共同项目,分别是工具箱、划线仪、手握造型、Speedform等。
工具箱这个项目是由油土模型实作课程发起,其它课程配合完成。工具箱是用来给每个学生存放自己的油土模型制作工具的,要陪伴学生三年,做好这个工具箱,对学生来讲既是课程学习的需要,也是大学三年生活的需要。做好了它,也就为大学三年学习生活开了个好头,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专业的激情。首先,油土课提供工具箱的外形规范和尺寸规范,然后3D课程根据尺寸,建构工具箱的三维模型,并导出模型由2D课程完成工具箱材质和纹理装饰贴图,油土模型课根据尺寸图进行下料,用木板材切割、打磨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工具箱。(图19~图22为一年级部分学生制作过程和效果)
手握造型、Speedform是由形态构成课程发起,其它课程配合完成。这两个项目是练习学生立体形态构成能力,通过2D、3D和油土模型课程把自己的形态创意表现出来。首先,形态构成课程给出项目的练习要求,进行草图构思、整理和发表,然后2D整理,3D课程建模渲染,并导出三视图和截面图,油土课程按此制作实体油土模型,并喷漆,最后2D排版。所有完成后,要求学生将整个过程制作成PPT,结合实体模型进行最终发表评审。(图23~图30为一年级部分学生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结论
通过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模式也许我们不能培养出设计大师,但我们肯定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设计师。
总之,首先要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其次结合自身的生源情况,打破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参照设计流程展开设计教学,重视技能的训练,将技能和本质学能相互融合,做到技能的提升带动本质学能的提升,再者教学团队项目化,引进企业一线具有多年经验设计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强调授课教师之间必须互动,就像企业的设计团队一样相互默契。相信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适合企业需要的。
我们还需要在设计教育改革这条路上进行不断的突破创新,增加教师学习进修提升眼界的机会。通过国际和学校间的交流,探索出一条适合设计教育的新路。
郑德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视觉艺术学院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