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就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上了议事日程。
关键词 教学氛围 求知欲 兴趣 竞争意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等必须发生深刻的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必须改进,以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准确理解教学目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历史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三、依托《新课标》教材,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教师也要灵活的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現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兴趣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老师可以插入故事教学,调节学生情绪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如讲《吴越争霸》时,我插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
四、设计课堂作业,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初中阶段历史老师一般都应该具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据我所知,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学校,也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做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五、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注重情感交流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情呈现给他们,课堂教学不能单纯认为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七年级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笔者以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在音乐的烘托下,展现给学生的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洁白的马群,在草原上奔驰,不禁使人想起,历史上蒙古草原发生着震天撼地的那场故事。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本节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文天祥抗元史实的传授,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在预期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中,除教师、学生、内容等的因素外,还有环境的影响。教师承认学生带进教室的观念和文化知识对学习的重要性。即学生一开始就将他们的信念、理解、文化实践带进学习中,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意义。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教学氛围 求知欲 兴趣 竞争意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等必须发生深刻的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必须改进,以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准确理解教学目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历史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三、依托《新课标》教材,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教师也要灵活的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現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兴趣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老师可以插入故事教学,调节学生情绪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如讲《吴越争霸》时,我插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
四、设计课堂作业,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初中阶段历史老师一般都应该具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据我所知,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学校,也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做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五、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注重情感交流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情呈现给他们,课堂教学不能单纯认为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七年级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笔者以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在音乐的烘托下,展现给学生的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洁白的马群,在草原上奔驰,不禁使人想起,历史上蒙古草原发生着震天撼地的那场故事。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本节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文天祥抗元史实的传授,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在预期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中,除教师、学生、内容等的因素外,还有环境的影响。教师承认学生带进教室的观念和文化知识对学习的重要性。即学生一开始就将他们的信念、理解、文化实践带进学习中,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意义。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