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一门以德育为基础的学科,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生活化,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强化生活化实践活动。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146-02
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学习。道德与法制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习实践的新教学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过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生活。在此,笔者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作了一定的探讨。
一、教材编写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我是小学生啦》为例,本单元针对儿童开始上学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分别对儿童的学生身份认同、建立新的同侪社交群体、熟悉和了解新生活中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成人群体、认识与熟悉自己的求学之路这四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引导,帮助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顺利开启上学生活。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也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进入一个充满情感、易于沟通、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易于学生接受教学知识,还有利于其将美好的情感体验转化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回味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具有以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的特点。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向学生呈现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在他们生活实际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而且在教学中,笔者深有感悟的就是生活其实都是一个个平凡的镜头,而这些平凡的镜头也更能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展如课前收集材料、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等方式,让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的方式,强化自己的认知体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进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从而真正发挥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际意义。而且现代教育理念当中非常重视和提倡学生在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更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并放手让他们深入生活,搜集相关的材料。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书本知识,还应结合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内容设定,空洞的书本知识会抑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如果能将课堂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是非对错,同时根据自己的是非观念对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判,也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进而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活并了解社会。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仔细剖析,寻找高效的讲解方式,还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个人实践与体验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这有利于将学生的知识和行为一体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此外,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社会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各种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充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制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艳革.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下,2016,9.
[2]郑志亮.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回归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5.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146-02
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学习。道德与法制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习实践的新教学思想。《道德与法制》课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过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生活。在此,笔者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作了一定的探讨。
一、教材编写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我是小学生啦》为例,本单元针对儿童开始上学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分别对儿童的学生身份认同、建立新的同侪社交群体、熟悉和了解新生活中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成人群体、认识与熟悉自己的求学之路这四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引导,帮助儿童以积极的心态顺利开启上学生活。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创设生活情境也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进入一个充满情感、易于沟通、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切实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易于学生接受教学知识,还有利于其将美好的情感体验转化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抓住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循循善诱,“引出”学生心灵深处尘封已久的生活片段,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回味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具有以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不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的特点。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向学生呈现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在他们生活实际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而且在教学中,笔者深有感悟的就是生活其实都是一个个平凡的镜头,而这些平凡的镜头也更能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教材内容生活化的办法,引导学生开展如课前收集材料、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等方式,让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的方式,强化自己的认知体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进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从而真正发挥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际意义。而且现代教育理念当中非常重视和提倡学生在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从这一点来说教师更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并放手让他们深入生活,搜集相关的材料。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书本知识,还应结合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内容设定,空洞的书本知识会抑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如果能将课堂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主动去思考生活中的各种是非对错,同时根据自己的是非观念对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判,也可以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指导,进而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活并了解社会。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开展小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制教学的实践中,不仅要对课本知识进行仔细剖析,寻找高效的讲解方式,还要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在个人实践与体验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感悟,这有利于将学生的知识和行为一体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此外,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社会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道德与法制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各种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充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制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艳革.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生活化[J].中小学电教:下,2016,9.
[2]郑志亮.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回归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