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精彩纷呈,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需要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能力,并能从材料中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 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就是说,新课标赋予教师新角色的神圣职责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一、为什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含义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简而言之,历史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拥有足以能动地发挥自己潜能的时空,教师只是学生知识成长的引导者、身心发展的领路人、思维创新的点化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机器人,而是乐做善学的生命主体。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对造就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培养自主独立性、增强自尊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开发潜能,解决学生未来之需。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伯格在谈到对教育作用的体会时所言:“教育对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你发展好奇心和培养你寻找有创造性答案的直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了解的许多事实都会被遗忘,但我们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却永远不会失去。”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从源头上产生不竭的动力。教学活动能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决定于过程中教与学及学习者自身内部各对矛盾间谁主谁从。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是这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品质、思维、潜能等发展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受自身内部矛盾制约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知识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都是外因,终需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有创造性学习的快乐主体,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
(1)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学生被认为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爱学。因此必须走下“专制”的神坛,真正地、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形成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例如人教版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在讲洋务运动的评价时,进行质疑。有些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你怎么评价?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赞赏或肯定的目光,尊重学生,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问题,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尊严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信心倍增,从爱学到会学,主动探求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2)创建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如在人教版必修三关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中,我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该剧可分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剧中有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角色,通过学生的表演将各家的思想表现出来,从而认识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3)构思设疑释疑技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精神
即教师把内容比较疑难知识点精心设计,通过问题设置,引起学生的探求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你的问题比较感兴趣,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思考。(2)设计的问题要有想象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是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如果在平时能有意识的多加培养,那么对开发学生的心智有极大的作用。(3)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简单化,学生一看就明了的问题对他们这个年龄来说没有挑战性。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钻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去设计问题,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俗话说:“教无定法”,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情意教学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2]《中学历史教与学》
[3]《历史学习》
【关键词】历史新课程 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就是说,新课标赋予教师新角色的神圣职责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学”为“主动学”。
一、为什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含义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简而言之,历史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拥有足以能动地发挥自己潜能的时空,教师只是学生知识成长的引导者、身心发展的领路人、思维创新的点化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机器人,而是乐做善学的生命主体。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对造就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培养自主独立性、增强自尊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开发潜能,解决学生未来之需。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伯格在谈到对教育作用的体会时所言:“教育对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你发展好奇心和培养你寻找有创造性答案的直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了解的许多事实都会被遗忘,但我们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却永远不会失去。”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从源头上产生不竭的动力。教学活动能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决定于过程中教与学及学习者自身内部各对矛盾间谁主谁从。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是这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品质、思维、潜能等发展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受自身内部矛盾制约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知识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都是外因,终需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走向社会奠定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能动的、有创造性学习的快乐主体,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
(1)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学生被认为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爱学。因此必须走下“专制”的神坛,真正地、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形成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例如人教版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在讲洋务运动的评价时,进行质疑。有些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你怎么评价?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赞赏或肯定的目光,尊重学生,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问题,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尊严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信心倍增,从爱学到会学,主动探求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2)创建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如在人教版必修三关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中,我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在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该剧可分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张。剧中有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角色,通过学生的表演将各家的思想表现出来,从而认识到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3)构思设疑释疑技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精神
即教师把内容比较疑难知识点精心设计,通过问题设置,引起学生的探求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你的问题比较感兴趣,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思考。(2)设计的问题要有想象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是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想象力的重要性,如果在平时能有意识的多加培养,那么对开发学生的心智有极大的作用。(3)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设计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简单化,学生一看就明了的问题对他们这个年龄来说没有挑战性。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钻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去设计问题,为学生拓展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俗话说:“教无定法”,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情意教学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2]《中学历史教与学》
[3]《历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