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人们是通过对音高、音调、节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响所引起的联想来达到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的,而音乐能力也正是在这种动态的体验活动中逐渐得到培养和提升的。学会“聆听”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提高音乐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音乐聆听 音乐活动 音乐能力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幼儿园的硬件设备也在日趋完善,各个幼儿园都配置了录音机、钢琴、DVD机和丰富的音乐磁带,以此来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然而,当我漫步在各个幼儿园时,我们经常能听到孩子们毫无动感的歌唱声,看见孩子们那面无表情的单调又机械的律动神态,以及对于每天播放的音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场景呢?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的音乐教育只造就了这样的孩子吗?难道音乐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如此不具感染力吗?我们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呢?
我们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手段是如此丰富:有用投影仪的、用录像机的、用VCD机的、更甚者还有用最现代的电脑课件上课的;教学内容上也实现了与相关科目、内容的有机整合,极力做到生动活泼,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所以不断总结和提炼教育实践中有效的教育行为与策略,提高音乐对幼儿的长远影响的教育,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刻不容缓。
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在任何一种音乐活动中,都不可能没有听觉的参与,也可以说听觉是音乐艺术的“专利”,这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有其特殊的语言——音区、音色、节拍、节奏、旋律、速度、调式、和声等各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特征,懂得“音乐语言”,没有什么比倾听更直接有效了。没有“听”就没有音乐艺术,这是我们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所在。
在音乐教学中,本着培养孩子们倾听音乐的能力的目的,我们作了一些尝试,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整个“听”活动下,进步是十分明显的。
一.为幼儿创设自然和安静的环境,让孩子“静听”
保持宽松自然的情绪,拥有独立安静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倾听”环境。在每次倾听活动之前,首先要关注的是每个幼儿情绪状态,大致了解幼儿的情绪后,先请幼儿稍稍休息,可以用语言暗示他们:“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休息一会”,让他们保持基本情绪稳定,保持心平气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能有比较宽松的心境去倾听;然后,请幼儿一同整理活动空间,将室内空间尽量腾空,所有课桌椅移到走廊,并关上门窗,防止外来干扰,并提供人手一块小座垫,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个人活动空间,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请小朋友找个宽敞的地方,用自己觉得坐的舒服的姿势,坐好”,其间,关注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尽量避免相互影响,让幼儿保持平静的心态进行倾听活动。
二.为幼儿提供优美的乐曲,让孩子“爱听”
幼儿园活动中,孩子听的曲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歌曲和乐曲。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歌词的曲子他们容易听得懂,因为歌词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比如《祝你生日快乐》、《找朋友》、《摇篮曲》,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歌词也比较浅显,就是唱孩子们身边的事,孩子愿意听。
也可以让幼儿听一些描摹性的、形象鲜明的乐曲。比如《玩具兵进行曲》、《小狗圆舞曲》等等,孩子较容易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待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听辨能力后,还可以拓宽“听”的范围,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课外的曲子,如《月光(班得瑞)》、《野蜂飞舞(里姆斯基?克萨克夫)》等乐曲,让孩子们“认真听一听,这音乐是怎么样的,听到这音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呢?最想做什么呢?”总之,孩子们从带有暗示性的听转向富有个性的自我欣赏中,都需要好的音乐素材和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乐曲,它们激发了孩子们爱听、乐听、会听的情感欲望。
三.给幼儿以适当的指导,让孩子 “乐听”。
如果只是提供安静的场所和适宜的素材,而没有一定的指导,恐怕还只是浅尝辄止,无法做到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师的作用此时就显得犹为重要。
1、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这样可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有事可做,避免幼儿分心。这些问题必须有价值,并有一定难度。记得有一次听到一位老师上的课,她给幼儿们听《野蜂飞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仔细听听乐曲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动物,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结果有个幼儿说出了这样的答案:“一只小兔在拼命逃,一只大灰狼在后面紧紧地追它”。当时老师表扬了这个幼儿:想象力真丰富。这个幼儿的音乐感觉很敏锐,虽然他的答案与乐曲原来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故事是由他所体会到的紧张、急切的心情所致,“不停地追与逃”不正是乐曲连贯、急促地旋律特点吗?如果能由此进一步地提问:“小兔子在逃跑时心情是怎么样的?”就能立刻引发出幼儿的共鸣。
2、让幼儿学会倾听“音乐语言”
如果幼儿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幼儿所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也会黯淡。当人与人交流时,我们关注的最多的肯定是对方谈话的内容,也就是语言的魅力。当我们倾听音乐的时候,被吸引的其实也就是其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的语言。那怎样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语言呢?那就是抓住音乐较突出的语言特征,结合孩子们的认知、体验、欣赏能力,帮助孩子逐步听懂音乐的语言,如:我在给幼儿听舒曼的《梦幻曲》时,就让幼儿用手画线条,当时我这样引导:“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音乐,用手来给这美妙的音乐画线条。你们可以用直线或曲线的形式,看看哪种更能表达这首乐曲的情绪。”结果我发现孩子们大多数都用曲线来表达音乐,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此时再问他们为什么画曲线,答案很明显:乐曲悠扬、带着淡淡的忧伤。还有一次我给孩子听《士兵进行曲》,同样情他们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结果孩子们都用直线、折线来表达音乐感受。
我们始终认为,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听”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力求每次的“听”都在孩子们自然的环境中进行,通过反复“听”活动的开展和开放性的指导教学,关注每次“听”的过程,更多的去欣赏孩子们自我展现的、富有个性的“听”,强调每次的活动孩子们都能“乐于其中”,哼唱、模仿、舞蹈、甚至是沉默,只要是快乐的,只要他们体会到的,是真实的感受,那就是我们所要做的。
倾听可以提高的幼儿音乐感受力,更能够激发孩子的音乐想像力和创造力。只有当幼儿真正能够“听”的时候,才有可能开始着手培养其音乐方面的能力。因为,幼儿的音乐教育首先应该从倾听开始。
【关键词】音乐聆听 音乐活动 音乐能力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幼儿园的硬件设备也在日趋完善,各个幼儿园都配置了录音机、钢琴、DVD机和丰富的音乐磁带,以此来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然而,当我漫步在各个幼儿园时,我们经常能听到孩子们毫无动感的歌唱声,看见孩子们那面无表情的单调又机械的律动神态,以及对于每天播放的音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场景呢?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的音乐教育只造就了这样的孩子吗?难道音乐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如此不具感染力吗?我们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呢?
我们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手段是如此丰富:有用投影仪的、用录像机的、用VCD机的、更甚者还有用最现代的电脑课件上课的;教学内容上也实现了与相关科目、内容的有机整合,极力做到生动活泼,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所以不断总结和提炼教育实践中有效的教育行为与策略,提高音乐对幼儿的长远影响的教育,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刻不容缓。
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在任何一种音乐活动中,都不可能没有听觉的参与,也可以说听觉是音乐艺术的“专利”,这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有其特殊的语言——音区、音色、节拍、节奏、旋律、速度、调式、和声等各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特征,懂得“音乐语言”,没有什么比倾听更直接有效了。没有“听”就没有音乐艺术,这是我们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所在。
在音乐教学中,本着培养孩子们倾听音乐的能力的目的,我们作了一些尝试,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整个“听”活动下,进步是十分明显的。
一.为幼儿创设自然和安静的环境,让孩子“静听”
保持宽松自然的情绪,拥有独立安静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倾听”环境。在每次倾听活动之前,首先要关注的是每个幼儿情绪状态,大致了解幼儿的情绪后,先请幼儿稍稍休息,可以用语言暗示他们:“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休息一会”,让他们保持基本情绪稳定,保持心平气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能有比较宽松的心境去倾听;然后,请幼儿一同整理活动空间,将室内空间尽量腾空,所有课桌椅移到走廊,并关上门窗,防止外来干扰,并提供人手一块小座垫,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个人活动空间,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请小朋友找个宽敞的地方,用自己觉得坐的舒服的姿势,坐好”,其间,关注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尽量避免相互影响,让幼儿保持平静的心态进行倾听活动。
二.为幼儿提供优美的乐曲,让孩子“爱听”
幼儿园活动中,孩子听的曲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歌曲和乐曲。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歌词的曲子他们容易听得懂,因为歌词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比如《祝你生日快乐》、《找朋友》、《摇篮曲》,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歌词也比较浅显,就是唱孩子们身边的事,孩子愿意听。
也可以让幼儿听一些描摹性的、形象鲜明的乐曲。比如《玩具兵进行曲》、《小狗圆舞曲》等等,孩子较容易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待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听辨能力后,还可以拓宽“听”的范围,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课外的曲子,如《月光(班得瑞)》、《野蜂飞舞(里姆斯基?克萨克夫)》等乐曲,让孩子们“认真听一听,这音乐是怎么样的,听到这音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呢?最想做什么呢?”总之,孩子们从带有暗示性的听转向富有个性的自我欣赏中,都需要好的音乐素材和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乐曲,它们激发了孩子们爱听、乐听、会听的情感欲望。
三.给幼儿以适当的指导,让孩子 “乐听”。
如果只是提供安静的场所和适宜的素材,而没有一定的指导,恐怕还只是浅尝辄止,无法做到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师的作用此时就显得犹为重要。
1、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这样可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有事可做,避免幼儿分心。这些问题必须有价值,并有一定难度。记得有一次听到一位老师上的课,她给幼儿们听《野蜂飞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仔细听听乐曲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动物,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结果有个幼儿说出了这样的答案:“一只小兔在拼命逃,一只大灰狼在后面紧紧地追它”。当时老师表扬了这个幼儿:想象力真丰富。这个幼儿的音乐感觉很敏锐,虽然他的答案与乐曲原来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故事是由他所体会到的紧张、急切的心情所致,“不停地追与逃”不正是乐曲连贯、急促地旋律特点吗?如果能由此进一步地提问:“小兔子在逃跑时心情是怎么样的?”就能立刻引发出幼儿的共鸣。
2、让幼儿学会倾听“音乐语言”
如果幼儿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幼儿所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也会黯淡。当人与人交流时,我们关注的最多的肯定是对方谈话的内容,也就是语言的魅力。当我们倾听音乐的时候,被吸引的其实也就是其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的语言。那怎样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语言呢?那就是抓住音乐较突出的语言特征,结合孩子们的认知、体验、欣赏能力,帮助孩子逐步听懂音乐的语言,如:我在给幼儿听舒曼的《梦幻曲》时,就让幼儿用手画线条,当时我这样引导:“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音乐,用手来给这美妙的音乐画线条。你们可以用直线或曲线的形式,看看哪种更能表达这首乐曲的情绪。”结果我发现孩子们大多数都用曲线来表达音乐,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此时再问他们为什么画曲线,答案很明显:乐曲悠扬、带着淡淡的忧伤。还有一次我给孩子听《士兵进行曲》,同样情他们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结果孩子们都用直线、折线来表达音乐感受。
我们始终认为,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听”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力求每次的“听”都在孩子们自然的环境中进行,通过反复“听”活动的开展和开放性的指导教学,关注每次“听”的过程,更多的去欣赏孩子们自我展现的、富有个性的“听”,强调每次的活动孩子们都能“乐于其中”,哼唱、模仿、舞蹈、甚至是沉默,只要是快乐的,只要他们体会到的,是真实的感受,那就是我们所要做的。
倾听可以提高的幼儿音乐感受力,更能够激发孩子的音乐想像力和创造力。只有当幼儿真正能够“听”的时候,才有可能开始着手培养其音乐方面的能力。因为,幼儿的音乐教育首先应该从倾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