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在组织工作中坚持调查研究,是实现其工作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是组织部门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也是组工干部加强自身建设、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措施。“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调查研究一直被我们党视为神圣的工作,然而近年来,调查研究虽然还在被不停地倡导,但实质上有些调研已经偏离了正位,没有很好地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组织部门的调查研究,让调查研究工作回归正位是摆在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认识淡化,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干部长期在组织部门工作,逐渐沾染了“机关病”,习惯在办公室关起门来想问题、做事情,不愿意下基层开展调研,带着问题开展实质性调研少;有些干部认为开调度会、发文件比深入基层更方便,看简报、听汇报比现场考察、找群众座谈更省劲,对调查研究表面上倡导,实际上尽可能简化、弱化,对调研工作不重视,调研队伍建设跟不上调研工作需要,专职调研力量薄弱;有些干部认为调研是“虚活”,不自觉地把其它工作都排在了调研之前,无暇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还有些干部把调研当成“副业”,认为调查研究是专门处室的事,只关注自己的“主业”,有时即使有调研任务,也是翻翻书、上网查一下就应付了事。
流于形式,调研过程程式化。有些干部把调查研究看成是工作中的一个程序,只是在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酝酿阶段不得不去开展调查研究,或者迫于上级任务压力而不得不去完成,对调研中要重点了解什么问题,研判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收集情况,事先缺少统筹考虑,单纯地就调研而调研,往往以“我下去了”结束,调研结果与调研初衷不对标,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有些干部下基层调研习惯于提前打招呼,有时候调研人员还没有下去,基层已经安排了“规定路线”,调查对象多是老面孔,“座谈会”变成了有准备的“座读会”,得不到带有“泥土味”的一手资料;还有些干部搞调研来去匆匆,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够沉下心来解剖麻雀,缺少“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对表象背后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不深刻,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得出的结论放之四海而皆适用,缺少独特的观点和主张。
预设观点,存在先经验化现象。调查研究的本意是把不明白的问题搞明白,从实践中寻找规律性认识,为解决问题制定可行办法,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但在实际调查研究中,有些干部把理论教条化,调研中带着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框框,先入为主定好调子,预设好观点,带着既定观点去搞调研;有些新参加工作的干部接到调研任务后,调研尚未开始,就根据手头的材料、网上经验,再加上合理想象杜撰出了调研报告,得出的结论缺乏实际支撑,只求道理上“该不该”,不管实践中“能不能”;有些干部下基层调研,只愿意听符合自己想法的意见,把群众的不同意见当成个别现象,不能立足调查的一手资料,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而是按图索骥,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调而不研,调查与研究“两张皮”。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有些干部重调查轻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深入基层调查之后,对收集掌握的一手资料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研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演绎工作做得不扎实,对问题的全局性、本质性把握不准确;有些干部只调查不研究,虽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了,但撰写调研报告时却不看材料,而是依赖网络、“笔杆子们”想办法、找对策,“借鉴”成分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做不到有的放矢;还有些同志虽然注意了调查后的研究,但是存在个人偏好,先入为主想当然,在研究一开始就发生了偏差,导致结论与实际不符,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
立好规矩,让调查研究活动长效化。制度是保证调查研究持之以恒、扎实开展的最有力保障。要针对组织部门工作特点,围绕破解组织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对组工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方式、时间、实施步骤、成果转化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使调查研究活动形成稳定的格局和规律性工作范畴,推动问题逐步解决;要坚持以上率下、层层跟进,主要负责人要亲自领题调研,分阶段拿出对全局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调研报告;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组织领导干部定期到联系点蹲点调研、“解剖麻雀”;要注重加强调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强调研处室人员,鼓励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热爱调研事业,让干部感受到调查研究不仅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也是一个出成果、出人才的岗位。
转变作风,做深做实调查研究。“要想跟泥巴打交道,就得下田里来”。要老老实实,放下架子,一扎到底,以深度“潜水”的态度和方法做调研,弄清事实真相,把问题和原因找准;要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坚持问题导向,带着具体问题到需要去的地方、到易出问题的地方、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开展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要变调研“被安排”为“自主命题”,多一些不打招呼、不发通知、不说目的的随机调研,直接进村入户听原汁原味的民声,从基层和群众中取回“真经”,力戒“浅调研”“被调研”“假调研”。
讲求实际,尊重调查研究一手资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调查研究不能坚持尊重实际、实事求是,就会偏离问题的实际,得出的结论就会出现误差,甚至一错千里。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立足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要避免先入为主,自觉摒弃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提高透过事物的表象看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报喜又报忧,牢牢把握调研的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要善于从被调研对象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题,通过采取多维度、广角度、全方位的调研,“拨开”覆盖在调研表象上的“迷雾”,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
立足实践,科学凝练调查成果。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结束后,要做好调查材料的梳理、消化工作,围绕最初的观点或猜想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验证其是否继续有效,被证实了还是被伪证了;要注意运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力求客观、全面,避免盲人摸象,陷入片面性;要善于运用个性与共性分析法,“解剖麻雀”,揭示矛盾,从个性中发现共性问题,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要充分考虑本地本部门实际,使调研提出的决策建议具有参考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讨论面前,要摒弃上下级观念,共同营造平等自由开放的研究氛围。(作为单位: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一、组织部门调查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认识淡化,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干部长期在组织部门工作,逐渐沾染了“机关病”,习惯在办公室关起门来想问题、做事情,不愿意下基层开展调研,带着问题开展实质性调研少;有些干部认为开调度会、发文件比深入基层更方便,看简报、听汇报比现场考察、找群众座谈更省劲,对调查研究表面上倡导,实际上尽可能简化、弱化,对调研工作不重视,调研队伍建设跟不上调研工作需要,专职调研力量薄弱;有些干部认为调研是“虚活”,不自觉地把其它工作都排在了调研之前,无暇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还有些干部把调研当成“副业”,认为调查研究是专门处室的事,只关注自己的“主业”,有时即使有调研任务,也是翻翻书、上网查一下就应付了事。
流于形式,调研过程程式化。有些干部把调查研究看成是工作中的一个程序,只是在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酝酿阶段不得不去开展调查研究,或者迫于上级任务压力而不得不去完成,对调研中要重点了解什么问题,研判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方式收集情况,事先缺少统筹考虑,单纯地就调研而调研,往往以“我下去了”结束,调研结果与调研初衷不对标,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有些干部下基层调研习惯于提前打招呼,有时候调研人员还没有下去,基层已经安排了“规定路线”,调查对象多是老面孔,“座谈会”变成了有准备的“座读会”,得不到带有“泥土味”的一手资料;还有些干部搞调研来去匆匆,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能够沉下心来解剖麻雀,缺少“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对表象背后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不深刻,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得出的结论放之四海而皆适用,缺少独特的观点和主张。
预设观点,存在先经验化现象。调查研究的本意是把不明白的问题搞明白,从实践中寻找规律性认识,为解决问题制定可行办法,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但在实际调查研究中,有些干部把理论教条化,调研中带着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框框,先入为主定好调子,预设好观点,带着既定观点去搞调研;有些新参加工作的干部接到调研任务后,调研尚未开始,就根据手头的材料、网上经验,再加上合理想象杜撰出了调研报告,得出的结论缺乏实际支撑,只求道理上“该不该”,不管实践中“能不能”;有些干部下基层调研,只愿意听符合自己想法的意见,把群众的不同意见当成个别现象,不能立足调查的一手资料,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而是按图索骥,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调而不研,调查与研究“两张皮”。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有些干部重调查轻研究,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深入基层调查之后,对收集掌握的一手资料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研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归纳演绎工作做得不扎实,对问题的全局性、本质性把握不准确;有些干部只调查不研究,虽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了,但撰写调研报告时却不看材料,而是依赖网络、“笔杆子们”想办法、找对策,“借鉴”成分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与核心,做不到有的放矢;还有些同志虽然注意了调查后的研究,但是存在个人偏好,先入为主想当然,在研究一开始就发生了偏差,导致结论与实际不符,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
二、改进组织部门调查研究工作的对策建议
立好规矩,让调查研究活动长效化。制度是保证调查研究持之以恒、扎实开展的最有力保障。要针对组织部门工作特点,围绕破解组织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对组工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目的、方式、时间、实施步骤、成果转化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使调查研究活动形成稳定的格局和规律性工作范畴,推动问题逐步解决;要坚持以上率下、层层跟进,主要负责人要亲自领题调研,分阶段拿出对全局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调研报告;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组织领导干部定期到联系点蹲点调研、“解剖麻雀”;要注重加强调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强调研处室人员,鼓励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热爱调研事业,让干部感受到调查研究不仅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也是一个出成果、出人才的岗位。
转变作风,做深做实调查研究。“要想跟泥巴打交道,就得下田里来”。要老老实实,放下架子,一扎到底,以深度“潜水”的态度和方法做调研,弄清事实真相,把问题和原因找准;要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坚持问题导向,带着具体问题到需要去的地方、到易出问题的地方、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开展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要变调研“被安排”为“自主命题”,多一些不打招呼、不发通知、不说目的的随机调研,直接进村入户听原汁原味的民声,从基层和群众中取回“真经”,力戒“浅调研”“被调研”“假调研”。
讲求实际,尊重调查研究一手资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调查研究不能坚持尊重实际、实事求是,就会偏离问题的实际,得出的结论就会出现误差,甚至一错千里。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立足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要避免先入为主,自觉摒弃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提高透过事物的表象看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报喜又报忧,牢牢把握调研的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要善于从被调研对象的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题,通过采取多维度、广角度、全方位的调研,“拨开”覆盖在调研表象上的“迷雾”,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
立足实践,科学凝练调查成果。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结束后,要做好调查材料的梳理、消化工作,围绕最初的观点或猜想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验证其是否继续有效,被证实了还是被伪证了;要注意运用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力求客观、全面,避免盲人摸象,陷入片面性;要善于运用个性与共性分析法,“解剖麻雀”,揭示矛盾,从个性中发现共性问题,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要充分考虑本地本部门实际,使调研提出的决策建议具有参考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讨论面前,要摒弃上下级观念,共同营造平等自由开放的研究氛围。(作为单位: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