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意犹帅也。”文章的中心是全篇之魂。好的立意不仅能提升文章的档次,而且能和谐地统摄全篇。因而,切不可等闲视之。
有的学生写起记叙文来立意肤浅,往往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就事写事,无法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深刻的内涵。例如,以“拒绝”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学生都是这样立意的:拒绝考试作弊;拒绝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拒绝为同学抄写作业……这些立意都比较平常,而一个班上有这么多学生写,自然会“撞车”到一起,既无新意,更无深度。这样的记叙文又怎么能受到阅卷者的青睐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刻、新颖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现象中看本质
记叙文不可就事写事,而应做到以小见大,在个别现象中看到带有规律性的本质内涵。学生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是狭小的,但不能说就是枯燥单调的。关键是你怎样看,看到了什么。
还是以《拒绝》这篇作文为例,有学生写学校里总避免不了为迎接上面的领导检查而进行的卫生大扫除活动。他描绘了这种仅仅为应付检查而进行的大扫除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不仅没有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反而使师生搞起了形式主义。结尾响亮地喊出“我们拒绝领导检查”、“我们拒绝搞形式主义”。这篇文章,虽然没有跳出学生的生活范围,却可看出作者善于发现生活的问题,针砭时弊,给人启发,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这种检查对我们来说真是司空见惯,但如果我们能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可以看得更深,想得更远,又何来生活单调乏味无话可写,无深意可立呢?
再如,有学生写了《同桌的你》的记叙文,文中描述了同桌生活中几件感人的小事:家境贫寒可能辍学却一如既往地拼命学习;学校捐资助学,依然捐出自己微不足道的一份……结尾是这样凸显立意的:
现在,你真的走了,走上了一条打工之路。当我在学习上想偷懒时,看到身边空荡荡的座位,我就有了精神;当我乱花钱时,想到你辍学打工,我就没有了勇气……李勇,你虽然离开了我,但却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当我为这些而心存感激时,又想,社会和岁月会把你磨炼成一个怎样的人呢?我真的渴望在你解决了你现在所面临的困难后不会丢失你自己。
我为你祈祷!
该学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现同桌勤奋好学、品学兼优等特点上。他一方面写同桌给了自己无形的精神帮助,另一方面,又表达出自己对李勇这样一个面对生活困境而不得不辍学的同学的关心与担忧。如此,我们从中感受到人性的良知,感受到作者真挚深厚的情谊。写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反映的却是社会问题、人性问题。有这样的认识,你还会说我们的作文立意肤浅吗?
二、于平常处见不同
记叙文写作,切不可人云亦云。我们要能在平常的司空见惯的生活中看到与众不同。
比如,以“等车的经历”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有学生这样写:
自己等车时,为了更快到达目的地,在等待过程中,往往不惜多跑点路到自认为更便捷的站台去等车,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最后,他给出的立意是:
我们为了将事情做得更完满,往往会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结果却事与愿违。我不由想到了一首题为《生活》的小诗:“为了看日出,便去爬山。可有时,恰恰因为爬山,才失去了,看日出的机会”。
等车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写这样等车的经历,多数人可能会就上面的现象给出“欲速则不达”的立意,当然也可以,但这篇文章却写出“为了将事情做得更完满,往往会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结果却事与愿违”的认识,显得与众不同:人生的追求与无奈有时就是这样紧密相伴。这样的立意可以说既深刻又新颖。
又如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中,一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忧与爱同是情感表达的方式。
忧是外在情感的表达,爱是内在情感的诉说。
忧,心旁着一“尤”字,“尤”字可译为“责备,埋怨”义,也可译为“十分”义。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程度的表现,都让这个字所蕴涵的深意凸显出来。
巧妙地从“忧”与“爱”(繁体字包含“心”)的字形入手,来分析忧、爱与心的关系,于平常中见奇崛。平中见奇,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多用心去体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其中的真善美,揭示其中的假恶丑,从中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哲理。
三、在思辨中求独到
记叙文写作,同样讲求思辨。如能辩证地看问题,我们往往会另辟蹊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还是以《拒绝》这篇文章为例。
有学生是这样写的:小时候,爸爸妈妈拒绝我帮助他人的请求,理由是,有些帮助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长大后,我拒绝了爸爸妈妈帮助他人的请求,理由同样是帮助他人也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文章在“听了我的话,爸爸妈妈目瞪口呆”中结束。
作者虽然描述的是两个近乎相同的事情,甚至在描述中,情节也基本相似,但由于“我”和“爸爸妈妈”“主客”身份一颠倒,文章深刻的立意就凸显出来了:正是由于我们总是在“拒绝帮助他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变得越来越冷漠;正是在这种“拒绝帮助”的氛围的“潜移默化”下,孩子的成长才会出现这种最终让我们“目瞪口呆”的结果。这样的拒绝又岂止是目瞪口呆呢?
还有一位学生写他们班在某位同学的带动下,晚自习全体坐在班上看世界杯,结果这位同学却回家反省、写检查,全班接受老班的“思想教育”——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尾用夸张的笔触写道:
班主任讲完了,临了,还颇为关切地问我们一句:“后面的比赛大家还看不看了?”我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拒绝世界杯!”
班主任会心地笑了,似乎很满足。
我们也放心地笑了,好象踏实了许多。
“我们拒绝世界杯”其实是学生违心的无奈的拒绝。如此拒之,是如此的矛盾、如此的尴尬,又是如此的悲哀!学生的“拒绝”完全是教师的“拒绝”,教师拒绝世界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学校的“拒绝”、教育界的“拒绝”。这是很滑稽的。而表面上的对世界杯的拒绝从本质上说则是对素质教育的拒绝,这在大多数学校是普遍存在着的发人深思的现实。这样的拒绝不正是一种无奈甚至悲哀吗?所以,如果你能换个角度去发现、去挖掘,何愁立意不深。但要注意的是:写文章并非只有批判和揭露才能体现立意的深刻。我们应该做的,当是在揭露中引起对某些现象、某些问题的关注,引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表现当代中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即我们的心态应该是健康的,我们的动机应该是积极的。
总之,记叙文的立意力求深刻、新颖、独到,在文章中写出个性和新意,这样的记叙文才是有深度的好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226681)
有的学生写起记叙文来立意肤浅,往往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就事写事,无法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深刻的内涵。例如,以“拒绝”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学生都是这样立意的:拒绝考试作弊;拒绝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拒绝为同学抄写作业……这些立意都比较平常,而一个班上有这么多学生写,自然会“撞车”到一起,既无新意,更无深度。这样的记叙文又怎么能受到阅卷者的青睐呢?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刻、新颖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现象中看本质
记叙文不可就事写事,而应做到以小见大,在个别现象中看到带有规律性的本质内涵。学生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是狭小的,但不能说就是枯燥单调的。关键是你怎样看,看到了什么。
还是以《拒绝》这篇作文为例,有学生写学校里总避免不了为迎接上面的领导检查而进行的卫生大扫除活动。他描绘了这种仅仅为应付检查而进行的大扫除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不仅没有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反而使师生搞起了形式主义。结尾响亮地喊出“我们拒绝领导检查”、“我们拒绝搞形式主义”。这篇文章,虽然没有跳出学生的生活范围,却可看出作者善于发现生活的问题,针砭时弊,给人启发,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这种检查对我们来说真是司空见惯,但如果我们能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就可以看得更深,想得更远,又何来生活单调乏味无话可写,无深意可立呢?
再如,有学生写了《同桌的你》的记叙文,文中描述了同桌生活中几件感人的小事:家境贫寒可能辍学却一如既往地拼命学习;学校捐资助学,依然捐出自己微不足道的一份……结尾是这样凸显立意的:
现在,你真的走了,走上了一条打工之路。当我在学习上想偷懒时,看到身边空荡荡的座位,我就有了精神;当我乱花钱时,想到你辍学打工,我就没有了勇气……李勇,你虽然离开了我,但却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当我为这些而心存感激时,又想,社会和岁月会把你磨炼成一个怎样的人呢?我真的渴望在你解决了你现在所面临的困难后不会丢失你自己。
我为你祈祷!
该学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现同桌勤奋好学、品学兼优等特点上。他一方面写同桌给了自己无形的精神帮助,另一方面,又表达出自己对李勇这样一个面对生活困境而不得不辍学的同学的关心与担忧。如此,我们从中感受到人性的良知,感受到作者真挚深厚的情谊。写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反映的却是社会问题、人性问题。有这样的认识,你还会说我们的作文立意肤浅吗?
二、于平常处见不同
记叙文写作,切不可人云亦云。我们要能在平常的司空见惯的生活中看到与众不同。
比如,以“等车的经历”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有学生这样写:
自己等车时,为了更快到达目的地,在等待过程中,往往不惜多跑点路到自认为更便捷的站台去等车,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最后,他给出的立意是:
我们为了将事情做得更完满,往往会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结果却事与愿违。我不由想到了一首题为《生活》的小诗:“为了看日出,便去爬山。可有时,恰恰因为爬山,才失去了,看日出的机会”。
等车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写这样等车的经历,多数人可能会就上面的现象给出“欲速则不达”的立意,当然也可以,但这篇文章却写出“为了将事情做得更完满,往往会不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结果却事与愿违”的认识,显得与众不同:人生的追求与无奈有时就是这样紧密相伴。这样的立意可以说既深刻又新颖。
又如江苏高考作文《忧与爱》中,一位考生是这样写的:
忧与爱同是情感表达的方式。
忧是外在情感的表达,爱是内在情感的诉说。
忧,心旁着一“尤”字,“尤”字可译为“责备,埋怨”义,也可译为“十分”义。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程度的表现,都让这个字所蕴涵的深意凸显出来。
巧妙地从“忧”与“爱”(繁体字包含“心”)的字形入手,来分析忧、爱与心的关系,于平常中见奇崛。平中见奇,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多用心去体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其中的真善美,揭示其中的假恶丑,从中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哲理。
三、在思辨中求独到
记叙文写作,同样讲求思辨。如能辩证地看问题,我们往往会另辟蹊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还是以《拒绝》这篇文章为例。
有学生是这样写的:小时候,爸爸妈妈拒绝我帮助他人的请求,理由是,有些帮助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长大后,我拒绝了爸爸妈妈帮助他人的请求,理由同样是帮助他人也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文章在“听了我的话,爸爸妈妈目瞪口呆”中结束。
作者虽然描述的是两个近乎相同的事情,甚至在描述中,情节也基本相似,但由于“我”和“爸爸妈妈”“主客”身份一颠倒,文章深刻的立意就凸显出来了:正是由于我们总是在“拒绝帮助他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变得越来越冷漠;正是在这种“拒绝帮助”的氛围的“潜移默化”下,孩子的成长才会出现这种最终让我们“目瞪口呆”的结果。这样的拒绝又岂止是目瞪口呆呢?
还有一位学生写他们班在某位同学的带动下,晚自习全体坐在班上看世界杯,结果这位同学却回家反省、写检查,全班接受老班的“思想教育”——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尾用夸张的笔触写道:
班主任讲完了,临了,还颇为关切地问我们一句:“后面的比赛大家还看不看了?”我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拒绝世界杯!”
班主任会心地笑了,似乎很满足。
我们也放心地笑了,好象踏实了许多。
“我们拒绝世界杯”其实是学生违心的无奈的拒绝。如此拒之,是如此的矛盾、如此的尴尬,又是如此的悲哀!学生的“拒绝”完全是教师的“拒绝”,教师拒绝世界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学校的“拒绝”、教育界的“拒绝”。这是很滑稽的。而表面上的对世界杯的拒绝从本质上说则是对素质教育的拒绝,这在大多数学校是普遍存在着的发人深思的现实。这样的拒绝不正是一种无奈甚至悲哀吗?所以,如果你能换个角度去发现、去挖掘,何愁立意不深。但要注意的是:写文章并非只有批判和揭露才能体现立意的深刻。我们应该做的,当是在揭露中引起对某些现象、某些问题的关注,引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表现当代中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即我们的心态应该是健康的,我们的动机应该是积极的。
总之,记叙文的立意力求深刻、新颖、独到,在文章中写出个性和新意,这样的记叙文才是有深度的好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南莫中学(226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