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评述了微生物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课程改革措施,通过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资源优势,探索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使研究生的培养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规模化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46-02
Teaching Reformation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 Course Based 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Wang Yanjie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The disadvantages of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course teaching for postgraduate in microbiological field were reviewed. The measure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was put forward. An exploration for teaching reformation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 course was established by utilizing the superiority of th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The creative competence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were trained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enterprise competence improvement and scale culture of postgraduate.
Key words:Postgraduate education;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 reform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短缺对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侧重理论化,使培养的研究生人才实践能力不强;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薄弱,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培养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出现了研究生就业率不高,但社会却缺乏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问题。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创新和实践能力差、学校的投入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成为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1]。针对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趋势,探索适合学校自身师资条件与不同学科特点的、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我校微生物学科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4个主要研究方向,即环境微生物与微生物分子生态、农业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品应用微生物和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这4个方向是互相交叉渗透的,在选择课程时,坚持以本专业为主体,也选相关专业甚至其他学科的课程为补充,以提高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的综合能力。但课程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逐渐显现出众多问题。为此我校微生物学科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工程中心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调整了课程设置,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课题研究提供了平台。
1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的前沿性、研究性和特色性不强 由于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校微生物学科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先进性不足。微生物学科设置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学位课有高级生物化学、现代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必修课有微生物专题、现代微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选修课主要根据各老师的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中缺少本方向研究的前沿课程,不具有特色。此外,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的区别较小,不能充分体现出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1.2 按师设课、课程体系规范性差 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强,按师设课问题突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同时,课程设置缺乏长期的、系统的规划,没有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
1.3 课程设置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自主选课 我校微生物学科学位课学分18学分,必修课9学分,而课程学习要求获得30学分以上,这样学生选修2门选修课即可达到学分要求。课程中包含了专业课程,又包含有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还包括了英语、计算机方面的训练,但这些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不强,知识面狭窄,实际科研工作能力不强。
1.4 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硕士生除了培养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研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一般要求第二年开始参加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实践,如承担授课、指导本科学生实验或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研究生学习期间要做2~3次学术报告。入学后每学年要有不少于1个月(累加)的社会实践、劳动实践活动。执行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种实践活动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实施效果不好。考核过程中也存在如何客观考核评价的问题。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滞后 许多高校对老师的考核多是轻教学、重科研[2],老师对研究生的教学水平如何,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缺少督促老师在教学上下功夫的措施。致使研究生的教学内容陈旧、前沿性不足。同时,一门课程多由一个老师讲授,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缺少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2.2 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 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研究生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会更多,研究生的学习形态主要是非正式学习[3],是在培养目标要求和导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从自身的认识结构和成才需要,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4]。而目前多数采用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年传统教育养成的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形成了一切都依赖的观念,研究生本人的个性、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2.3 教师对理论课重视不够 目前许多研究生导师对理论课重视不够,相对于理论课程学习,更多地注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培养,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
3 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课程改革方案及措施
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共同筹建的集研究、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单位。近年来,工程研究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研究生培养的思路、方式、方法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了研究生、科研导师团队、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现场“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先后接纳、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初步探索建立了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工程中心的科研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学术资源、企业资源以及文化资源,打破了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格局,对研究生课程也进行了初步改革。
3.1 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和学分比例 选修课的设置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打好理论基础。确定选修课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专业方向,二是交叉学科。跨学科设置课程有利于研究生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从整体科学思维和多学科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增设一些体现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需求课程,如宏基因组学、微生物蛋白组学、微生物代谢组学、SCI/EI论文写作及文献检索等课程。在增加选修课的同时,适当降低必修课的学时和学分,创造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同时增设社会实践课,研究生可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掌握书本上得不到的信息和资料,进而增加研究生对于研究课题的理解和试验整体设计及执行能力。
3.2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多师一课的作用,并利用工程中心的资源,将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请到课堂,或者将课堂设置在企业现场,提高授课效果。老师一般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长,一门课程完全由一位老师讲授,不可避免地会有知识内容讲得不深不透的现象,多师结构可以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学术特长,并将企业的生产实际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科研拓宽思路。
课堂教学中改变重复、陈旧的教学内容,尝试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开展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授课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系列Seminar学术论坛等。
3.3 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通过工程中心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协作与互动关系,将大学的学术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应用研究结合起来,由大学和企业各选派一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研究生参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课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使研究与生产实践很好地衔接,克服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
4 结语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讲义、实验内容等改革,而这些改革涉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学科的特色和学校的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立一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以及研究生培养规模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打破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各种资源优势,以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人才战略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华奇,刘彬,刘浩然,等.基于综合实践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33-35.
[2]霍静静.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聊城大学学报,2009(2):191-193.
[3]邬智,赵蒙成,罗丹.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非正式学习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38-41.
[4]钱佩忠,周小斌.研究生学习自主性:内涵、问题与培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10(1):58-62.
(责编:陶学军)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46-02
Teaching Reformation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 Course Based 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Wang Yanjie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The disadvantages of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course teaching for postgraduate in microbiological field were reviewed. The measure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was put forward. An exploration for teaching reformation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 course was established by utilizing the superiority of th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The creative competence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were trained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enterprise competence improvement and scale culture of postgraduate.
Key words:Postgraduate education;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 reform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短缺对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侧重理论化,使培养的研究生人才实践能力不强;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薄弱,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培养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从而出现了研究生就业率不高,但社会却缺乏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问题。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创新和实践能力差、学校的投入和保障措施不到位成为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1]。针对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的趋势,探索适合学校自身师资条件与不同学科特点的、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我校微生物学科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4个主要研究方向,即环境微生物与微生物分子生态、农业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品应用微生物和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这4个方向是互相交叉渗透的,在选择课程时,坚持以本专业为主体,也选相关专业甚至其他学科的课程为补充,以提高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的综合能力。但课程的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逐渐显现出众多问题。为此我校微生物学科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工程中心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调整了课程设置,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课题研究提供了平台。
1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的前沿性、研究性和特色性不强 由于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校微生物学科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先进性不足。微生物学科设置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学位课有高级生物化学、现代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必修课有微生物专题、现代微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和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选修课主要根据各老师的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中缺少本方向研究的前沿课程,不具有特色。此外,课程内容与本科课程的区别较小,不能充分体现出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1.2 按师设课、课程体系规范性差 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强,按师设课问题突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同时,课程设置缺乏长期的、系统的规划,没有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
1.3 课程设置过于狭窄,不利于学生自主选课 我校微生物学科学位课学分18学分,必修课9学分,而课程学习要求获得30学分以上,这样学生选修2门选修课即可达到学分要求。课程中包含了专业课程,又包含有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还包括了英语、计算机方面的训练,但这些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不强,知识面狭窄,实际科研工作能力不强。
1.4 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硕士生除了培养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科研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一般要求第二年开始参加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实践,如承担授课、指导本科学生实验或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研究生学习期间要做2~3次学术报告。入学后每学年要有不少于1个月(累加)的社会实践、劳动实践活动。执行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种实践活动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实施效果不好。考核过程中也存在如何客观考核评价的问题。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滞后 许多高校对老师的考核多是轻教学、重科研[2],老师对研究生的教学水平如何,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缺少督促老师在教学上下功夫的措施。致使研究生的教学内容陈旧、前沿性不足。同时,一门课程多由一个老师讲授,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缺少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2.2 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考虑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 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研究生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会更多,研究生的学习形态主要是非正式学习[3],是在培养目标要求和导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从自身的认识结构和成才需要,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4]。而目前多数采用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年传统教育养成的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形成了一切都依赖的观念,研究生本人的个性、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2.3 教师对理论课重视不够 目前许多研究生导师对理论课重视不够,相对于理论课程学习,更多地注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培养,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
3 基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生课程改革方案及措施
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共同筹建的集研究、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单位。近年来,工程研究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研究生培养的思路、方式、方法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取了研究生、科研导师团队、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现场“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先后接纳、培养了数十名研究生。初步探索建立了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工程中心的科研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学术资源、企业资源以及文化资源,打破了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格局,对研究生课程也进行了初步改革。
3.1 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和学分比例 选修课的设置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打好理论基础。确定选修课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专业方向,二是交叉学科。跨学科设置课程有利于研究生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从整体科学思维和多学科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增设一些体现近代微生物学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需求课程,如宏基因组学、微生物蛋白组学、微生物代谢组学、SCI/EI论文写作及文献检索等课程。在增加选修课的同时,适当降低必修课的学时和学分,创造学生更大的选课空间。同时增设社会实践课,研究生可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掌握书本上得不到的信息和资料,进而增加研究生对于研究课题的理解和试验整体设计及执行能力。
3.2 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多师一课的作用,并利用工程中心的资源,将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请到课堂,或者将课堂设置在企业现场,提高授课效果。老师一般是在某一方面有专长,一门课程完全由一位老师讲授,不可避免地会有知识内容讲得不深不透的现象,多师结构可以充分发挥每个老师的学术特长,并将企业的生产实际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学生的科研拓宽思路。
课堂教学中改变重复、陈旧的教学内容,尝试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开展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授课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系列Seminar学术论坛等。
3.3 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通过工程中心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协作与互动关系,将大学的学术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应用研究结合起来,由大学和企业各选派一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研究生参与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研究课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使研究与生产实践很好地衔接,克服了研究生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
4 结语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讲义、实验内容等改革,而这些改革涉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善、学科的特色和学校的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立一种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以及研究生培养规模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打破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各种资源优势,以探索建立适应新时期人才战略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华奇,刘彬,刘浩然,等.基于综合实践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6):33-35.
[2]霍静静.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聊城大学学报,2009(2):191-193.
[3]邬智,赵蒙成,罗丹.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非正式学习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38-41.
[4]钱佩忠,周小斌.研究生学习自主性:内涵、问题与培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10(1):58-62.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