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集群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理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紧密联系的集合体。产业集群能够节约交易成本,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促进成本的下降和操作方法的优化。根据产业集群理论,贵州具有发展潜力的七大特色食品产业可整合为:绿色辣椒产业、绿色果蔬产业、绿色山特产业、绿色粮油深加工业、绿色饮料产业、绿色养殖业、其他绿色传统食品。
关键词:产业集群特色食品发展思路
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在国家总体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各个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格局。
特色经济必然是带有地域特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地区在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比较优势,并在市场竞争的检验下,形成的鲜明的特色产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其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内容可概括为下图:
特色经济的定义:这其中就把四者联系在一起,如下图1-1i,
图1-1 特色经济内容图
从上图,可知,特色经济的本质是,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
第一,特色资源。特色资源是形成特色经济的客观基础,没有特色资源,特色经济的发展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特色资源冠以“特色”二字,便是因为其在分布上具有地区差别性,从而造成不同的资源禀赋。而特色资源不可避免地具有稀缺性,因此,要求对其进行最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
特色资源包括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历史基础、产业结构、交通状况等。其中,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造成了特定区域自然资源富集的格局。地域性越强,越具有独占优势从而越倾向于形成区域优势,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可避免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雷同性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竞争。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可能使得特色经济的发展不受本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匮程度约束。然而,对于特色食品产业而言,由于原材料对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或者对新鲜度要求较高,因此,特色食品资源并不容易在各个地区之间进行复制。
第二,特色产品。特色产品是特色经济的体现,特色经济发展的优劣,直接体现为特色产品的生命力。在市场竞争中,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是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然是存在优良的产品品质,特殊的使用价值以及供给的稀缺性,能够满足某种特殊的社会需求,从而形成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特色经济的依托,心须实现产业化,以特色产业集群的开发为核心,形成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才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传统经济中,由于经济环境以及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特色产业的生产模式大多为家庭作坊或手工工业,因此很难形成较大的市场优势和快速的积累性发展,因而也无法形成专业化的批量生产。在现代经济框架下,特色产品要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必须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实现产业化为前提,依托大规模的产业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济和社会化服务,形成独具优势的区域化的产业群体,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增强价格、成本及价格、成本之外的非价格竞争力。ii从这个方面来看,特色经济的不仅具有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能够在区域内实现有效的资源组合,从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产业链。因此,特色产业的集群模式的形成,是特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第四,特色技术。特色技术是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撑。特色产品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它的特殊技术,同样的资源、同样的产品,如果技术等级不同,其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则截然不同。“当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居于主导地位”iii。特色技术及其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区域优势中的专业化领域,而且也决定了特色产业乃至特色经济的生命周期。
特色资源是特色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辅之以特色技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生产出特色产品,但是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往往并非是简单的时间推进的关系,其中,在前文中已提及,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整个特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特色产品必须依托特色产业的开发,两者在逻辑上的关系,则更倾向于,在完备的特色产业集群模式形成的基础上,进而进行批量化的特色产品的生产。所以,我们必须把特色经济作为一个经济体系来对待。其中,各个部分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国务院在《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贵州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计划》、《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贵阳市烟草和特色食品产业振兴与发展实施计划(2009-2012)》等重要文件中都提出了贵州发展特色经济,整合特色食品产业的必要性,同是贵州是资源大省,丰富的资源是贵州开发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物质基础。因此,贵州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而产业集群是能够有效促进特色经济发展步伐的发展思路,产业集群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理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紧密联系的集合体。产业集群能够节约交易成本,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促进成本的下降和操作方法的优化。因此,贵州特色食品产业在产业集群模式下,发挥其资源优势,贵州特色食品产业必然能够发展壮大。在发展特色食品产业中,贵州特色食品可组合为以下七种产业:
1、绿色辣椒产业
加工型辣椒及其制品是贵州省地方特色产品之一。我省辣椒产量较大,并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见表1-1。围绕辣椒加工,我省已形成以遵义县虾子、绥阳县洋川两个辣椒市场为主的辣椒批发市场和以贵州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l10余家辣椒加工企业体系。辣椒产业已成为我省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表1-1 2003年-2007年贵州辣椒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动情况
因此,辣椒制品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贵州的辣椒资源优势,依据控制产能扩建、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市场的指导思想,突出贵州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的龙头作用,在引进完备的食品工业链体系的同时,将贵州特色产品作为可持续动力,整合为“贵州绿色、环保、现代化的特色食品基地”。
2 、绿色果蔬产业
根据贵州资源条件,绿色水果产品应重点发展刺梨、杨梅深加工,以果脯、饮料产业为突破口;绿色蔬菜产品则重点发展净菜、脱水果蔬、生姜和无公害蔬菜深加工项目。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融资等手段,培育大型蔬菜加工企业集团,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实现产业升级。
表1—2 贵州省2006—2008年果蔬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2006—200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2是贵州省2006—2008年果蔬产品产量统计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贵州水果产量一直维持在100—120万吨左右,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而2007年、2008年蔬菜产量接近1000万吨,增长速度超过10%,且我省蔬菜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公顷左右,又因省内海拔差异较大,适合多种蔬菜反季节生产,这就为工业园绿色果蔬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支撑。
绿色果蔬加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努力开发果蔬保鲜技术,提高果蔬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快产地贮藏库和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净菜以适应居民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而贵阳市发展绿色果蔬加工还存在产业化程度低、加工标准滞后、无支柱品牌等问题。因此,必须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优化行业、产品及企业结构,提高果蔬加工深度和精度,实施名牌战略,从而确定蔬菜加工业的发展重点。
3、绿色山特产业
我省山特产品种类繁多,如表1-2:
表1-2 贵州省2006-2008年林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目前,我省的山特企业发展处于粗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如灵芝,木姜子都是作为初级产品出售,没有深加工。如果将灵芝加工成灵芝破壁粉,将木姜子加工成木姜子精油和香料,则可以获取更高利润。
我省的绿色山特产品目前基本是供不应求,市场很广阔,但企业产量不够,产品细分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集群区在引进企业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要研发新品种。在产品品质上、包装上,甚至理念上进行宣传。
4、绿色粮油深加工业
粮食加工业可以立足优势资源,依据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重点发展贵州优势突出的含硒大米、贵州米粉,重视品牌建设,并适当发展米糠营养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大米加工中的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按照“大规模、长链条”的目标,培育、扶持具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集团型加工企业,提高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
粮食深加工可以重点依托贵阳面粉厂,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实现粮食加工向生产绿色化、产品系列化、规格多样化转变,并带动一批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油脂加工业可以通过改造升级现有技术、发展特色油脂的指导思想,在提高菜油精炼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茶油的提取加工,通过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茶油加工企业,并通过系列产品的开发,将其打造成高营养、高科技含量的知名油制品企业。
贵州现有油脂品生产企业存在产品粗加工现象突出、加工能力有限的特点,因此建议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金龙鱼、鲁花等优势企业整合省内优势资源,尽快实现油脂品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并利用其品牌优势,迅速的打开消费市场。
5、绿色饮料产业
我省绿色资源丰富:葛根和拐枣、刺梨、野木瓜、构树果、金樱子、苦丁茶、柿叶茶、茯苓、绞股蓝茶、夏枯草、野菊花等以及以都匀毛尖为代表的贵州绿色有机茶。
绿色饮料业重点发展具有健康和保健功能的饮料,主要包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低糖产品的开发,稳健发展茶饮料、植物饮料、固体饮料等产品,适当发展有机儿童型产品及清淡型饮料。茶饮料加工由机械加工向物理加工延伸,尝试发展我省自主的袋泡茶,大力发展速溶茶、茶浓缩汁、超微茶粉,拓展茶叶饮品加工等综合加工。植物饮料和固体饮料,主要开发我省的绿色水果,如葛根和拐枣、刺梨、野木瓜、构树果、金樱子等等。
与康师傅、娃哈哈等一些企业洽谈,将饮料生产线引进园区,利用贵州的特有水果资源,开发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健康饮品。同时鼓励企业与一些科研机构合作,政府给予支持,积极开发这些饮品。目前这类产品很少,盈利空间很大,而我省具备丰富的优质资源,有广阔的新市场空间。
6、绿色养殖业
绿色养殖业产品应重点包括肉类及水产品加工等。对肉类生产,按照“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废为宝”的产品调整方针和“健康引领消费”的企业发展宗旨。一方面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品的各类熟肉精制品,逐步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加工工艺的改造,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大循环;此外,通过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做好环境保护,保证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品加工业可以结合水产品的原料种类、加工特性,积极发展水产品冷冻食品、水产品干制品、水产罐制品、水产调味品和水产腌、熏制品等的加工。同时,建设一套合理的水产物流系统,保证水产品的优质高营养。加工企业既要坚持省外水产品的入“筑”, 又可采取订单方式与本地养殖户订立销售合同,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特色的主导品牌,流通实行渔工贸一体化的服务。
7、其他绿色传统食品
贵州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加上贵州省特有的自然环境,所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例如丝娃娃、玫瑰糖、波波糖、荞酥、杨梅酒、饵块粑、玉米粑、鼠曲草(清明菜)粑、黄粑、苦荞粑、贵州米粉等。这些传统食品产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不高、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落后,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绿色传统食品现有的产业形不成竞争优势,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绿色传统食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地方特性,从饮食文化上来说,它反映的是地方居民的饮食习惯,因此它的食用群体比较固定,经常性的食用人群大部分是当地人。绿色传统食品的地域性特点还决定了其可以发展为旅游食品。因此对绿色传统食品的发展定位可以是按照食品行业的相关规定给绿色传统食品制定相关的标准,促进绿色传统食品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立足贵州省内市场,发展成为定位较高的旅游产品。
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发挥资源优势,整合为绿色辣椒产业、绿色果蔬产业、绿色山特产业、绿色粮油深加工业、绿色饮料产业、绿色养殖业、其他绿色传统食品七类独具特色的食品产业,从而真正形成贵州特色食品产业链,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期特色食品产业成为贵州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特色食品发展思路
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在国家总体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各个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格局。
特色经济必然是带有地域特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地区在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利用比较优势,并在市场竞争的检验下,形成的鲜明的特色产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其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内容可概括为下图:
特色经济的定义:这其中就把四者联系在一起,如下图1-1i,
图1-1 特色经济内容图
从上图,可知,特色经济的本质是,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它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
第一,特色资源。特色资源是形成特色经济的客观基础,没有特色资源,特色经济的发展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特色资源冠以“特色”二字,便是因为其在分布上具有地区差别性,从而造成不同的资源禀赋。而特色资源不可避免地具有稀缺性,因此,要求对其进行最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
特色资源包括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历史基础、产业结构、交通状况等。其中,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造成了特定区域自然资源富集的格局。地域性越强,越具有独占优势从而越倾向于形成区域优势,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可避免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雷同性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竞争。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可能使得特色经济的发展不受本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匮程度约束。然而,对于特色食品产业而言,由于原材料对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或者对新鲜度要求较高,因此,特色食品资源并不容易在各个地区之间进行复制。
第二,特色产品。特色产品是特色经济的体现,特色经济发展的优劣,直接体现为特色产品的生命力。在市场竞争中,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是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然是存在优良的产品品质,特殊的使用价值以及供给的稀缺性,能够满足某种特殊的社会需求,从而形成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特色经济的依托,心须实现产业化,以特色产业集群的开发为核心,形成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才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传统经济中,由于经济环境以及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特色产业的生产模式大多为家庭作坊或手工工业,因此很难形成较大的市场优势和快速的积累性发展,因而也无法形成专业化的批量生产。在现代经济框架下,特色产品要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必须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实现产业化为前提,依托大规模的产业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济和社会化服务,形成独具优势的区域化的产业群体,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增强价格、成本及价格、成本之外的非价格竞争力。ii从这个方面来看,特色经济的不仅具有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能够在区域内实现有效的资源组合,从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产业链。因此,特色产业的集群模式的形成,是特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第四,特色技术。特色技术是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撑。特色产品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它的特殊技术,同样的资源、同样的产品,如果技术等级不同,其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则截然不同。“当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居于主导地位”iii。特色技术及其创新能力不仅决定了区域优势中的专业化领域,而且也决定了特色产业乃至特色经济的生命周期。
特色资源是特色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辅之以特色技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生产出特色产品,但是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往往并非是简单的时间推进的关系,其中,在前文中已提及,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整个特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特色产品必须依托特色产业的开发,两者在逻辑上的关系,则更倾向于,在完备的特色产业集群模式形成的基础上,进而进行批量化的特色产品的生产。所以,我们必须把特色经济作为一个经济体系来对待。其中,各个部分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
国务院在《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贵州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计划》、《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贵阳市烟草和特色食品产业振兴与发展实施计划(2009-2012)》等重要文件中都提出了贵州发展特色经济,整合特色食品产业的必要性,同是贵州是资源大省,丰富的资源是贵州开发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物质基础。因此,贵州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而产业集群是能够有效促进特色经济发展步伐的发展思路,产业集群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理范围内聚集而形成紧密联系的集合体。产业集群能够节约交易成本,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促进成本的下降和操作方法的优化。因此,贵州特色食品产业在产业集群模式下,发挥其资源优势,贵州特色食品产业必然能够发展壮大。在发展特色食品产业中,贵州特色食品可组合为以下七种产业:
1、绿色辣椒产业
加工型辣椒及其制品是贵州省地方特色产品之一。我省辣椒产量较大,并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见表1-1。围绕辣椒加工,我省已形成以遵义县虾子、绥阳县洋川两个辣椒市场为主的辣椒批发市场和以贵州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l10余家辣椒加工企业体系。辣椒产业已成为我省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表1-1 2003年-2007年贵州辣椒种植面积及产量变动情况
因此,辣椒制品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贵州的辣椒资源优势,依据控制产能扩建、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市场的指导思想,突出贵州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的龙头作用,在引进完备的食品工业链体系的同时,将贵州特色产品作为可持续动力,整合为“贵州绿色、环保、现代化的特色食品基地”。
2 、绿色果蔬产业
根据贵州资源条件,绿色水果产品应重点发展刺梨、杨梅深加工,以果脯、饮料产业为突破口;绿色蔬菜产品则重点发展净菜、脱水果蔬、生姜和无公害蔬菜深加工项目。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融资等手段,培育大型蔬菜加工企业集团,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实现产业升级。
表1—2 贵州省2006—2008年果蔬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2006—2008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2是贵州省2006—2008年果蔬产品产量统计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贵州水果产量一直维持在100—120万吨左右,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而2007年、2008年蔬菜产量接近1000万吨,增长速度超过10%,且我省蔬菜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公顷左右,又因省内海拔差异较大,适合多种蔬菜反季节生产,这就为工业园绿色果蔬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支撑。
绿色果蔬加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努力开发果蔬保鲜技术,提高果蔬采后清洗、分级、预冷、杀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水平。加快产地贮藏库和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净菜以适应居民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而贵阳市发展绿色果蔬加工还存在产业化程度低、加工标准滞后、无支柱品牌等问题。因此,必须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优化行业、产品及企业结构,提高果蔬加工深度和精度,实施名牌战略,从而确定蔬菜加工业的发展重点。
3、绿色山特产业
我省山特产品种类繁多,如表1-2:
表1-2 贵州省2006-2008年林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目前,我省的山特企业发展处于粗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如灵芝,木姜子都是作为初级产品出售,没有深加工。如果将灵芝加工成灵芝破壁粉,将木姜子加工成木姜子精油和香料,则可以获取更高利润。
我省的绿色山特产品目前基本是供不应求,市场很广阔,但企业产量不够,产品细分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集群区在引进企业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要研发新品种。在产品品质上、包装上,甚至理念上进行宣传。
4、绿色粮油深加工业
粮食加工业可以立足优势资源,依据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导思想,重点发展贵州优势突出的含硒大米、贵州米粉,重视品牌建设,并适当发展米糠营养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大米加工中的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按照“大规模、长链条”的目标,培育、扶持具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集团型加工企业,提高企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
粮食深加工可以重点依托贵阳面粉厂,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实现粮食加工向生产绿色化、产品系列化、规格多样化转变,并带动一批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
油脂加工业可以通过改造升级现有技术、发展特色油脂的指导思想,在提高菜油精炼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具有贵州特色的茶油的提取加工,通过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茶油加工企业,并通过系列产品的开发,将其打造成高营养、高科技含量的知名油制品企业。
贵州现有油脂品生产企业存在产品粗加工现象突出、加工能力有限的特点,因此建议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金龙鱼、鲁花等优势企业整合省内优势资源,尽快实现油脂品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并利用其品牌优势,迅速的打开消费市场。
5、绿色饮料产业
我省绿色资源丰富:葛根和拐枣、刺梨、野木瓜、构树果、金樱子、苦丁茶、柿叶茶、茯苓、绞股蓝茶、夏枯草、野菊花等以及以都匀毛尖为代表的贵州绿色有机茶。
绿色饮料业重点发展具有健康和保健功能的饮料,主要包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低糖产品的开发,稳健发展茶饮料、植物饮料、固体饮料等产品,适当发展有机儿童型产品及清淡型饮料。茶饮料加工由机械加工向物理加工延伸,尝试发展我省自主的袋泡茶,大力发展速溶茶、茶浓缩汁、超微茶粉,拓展茶叶饮品加工等综合加工。植物饮料和固体饮料,主要开发我省的绿色水果,如葛根和拐枣、刺梨、野木瓜、构树果、金樱子等等。
与康师傅、娃哈哈等一些企业洽谈,将饮料生产线引进园区,利用贵州的特有水果资源,开发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健康饮品。同时鼓励企业与一些科研机构合作,政府给予支持,积极开发这些饮品。目前这类产品很少,盈利空间很大,而我省具备丰富的优质资源,有广阔的新市场空间。
6、绿色养殖业
绿色养殖业产品应重点包括肉类及水产品加工等。对肉类生产,按照“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废为宝”的产品调整方针和“健康引领消费”的企业发展宗旨。一方面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品的各类熟肉精制品,逐步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另一方面通过加工工艺的改造,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大循环;此外,通过建立污染物处理设施,做好环境保护,保证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品加工业可以结合水产品的原料种类、加工特性,积极发展水产品冷冻食品、水产品干制品、水产罐制品、水产调味品和水产腌、熏制品等的加工。同时,建设一套合理的水产物流系统,保证水产品的优质高营养。加工企业既要坚持省外水产品的入“筑”, 又可采取订单方式与本地养殖户订立销售合同,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特色的主导品牌,流通实行渔工贸一体化的服务。
7、其他绿色传统食品
贵州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加上贵州省特有的自然环境,所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例如丝娃娃、玫瑰糖、波波糖、荞酥、杨梅酒、饵块粑、玉米粑、鼠曲草(清明菜)粑、黄粑、苦荞粑、贵州米粉等。这些传统食品产业的特点是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不高、经营观念和经营机制落后,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绿色传统食品现有的产业形不成竞争优势,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绿色传统食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地方特性,从饮食文化上来说,它反映的是地方居民的饮食习惯,因此它的食用群体比较固定,经常性的食用人群大部分是当地人。绿色传统食品的地域性特点还决定了其可以发展为旅游食品。因此对绿色传统食品的发展定位可以是按照食品行业的相关规定给绿色传统食品制定相关的标准,促进绿色传统食品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立足贵州省内市场,发展成为定位较高的旅游产品。
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发挥资源优势,整合为绿色辣椒产业、绿色果蔬产业、绿色山特产业、绿色粮油深加工业、绿色饮料产业、绿色养殖业、其他绿色传统食品七类独具特色的食品产业,从而真正形成贵州特色食品产业链,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期特色食品产业成为贵州经济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