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要根据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将全学程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定位和统筹安排,对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内容做出优化考量,力求时间上的延展与贯通,内容上的互相协调,实验、实训和实习方式上的统筹考量,努力促进幼教老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高职 学前教育 实践 课程
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立足于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校特别注重幼教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幼教专业实习及学生幼教技能考核等工作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课程偏多偏深,大多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渠道,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学前教育专业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课程内容与现实幼教工作脱节,实用性不强,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践课程开设较晚。占总课时很少部分的教育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实习,虽有利于校方管理,但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割裂,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实时的实践理解与消化,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另外,学校在安排实习时间时,每年都是在毕业季,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过于频繁且无规律,会使得教育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艺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够,对学生说、唱、歌、舞、画等能够启迪儿童启蒙教育方面的实践技能,课程开设时间偏少、硬件不足、形式单一。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职学历的幼师生,若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的职业技能等优于本科生的优势,那么这样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很难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针对现状,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幼教“准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对于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将他们作为“人”来看待,他们的第一需求是获得生存技能。一旦选择幼教职业,学校首先要教给学生生存技能即教学技能。只有以此定位培养目标,对“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做出相关界定,才能进一步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要以教授对象儿童的特征及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儿童发展为中心思考幼教老师应做的职业准备。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取向看,体现的仍是传统的教师“塑造”观。所谓“塑造”,即是依靠外力把事物的外形改变成人们主观上所期望的形态,这是一种不考虑被塑者的身心发展需要及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正常成长过程的观点。显然,这种理念过于把培养目标理想化、培养对象同质化、培养路径格式化、培养方式简单化。所以,目标定位的偏差,势必会影响实践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
2.对幼教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衔接不顺畅。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观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专业理论课程多,从理论到理论,较少关注实践训练,缺乏全实践理念的更新指导,结果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现代幼儿教育的师资。现有课程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性大,内容零散不系统,教学实践硬件资源匮乏,实践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忽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大多沿袭中师或高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专业实践课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各方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偏深、偏旧,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
3.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的教育实习(践)带有“任务性”,对实习学生提出的要求宽泛笼统,太过宏观,操作性差,有走过场、形式敷衍之嫌。幼教学生在例行实践中往往被动地被实习计划程式化,缺少情境下的现场演练与锻炼交流。对学前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没有总体框架安排,诸如实践内容、实践形式、课时安排、组织管理等没有明晰的制度设计,随意性大。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游戏活动组织设计等方面没有具体操作细则和执行规范,以及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在参加实践训练时主要是听课、观察、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协助教师做好教学、管理等日常工作,短暂的实习时间很难达到学习初衷。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更降低了高职院校在实践环节教育管理方面的办学水平。
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路径建议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层次和目标的要求,从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1.转变观念,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地位。
幼教对象是低龄儿童,其施教能力及效果取决于儿童对其言传身教的感受与认可度。虽然公共文化课对提升教师的文化涵养有着基础性作用,但站在儿童的认知角度,能歌善舞、爱心尚善的形象可能更符合幼教的角色定位。因此,在幼教课程的整体安排上,要转变观念,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在教育目标上突出能力性,在教育方法上突出互动性,在教学效果上突出丰富性和反馈性,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在课程培养体系的重要地位。除了保留必要的文化基础课,更应该从时间上全程延通,多安排一些实践性项目,从内容上全面整合,多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空间上全方位拓展,以学校课堂教学、特定情境教学、户外实习场地等开展不失时机、不遗余力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总之,要在理念上全面浸透,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整,努力形成实践课程不拘一格、培养情境无处不在的良好氛围。 2.突出学前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遵循低龄儿童自身的身心成长和科学的认知规律,认真研判幼教学生的教育规律,以学前教育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整合理论课程,加大实践课比重。通过开设实践选修课,如角色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儿童律动、舞蹈、绘画、儿童信息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注意儿童之间的年龄差异、个体发展差异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差异,扬长避短,充分自由地选择不同课程。总之,要有针对性地研发专业实践课程群,既要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实践课程的全程性,更要从微观层面考量实践课程的设置,挖掘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等现有课程中的实践意蕴,增强实践的教育性,使学生在连续不断的实践性教育中拓展能力,提升实践智慧。
3.加强实践教学运作体系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对于处于启蒙期的儿童,幼教老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艺体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大致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唱歌、弹琴、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操作等方面,综合技能主要指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上述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实现。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性质、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实施条件、考核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具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4.逐步建立完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改进原有的培养模式。
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应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及幼儿园内实习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评价,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引进过程式评价,运用学科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策略、学习环境、交流能力、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等评价指标,激发和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塑造。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及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多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改进培养模式,凸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在服务幼儿园的同时提升学生本领,实现双赢。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专科层次全学程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定位和统筹安排,努力实现实践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促进幼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培养合格教师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梁钊华.论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研发[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3):120-124.
[2]彭海蕾,刘莹.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49-54.
[3]王长倩.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改革[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57.
基金项目: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科研项目“《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院园一体化’实训方法研究”(HZYKY201514)
关键词: 高职 学前教育 实践 课程
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立足于职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各校特别注重幼教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幼教专业实习及学生幼教技能考核等工作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课程偏多偏深,大多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渠道,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学前教育专业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课程内容与现实幼教工作脱节,实用性不强,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践课程开设较晚。占总课时很少部分的教育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实习,虽有利于校方管理,但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割裂,不能对理论知识进行实时的实践理解与消化,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另外,学校在安排实习时间时,每年都是在毕业季,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过于频繁且无规律,会使得教育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艺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不够,对学生说、唱、歌、舞、画等能够启迪儿童启蒙教育方面的实践技能,课程开设时间偏少、硬件不足、形式单一。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职学历的幼师生,若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的职业技能等优于本科生的优势,那么这样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很难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针对现状,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幼教“准教师”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对于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将他们作为“人”来看待,他们的第一需求是获得生存技能。一旦选择幼教职业,学校首先要教给学生生存技能即教学技能。只有以此定位培养目标,对“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做出相关界定,才能进一步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要以教授对象儿童的特征及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儿童发展为中心思考幼教老师应做的职业准备。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取向看,体现的仍是传统的教师“塑造”观。所谓“塑造”,即是依靠外力把事物的外形改变成人们主观上所期望的形态,这是一种不考虑被塑者的身心发展需要及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正常成长过程的观点。显然,这种理念过于把培养目标理想化、培养对象同质化、培养路径格式化、培养方式简单化。所以,目标定位的偏差,势必会影响实践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应用的脱节。
2.对幼教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衔接不顺畅。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观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专业理论课程多,从理论到理论,较少关注实践训练,缺乏全实践理念的更新指导,结果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现代幼儿教育的师资。现有课程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性大,内容零散不系统,教学实践硬件资源匮乏,实践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忽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大多沿袭中师或高师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专业实践课安排较少。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实践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程设置重复交叉,各方对实践环节普遍不重视,理论知识偏深、偏旧,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特长不过硬。
3.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的教育实习(践)带有“任务性”,对实习学生提出的要求宽泛笼统,太过宏观,操作性差,有走过场、形式敷衍之嫌。幼教学生在例行实践中往往被动地被实习计划程式化,缺少情境下的现场演练与锻炼交流。对学前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没有总体框架安排,诸如实践内容、实践形式、课时安排、组织管理等没有明晰的制度设计,随意性大。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游戏活动组织设计等方面没有具体操作细则和执行规范,以及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在参加实践训练时主要是听课、观察、照顾儿童的生活起居,协助教师做好教学、管理等日常工作,短暂的实习时间很难达到学习初衷。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更降低了高职院校在实践环节教育管理方面的办学水平。
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路径建议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层次和目标的要求,从实践教学目标与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1.转变观念,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地位。
幼教对象是低龄儿童,其施教能力及效果取决于儿童对其言传身教的感受与认可度。虽然公共文化课对提升教师的文化涵养有着基础性作用,但站在儿童的认知角度,能歌善舞、爱心尚善的形象可能更符合幼教的角色定位。因此,在幼教课程的整体安排上,要转变观念,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在教育目标上突出能力性,在教育方法上突出互动性,在教学效果上突出丰富性和反馈性,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在课程培养体系的重要地位。除了保留必要的文化基础课,更应该从时间上全程延通,多安排一些实践性项目,从内容上全面整合,多采用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空间上全方位拓展,以学校课堂教学、特定情境教学、户外实习场地等开展不失时机、不遗余力的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总之,要在理念上全面浸透,在课程体系上全面统整,努力形成实践课程不拘一格、培养情境无处不在的良好氛围。 2.突出学前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遵循低龄儿童自身的身心成长和科学的认知规律,认真研判幼教学生的教育规律,以学前教育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整合理论课程,加大实践课比重。通过开设实践选修课,如角色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儿童律动、舞蹈、绘画、儿童信息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注意儿童之间的年龄差异、个体发展差异及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差异,扬长避短,充分自由地选择不同课程。总之,要有针对性地研发专业实践课程群,既要从宏观上综合考虑实践课程的全程性,更要从微观层面考量实践课程的设置,挖掘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等现有课程中的实践意蕴,增强实践的教育性,使学生在连续不断的实践性教育中拓展能力,提升实践智慧。
3.加强实践教学运作体系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对于处于启蒙期的儿童,幼教老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艺体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大致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唱歌、弹琴、舞蹈、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操作等方面,综合技能主要指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上述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实现。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类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性质、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实施条件、考核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具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4.逐步建立完善实践课程评价体系,改进原有的培养模式。
为了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应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及幼儿园内实习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评价,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将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引进过程式评价,运用学科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策略、学习环境、交流能力、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作精神和专业素养等评价指标,激发和引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塑造。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及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多种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改进培养模式,凸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在服务幼儿园的同时提升学生本领,实现双赢。
总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专科层次全学程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定位和统筹安排,努力实现实践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促进幼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培养合格教师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梁钊华.论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研发[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3):120-124.
[2]彭海蕾,刘莹.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49-54.
[3]王长倩.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与改革[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57.
基金项目: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科研项目“《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院园一体化’实训方法研究”(HZYKY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