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文化的建设能够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认知、行为模式,建设以学生主体性文化,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化,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動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从教学理念的研究与转化、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式的优化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四个方面,进行学生主体性文化的构建。基于此,本文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构建与意义
引言: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学生学习主体性是核心理念之一,教师需要对此有着深度的思考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我角色的教学行为与角色心理调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主体性文化的构建,有助于教学综合环境的改变,使得参与课堂的每名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角色,激发学生在学习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主体性文化的建设将会促进教学综合效率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综合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的构建意义
1.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尤其是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学生的学科基础水平有限,需要教师讲解、引导的内容较多,教师的中心地位更加明显。在主题性文化的课堂中,教师将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感受,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化。
2.增加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文化构建对于人的观念、行为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学生群体是课堂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在主体性文化的引导下,小学生将会转变自我的学习思维,更为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增加。
3.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效率
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互为影响,在行为模式得到优化的情况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综合效率将会得到提升,这也有助于小学数学综合教学水平的发展[1]。
二、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主体性文化的构建策略
1.教学理念的研究与转化
在任何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观念产生的影响都不容忽视。为了实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主体性文化的构建需求,首先需要教师对主体性的理念进行研究,应用学生主体的理念代替原有的传统角色认知理念。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主体的相关教育研究论著进行研读,并结合自我的教学经验总结学习结果,制定出主体性文化的构建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观摩其他的教师的课程教学方案或者参加公开课,了解构建主体性文化的教学实践状况,进行经验的总结与学习。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管理的构建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注。
首先,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沟通交流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况下与教师、其他的同学进行沟通。例如,设置课前交流、课后探讨的环节,就可以满足沟通交流的需求。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结合教学需求进行信息整理。如,通过与学生的课下交流,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主动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式,就能够达成这一目的。
其次,教师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划分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与探讨更为充分的时间。例如,在难度较低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全程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主体地位。
3.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
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采取生活化教学以及分阶段引导的方式,能够延伸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促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思考[2]。
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研究,找出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带入课堂中进行观察与对比,认识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
其次,分阶段教学可以使得学生适应于预习、课堂学习以及复习三阶段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主动参与与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课的方式,对数学课堂进行合理的延伸,分别制作与应用预习微课与复习微课,要求学生应用微课独立完成预习,并在合作学习中应用复习微课完成复习。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够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为了适应于学生主体性文化的建设需求,教师需要对教学评价的方式进行调整,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首先,可以采取“同学评价”以及“小组评价”的方式,对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其次,需要应用“自我评价”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为了确保学生评价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评价的结果纳入到最终的考核成绩中[3]。
结束语
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课堂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转变过程并不是对传统模式的全盘否定以及替换,需要总结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劣势,吸取以往的经验,展开全新的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01):113-117.
[2]王瑾.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构建及意义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6):251.
[3]付天贵.论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的建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33-3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构建与意义
引言:在新课改的理念中,学生学习主体性是核心理念之一,教师需要对此有着深度的思考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我角色的教学行为与角色心理调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主体性文化的构建,有助于教学综合环境的改变,使得参与课堂的每名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角色,激发学生在学习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主体性文化的建设将会促进教学综合效率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综合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的构建意义
1.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尤其是在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学生的学科基础水平有限,需要教师讲解、引导的内容较多,教师的中心地位更加明显。在主题性文化的课堂中,教师将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感受,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化。
2.增加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文化构建对于人的观念、行为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学生群体是课堂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在主体性文化的引导下,小学生将会转变自我的学习思维,更为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增加。
3.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效率
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互为影响,在行为模式得到优化的情况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综合效率将会得到提升,这也有助于小学数学综合教学水平的发展[1]。
二、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主体性文化的构建策略
1.教学理念的研究与转化
在任何教学环境下,教师的观念产生的影响都不容忽视。为了实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主体性文化的构建需求,首先需要教师对主体性的理念进行研究,应用学生主体的理念代替原有的传统角色认知理念。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对学生主体的相关教育研究论著进行研读,并结合自我的教学经验总结学习结果,制定出主体性文化的构建目标。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观摩其他的教师的课程教学方案或者参加公开课,了解构建主体性文化的教学实践状况,进行经验的总结与学习。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管理的构建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注。
首先,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沟通交流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况下与教师、其他的同学进行沟通。例如,设置课前交流、课后探讨的环节,就可以满足沟通交流的需求。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结合教学需求进行信息整理。如,通过与学生的课下交流,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主动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式,就能够达成这一目的。
其次,教师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划分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与探讨更为充分的时间。例如,在难度较低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全程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主体地位。
3.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
数学教学方式的优化,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采取生活化教学以及分阶段引导的方式,能够延伸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促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思考[2]。
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研究,找出生活化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物体,带入课堂中进行观察与对比,认识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
其次,分阶段教学可以使得学生适应于预习、课堂学习以及复习三阶段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主动参与与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于微课的方式,对数学课堂进行合理的延伸,分别制作与应用预习微课与复习微课,要求学生应用微课独立完成预习,并在合作学习中应用复习微课完成复习。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够参与到教学评价当中,为了适应于学生主体性文化的建设需求,教师需要对教学评价的方式进行调整,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首先,可以采取“同学评价”以及“小组评价”的方式,对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联系更为紧密。其次,需要应用“自我评价”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为了确保学生评价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评价的结果纳入到最终的考核成绩中[3]。
结束语
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课堂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转变过程并不是对传统模式的全盘否定以及替换,需要总结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劣势,吸取以往的经验,展开全新的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01):113-117.
[2]王瑾.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构建及意义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6):251.
[3]付天贵.论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主体性文化的建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