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快三”与“慢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7933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有精确的内容,精湛的形式,精巧的方法,精准的语言,精当的引导和精密的整合,还必须变化有致、和谐流畅的节奏来调度,方能使它像一首优美的乐章那样,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赏心悦目.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适度的课堂节奏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就在教学中的快慢节奏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数学课堂的“快三”
  1.课堂导入要“快”
  初中数学一节课的内容比小学数学内容要多,在难度上也更难理解,如果导入花太多时间,那后面的重点就可能会很紧,难点就很难突破,备课时在这方面要做好安排,简洁扼要,不要拖泥带水,导入课和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宜快不宜慢,不要花费太多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师已习惯于过去那种呆板的教学程序和缓慢的导入教学节奏,课堂教学囿于耗时多、收效差的怪圈而不能突破.
  2.学生已会的或能学会的一般内容要“快”
  在一节课中,总会有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对非重点的一般内容,要简略地讲,或三言两语带过,或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或让学生课外阅读,切不可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些非重点内容上,喧宾夺主.对是重点内容,但学生已都会的也要快速通过,用一些變式练习代替例题,加强重点内容的巩固.
  3.教师处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要“快”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这种“意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机智快速地作出相应处理.课堂犹如一个大舞台,每天上演着不同的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材是剧本.要想上演一出好戏,不能照搬剧本,它需要导演认真钻研剧本,了解演员特点,大胆创新,勇于尝试,这样也往往会擦出新的火花.即使面对整天在一起的学生,备课再充分,也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在课堂中,你不能根据自己的“死”教案,去面对“活”的学生.教师在上课前既要有预设,更要学会在课堂中快速生成.预设即细致的备课,课堂快速生成却少有让教师深思熟虑乃至稍加思考的时间,是“动中之变”,它要求教师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考虑如何使课堂生成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一般快速解决的办法如:(1)“顺水推舟”.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却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于是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顺着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2)“峰回路转”.在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唱反调”的突发情况,常常使我们尴尬而不知所措,而它恰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如能即时运用教育机智化不利为有利,必然会“峰回路转”.(3)“欲擒故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或教师在相互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失误,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权威来进行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通过师生、生生心灵的碰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课堂的“慢四”
  1.新知引入要“慢”
  一般的说,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节节相连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新知的引入要慢些.引入新知时应留出时间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运用己有的知识尝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2.语言节奏要“慢”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使课本知识变得浅显通俗,使学生易懂易学,数学教师讲课时语言要慢些.发问要慢,叙述概念要咬文嚼字,讲授难点要注意停顿.同时,还要讲究语调、节奏和情感.应根据不同需要赋予数学语言以不同的情感色彩.
  3.课堂提问要“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刚提问就让学生举手发言,或同时连续提好几个问题,以致学生无言对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颠三倒四.究其原因,症结是提问后,学生缺少分析、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的提问慢些,提问后,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就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含字母系数的分式方程时,有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b/a的分子b加上4后,要使分数b/a的大小不变,分母应是多少?”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立刻举手,这位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劝他们再认真思考.当时,教室里寂静无声,但学生都在积极思索,等大部分学生举手后,这位教师才让他们回答.结果学生都能说出正确答案.试想,如果提问后不留出充裕的时间,而让学生匆匆发言,多数学生一时能回答出来吗?
  4.概括结论要“慢”
  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之后,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操作、思索,有利于他们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归纳.概括出带规律性的数学结论.
  (责任编辑黄桂坚)
其他文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以“情境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讨论解决问题—运用巩固问题”的思路进行编写的,它没有关注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既受实验教科书的影响,同时还受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尤其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课堂问题提出要有合理性  作为
文[1]研究了两条抛物线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的条件,然后拓展求得函数y=f(x)的图象关于某条直线(或某点)对称的图象的解析式的一般办法:设所求图象上任意一点P的坐标为(x,y),求出点P(x,y)关于该直线(或该点)的对称点Q的坐标(用x和y表示),由于点Q一定在函数y=f(x)的图象上,因此点Q的坐标满足函数y=f(x)的解析式,从而代入、化简、整理,可以得到y与x的函数关系,即为所求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