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激活儿童的音乐灵性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sw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的音乐学教授,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早对儿童自发性歌唱和游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布约克沃尔德教授对儿童、对音乐、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独到见解,给我们音乐教师思考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本能的缪斯”
  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本能的缪斯”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符号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声响、运动、旋律,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远在出生前就已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本能的缪斯”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基本源头,是人类获取语言和文化内部规则的钥匙,是人类在无数复杂情势中对生活进行探索的导引。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本能的缪斯”,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能力”,不需要“教”,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激活。激活儿童“本能的缪斯”,应给儿童极具渗透力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孩子的心灵经常受到经典音乐文化的润泽,启发他们进入音乐,与音乐融为一体,让身心更加和谐,感情更加细腻敏锐。虽然现行音乐教材给孩子提供了各种学习材料,但是这些内容远远不够,需要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整合开发能够激活孩子的缪斯灵性的音乐课程,如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在这个“文化主题”的引领下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如根据学生活动补充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资源,如从相关学科中寻找音乐课程资源,给学生“立体感受”等。通过课程与教育,促进儿童本性的回归,促进儿童音乐天性的回归。
  让儿童“活动”起来
  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儿童是把音乐与游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他们通过一种“一体化的感受”,“将音乐作为既听又看,又引起身体反应(跳舞),同时又理解、尊重的一种东西”,并用这种方式来体验世界。而“扎根于成人文化中的狭义音乐概念,限制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结果是忽视了儿童的文化经验中具有根本重要性的事情”。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动”的表现艺术。激活儿童“本能的缪斯”,就要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设计儿童可参与的音乐活动,让他们充分活动起来——将体验到的节奏、速度、力度、时值变化等,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激发想象力,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创设情境,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情境中,引导儿童进入特定的氛围,激起热烈的情绪,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同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角色,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去感悟、学习音乐,将“被动接纳”变成“主动参与”,让儿童在乐中学,在动中学。
  让“缪斯的歌声”在孩子心中回荡
  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说:“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兄弟姐妹们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许多孩子在童年的早期像小鸟一样可以快乐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可是,经历学校生活之后,他们大多数再也不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了,他们已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体育锻炼身体,音乐陶冶性灵。音乐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它是人整个精神和心灵世界的缔造者。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育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儿童的艺术灵性被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窒息了。在望而生畏的识谱中,在乐理知识的灌输中,在没有情感的练习与命令中,“缪斯”已从儿童的心灵深处消失了。
  激活儿童“本能的缪斯”,教师要有“大文化”的胸怀,用“文化”的方式教音乐。“用文化的方式教音乐”,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它是将音乐纳入文化的语境中,让儿童既学习“文化中的音乐”,又了解音乐中的文化内涵。“文化地教音乐”更需要教师自己在内心深处保持孩提时代的“缪斯心性”,蹲下身,与孩子的视野融合,用孩子的好奇探寻他们所看到的世界,用充满文化气质和心灵智慧的音乐教育去激活儿童的缪斯天性。
  我推荐的10本书:
  1.《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2.《电影音乐》,[挪威]彼得·拉森著,聂新兰、王文斌译,山东画报出版社
  3.《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4.《画说京剧》,和宝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人是怎样接受音乐的:谈音乐与心理》,普凯元,人民音乐出版社
  6.《探索青少年脑的奥秘——基于脑科学研究的青少年教育方法》,[美]Sheryl Feinstei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音乐的人文诠释》,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8.《音乐教学新视角》,吴文漪,人民教育出版社
  9.《音乐教育的哲学》,[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0.《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人民音乐出版社
  
其他文献
在我们眼里,李吉林老师是个英雄。伏契克对英雄有个定义:“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李吉林正是这样的人。无论是最初报考师范学校时的坚决,还是后来面对去省队当排球和跳伞运动员机会时婉言谢绝;无论是“文革”中让她下放农村,做乡村教师,还是拨乱反正后在省教材组编教材;也无论是后来成了著名特级教师,还是成了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她始终做着一件事:在课堂,在校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每个生命个体全面、健康、和谐、高品质地发展。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为此,我们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全力构建生命化校园:让校园成为充盈温馨关怀的家园、弥漫文化芳香的乐园、流淌自然灵性的生态园:让校园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体育场、提升生命品质的发射场、增添生命能量的加油站:让校园成为教师闪烁生命光环的天空、追寻专业成熟的领空、驾驶创造飞船的星空。  生命化校园的建
很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0)——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小学语文班的学习,来自江苏、安徽共48名学员齐聚在上海师范大学,开始了一段难忘的为期15天的培训学习之旅。其中,专题行动研究是国培班的一个鲜明特色,集体备课进行三次,一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二是基于专家指导的团队教学设计,三是基于课堂实践研究的教学设计。我们行动小组共有7人,选用的课题是苏教版第十册《爱如茉莉》。担任我们研究小组的指导专
主持人语  本期的话题是“学校管理的理想与工艺”。没有理想的管理工艺往往是经验型、零碎的和低品位的;而没有工艺支撑的管理理想又常常是空洞的、不现实的和无效的。两者必须高度融合,浑然一体。  这个话题可以让我们想到很多:“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志远行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的,学校管理也是要讲究辩证法、体现辩证精神的。以科学的辩证精神烛照学校管理,将使我们感受到管理视界的敞亮,管理行为的稳健。
【主持人语】  对于特级教师的内涵、特征、意义价值等等进行反思的文章不胜枚举,本期教育研究栏目试图换一个视角,以苏中地区的扬州为例,请不同身份角色的教育工作者——行政干部、科研人员、校长、一线老师,以本地区为言说背景,结合每个人的工作特点和经历,谈谈他们对特级教师之“特”的理解与认识。正是因为处于相同的背景,他们之间的表达才能给人比较完整的把握,而不是“你说你的、我谈我的”各自独白,从而呈现出一个
主持人语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为了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康德说,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马斯洛说,“教育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托马斯说,是“教育为一个尚未出现的世界培养人才”……应该说,教育史上关于教育定义和目的的表述很多。教育属于“人学”范畴,教育的价值、使命,决定了教育是人的教育,服务于人的成长需求应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成全”,应是教育
【关键词】横向数学化;教学思辨;效度重构;教学启示;简单的周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63-02  【作者简介】1.臧亚丽,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一级教师;2.姚建法,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27)副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数学教师基本功竞
【设计理念】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语文》四下的一篇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撞、相遇,到成为好朋友的事。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的作用,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交流时“悟”,悉心思考时“悟”,既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在情感,又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价值追求。立足童心,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走近一份平凡,体验一段生活,感悟一颗童心,理解
数学是多彩的。“数学味”的内涵也是丰富的  施银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以下简称“施”):王教授,您好!新课程改革之初,一些热闹而又走样的数学课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思,张奠宙教授曾告诫“当心‘去数学化”’,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赞同。“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成了老师们的共识。随着实践和思考的深入,大家对“数学味”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起初关注教学内容是数学的还是非
【关键词】人际关系;心理阳光;心理悦纳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7-0064-01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适应性不良、情绪不稳定和人际关系紧张……作为学校教育,如何通过打造阳光校园,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培养阳光少年呢?  一、更新理念,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