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的音乐学教授,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早对儿童自发性歌唱和游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布约克沃尔德教授对儿童、对音乐、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独到见解,给我们音乐教师思考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本能的缪斯”
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本能的缪斯”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符号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声响、运动、旋律,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远在出生前就已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本能的缪斯”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基本源头,是人类获取语言和文化内部规则的钥匙,是人类在无数复杂情势中对生活进行探索的导引。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本能的缪斯”,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能力”,不需要“教”,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激活。激活儿童“本能的缪斯”,应给儿童极具渗透力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孩子的心灵经常受到经典音乐文化的润泽,启发他们进入音乐,与音乐融为一体,让身心更加和谐,感情更加细腻敏锐。虽然现行音乐教材给孩子提供了各种学习材料,但是这些内容远远不够,需要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整合开发能够激活孩子的缪斯灵性的音乐课程,如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在这个“文化主题”的引领下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如根据学生活动补充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资源,如从相关学科中寻找音乐课程资源,给学生“立体感受”等。通过课程与教育,促进儿童本性的回归,促进儿童音乐天性的回归。
让儿童“活动”起来
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儿童是把音乐与游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他们通过一种“一体化的感受”,“将音乐作为既听又看,又引起身体反应(跳舞),同时又理解、尊重的一种东西”,并用这种方式来体验世界。而“扎根于成人文化中的狭义音乐概念,限制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结果是忽视了儿童的文化经验中具有根本重要性的事情”。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动”的表现艺术。激活儿童“本能的缪斯”,就要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设计儿童可参与的音乐活动,让他们充分活动起来——将体验到的节奏、速度、力度、时值变化等,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激发想象力,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创设情境,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情境中,引导儿童进入特定的氛围,激起热烈的情绪,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同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角色,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去感悟、学习音乐,将“被动接纳”变成“主动参与”,让儿童在乐中学,在动中学。
让“缪斯的歌声”在孩子心中回荡
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说:“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兄弟姐妹们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许多孩子在童年的早期像小鸟一样可以快乐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可是,经历学校生活之后,他们大多数再也不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了,他们已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体育锻炼身体,音乐陶冶性灵。音乐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它是人整个精神和心灵世界的缔造者。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育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儿童的艺术灵性被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窒息了。在望而生畏的识谱中,在乐理知识的灌输中,在没有情感的练习与命令中,“缪斯”已从儿童的心灵深处消失了。
激活儿童“本能的缪斯”,教师要有“大文化”的胸怀,用“文化”的方式教音乐。“用文化的方式教音乐”,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它是将音乐纳入文化的语境中,让儿童既学习“文化中的音乐”,又了解音乐中的文化内涵。“文化地教音乐”更需要教师自己在内心深处保持孩提时代的“缪斯心性”,蹲下身,与孩子的视野融合,用孩子的好奇探寻他们所看到的世界,用充满文化气质和心灵智慧的音乐教育去激活儿童的缪斯天性。
我推荐的10本书:
1.《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2.《电影音乐》,[挪威]彼得·拉森著,聂新兰、王文斌译,山东画报出版社
3.《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4.《画说京剧》,和宝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人是怎样接受音乐的:谈音乐与心理》,普凯元,人民音乐出版社
6.《探索青少年脑的奥秘——基于脑科学研究的青少年教育方法》,[美]Sheryl Feinstei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音乐的人文诠释》,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8.《音乐教学新视角》,吴文漪,人民教育出版社
9.《音乐教育的哲学》,[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0.《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人民音乐出版社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本能的缪斯”
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本能的缪斯”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符号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声响、运动、旋律,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远在出生前就已印入胎儿的感觉器官。“本能的缪斯”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基本源头,是人类获取语言和文化内部规则的钥匙,是人类在无数复杂情势中对生活进行探索的导引。
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本能的缪斯”,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能力”,不需要“教”,要做的就是保护和激活。激活儿童“本能的缪斯”,应给儿童极具渗透力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孩子的心灵经常受到经典音乐文化的润泽,启发他们进入音乐,与音乐融为一体,让身心更加和谐,感情更加细腻敏锐。虽然现行音乐教材给孩子提供了各种学习材料,但是这些内容远远不够,需要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整合开发能够激活孩子的缪斯灵性的音乐课程,如确定一个“文化主题”,在这个“文化主题”的引领下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如根据学生活动补充促进儿童发展的课程资源,如从相关学科中寻找音乐课程资源,给学生“立体感受”等。通过课程与教育,促进儿童本性的回归,促进儿童音乐天性的回归。
让儿童“活动”起来
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儿童是把音乐与游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他们通过一种“一体化的感受”,“将音乐作为既听又看,又引起身体反应(跳舞),同时又理解、尊重的一种东西”,并用这种方式来体验世界。而“扎根于成人文化中的狭义音乐概念,限制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结果是忽视了儿童的文化经验中具有根本重要性的事情”。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动”的表现艺术。激活儿童“本能的缪斯”,就要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设计儿童可参与的音乐活动,让他们充分活动起来——将体验到的节奏、速度、力度、时值变化等,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激发想象力,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创设情境,让儿童充分活动起来——将音乐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情境中,引导儿童进入特定的氛围,激起热烈的情绪,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同时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角色,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去感悟、学习音乐,将“被动接纳”变成“主动参与”,让儿童在乐中学,在动中学。
让“缪斯的歌声”在孩子心中回荡
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说:“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兄弟姐妹们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许多孩子在童年的早期像小鸟一样可以快乐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飞来飞去。可是,经历学校生活之后,他们大多数再也不能像鹰一样自由飞翔了,他们已变成了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
体育锻炼身体,音乐陶冶性灵。音乐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它是人整个精神和心灵世界的缔造者。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育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儿童的艺术灵性被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窒息了。在望而生畏的识谱中,在乐理知识的灌输中,在没有情感的练习与命令中,“缪斯”已从儿童的心灵深处消失了。
激活儿童“本能的缪斯”,教师要有“大文化”的胸怀,用“文化”的方式教音乐。“用文化的方式教音乐”,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它是将音乐纳入文化的语境中,让儿童既学习“文化中的音乐”,又了解音乐中的文化内涵。“文化地教音乐”更需要教师自己在内心深处保持孩提时代的“缪斯心性”,蹲下身,与孩子的视野融合,用孩子的好奇探寻他们所看到的世界,用充满文化气质和心灵智慧的音乐教育去激活儿童的缪斯天性。
我推荐的10本书:
1.《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2.《电影音乐》,[挪威]彼得·拉森著,聂新兰、王文斌译,山东画报出版社
3.《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美]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4.《画说京剧》,和宝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人是怎样接受音乐的:谈音乐与心理》,普凯元,人民音乐出版社
6.《探索青少年脑的奥秘——基于脑科学研究的青少年教育方法》,[美]Sheryl Feinstei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7.《音乐的人文诠释》,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8.《音乐教学新视角》,吴文漪,人民教育出版社
9.《音乐教育的哲学》,[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0.《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