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要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课“理解型”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感悟、质疑和运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那么,究竟怎样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关键词语文;阅读;质疑;问难;解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是探求新知的动力。通过学生质疑问难以及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内容是有层次的,不是杂乱无章的。我们将质疑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
(一)疏通性问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每位学生提出阅读上的疑点。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学生根据阅读要求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国学生看不起中国人?为了实现志向,他又是怎么努力的呢?徐悲鸿努力的结果如何呢?”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连环问题对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就有了大概的了解。
(二)研究性问题
这一层次主要提出思想内容深层的问题。例如教学《虎门销烟》这一课时,描写销烟场面壮观的语句,学生又提出了:“哪些词句写出了这个事件的'壮'?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老百姓的反映怎样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争先恐后地把关键问题提出来,而一些善思的学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那么在这热闹的课堂上,许多问题不用教师说教,便迎刃而解。
(三)延伸性问题
这往往在课文读懂后,学生想知道有关课文的扩展知识。如学了《狐假虎威》一文后,学生提出:“老虎不是最凶猛的,难道狮子、大象、犀牛都怕它吗?”这个问题争议性较大,学生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解决。
二、因势利导帮助答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梳理。有些课文是常识性课文,答案一目了然,这类课文可先采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再“读读议议,披文入情”。还有些课文,学生只能提出局部性问题,那么教师可将问题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解决。例如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学生有好多问题,我一直不动声色,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实在有困难的,再启动小组合作的力量。
三、扶放结合,学会合作学习
(一)《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时会有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使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大大地激发了其余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诚实和信任》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坏人太多了,难道我们对待陌生人也要诚实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议论开了。教师首先应对这位学生的问题表示肯定,并予以表扬,然后再引导学生解答。
(二)教师要组织好合作学习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倡导的极为重要的能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质疑问难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一般每4人一小组,包括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与竞争机制,让后进生也有参与表达的机会。教师要让学生先读书找疑,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并做标记,然后在组内提出来,其余成员讨论给出最佳答案。在小组合作解疑过程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别人的见解学会肯定、否定、补充,最终达成共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发挥指导作用,加强巡回,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其中。
四、拓展思维,课外延伸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学生在课堂阅读中形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便会不由自主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联系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利用江苏省下发的优质光盘或课件,引领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走进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领域。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优秀的适合小学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品读,如《哈利·波特》、《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猪猪侠》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质疑、解难,那么自然而然,他们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提高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师要善待学生的质疑,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阅读;质疑;问难;解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是探求新知的动力。通过学生质疑问难以及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内容是有层次的,不是杂乱无章的。我们将质疑的问题分为三个层次:
(一)疏通性问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每位学生提出阅读上的疑点。例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学生根据阅读要求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国学生看不起中国人?为了实现志向,他又是怎么努力的呢?徐悲鸿努力的结果如何呢?”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连环问题对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就有了大概的了解。
(二)研究性问题
这一层次主要提出思想内容深层的问题。例如教学《虎门销烟》这一课时,描写销烟场面壮观的语句,学生又提出了:“哪些词句写出了这个事件的'壮'?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老百姓的反映怎样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争先恐后地把关键问题提出来,而一些善思的学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那么在这热闹的课堂上,许多问题不用教师说教,便迎刃而解。
(三)延伸性问题
这往往在课文读懂后,学生想知道有关课文的扩展知识。如学了《狐假虎威》一文后,学生提出:“老虎不是最凶猛的,难道狮子、大象、犀牛都怕它吗?”这个问题争议性较大,学生课后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解决。
二、因势利导帮助答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梳理。有些课文是常识性课文,答案一目了然,这类课文可先采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再“读读议议,披文入情”。还有些课文,学生只能提出局部性问题,那么教师可将问题放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解决。例如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学生有好多问题,我一直不动声色,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实在有困难的,再启动小组合作的力量。
三、扶放结合,学会合作学习
(一)《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时会有学生提出具有独创性的问题。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使学生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大大地激发了其余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诚实和信任》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坏人太多了,难道我们对待陌生人也要诚实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议论开了。教师首先应对这位学生的问题表示肯定,并予以表扬,然后再引导学生解答。
(二)教师要组织好合作学习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合作是当今社会倡导的极为重要的能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质疑问难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一般每4人一小组,包括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与竞争机制,让后进生也有参与表达的机会。教师要让学生先读书找疑,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并做标记,然后在组内提出来,其余成员讨论给出最佳答案。在小组合作解疑过程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别人的见解学会肯定、否定、补充,最终达成共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发挥指导作用,加强巡回,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其中。
四、拓展思维,课外延伸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学生在课堂阅读中形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便会不由自主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同步发展,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联系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利用江苏省下发的优质光盘或课件,引领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走进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领域。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优秀的适合小学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品读,如《哈利·波特》、《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猪猪侠》等。同时,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质疑、解难,那么自然而然,他们的能力会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提高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教师要善待学生的质疑,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给予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