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的课堂 飞扬的青春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hu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互动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信地学,兴趣盎然地学。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自由地绽放。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充满生命活动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情境,产生内心体验,受到情感陶冶。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十八年,一直努力把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传染”给我的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把学习语文看成是一种乐趣,让课堂丰富多彩。实践中,笔者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中,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文为“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乐观的人生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即培养出有思想、有道德、有见解的人才。让学生真正从心底里热爱语文,热爱语文课堂,课堂成为他们展示才华、青春飞扬的舞台。
  
  一、巧设导语,引人入胜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我特别重视导语的设计,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例如,在执教《春》时,开篇:“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和《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满目新绿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色,歌颂春天。诗人杜甫《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略)“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哪个句子描绘春天的?”(学生背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往往是选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写春的。今天学的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定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花、鸟、蜜蜂、蝴蝶,有风、雨等等。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描绘的呢?与我们生活的春天有什么差异呢?”这个导入,我用形象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春色,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感情;组织学生背诵咏春名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提前步入“春”的意境中;把绝句同散文比较,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中的“春”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在执教《再别康桥》时,我先调动学生背诵几句送别诗歌,给学生营造一个伤感、忧伤的离别情绪。学生背好后,我引导学生带着忧伤的感情走进课文,这样尝试后,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意境把握非常到位,朗读起来效果甚佳。无论是哪种体裁的课文,我都精心设计导语,不仅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我在其中也享受了快乐。短短的导语,可谓昙花一现,但呈现给学生的是无边的美色。
  
  二、联系生活,博取大爱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才是关键,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是很难愉快地接受知识的。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特别的爱好、特别的兴趣,才能持久地、深入地去探索、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作所为。
  只有联系生活,缩短课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有所得,这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学习习惯的形成都是很有帮助的。笔者在讲解《唐山大地震》一课时,和学生探讨了“大灾显大爱”的生活感受,把学生了解和知道的事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发表看法,体会伟大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博爱精神,重点联系了2009年的“5.12”大地震中的实例,让学生受到触动,受到震撼,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进行了情感教育。
  
  三、作秀课文,乐在其中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也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要达到此等效果,就必须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理解,去讨论、争论,去“品尝那语文书中的绿色食品”。
  在进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时,面对如此陌生的内容,怎么让学生投入其中,对此感兴趣呢?一方面,在内容上,我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让学生在知识竞答中了解戏曲;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我们进行师生合作,穿插了对各地方戏的演唱和表演。如: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天仙配》、京剧《苏三起解》等,在学生的表演中获得了一阵阵掌声。而几个女生对京剧《拾玉镯》片段的表演更是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激发思维,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我觉得只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学生才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独特的思维特征,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得以个性发展。
  
  四、美读生情,情不胜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就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因此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教学倾注的热情,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以及教师心情的愉悦、兴奋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那些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语文佳作,让教师用语言和情感为学生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角色之中。
  吟诵的时侯,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学舒婷的《致橡树》,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音乐美,得到了美的熏陶。
  在进行《黄河颂》一诗的朗读指导中,我怀着对母亲河壮怀激越的情感,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感受雄奇壮丽的山河,去感受英勇抗敌的战士,去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这样入情入境地拨动学生敏感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所思,并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现。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发现者,美的传播者,这样语文课堂能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苗圃,变成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思想、展示学生才华、放飞青春梦想的乐园,使语文课堂精彩无限。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只要不怕困难和挫折,清楚前进方向,每个梦想都会开花结果。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感到迷茫和彷徨。此时,大学生应该选择静下心来思考,想想自己的优势到底是什么。想要在社会中立足,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创造奇迹,必须不断地打磨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万事开头难,笔者在和好哥们小胡创业的旅途中,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涵义。但恰恰在刚起步那会儿是记忆最深刻、最自信、最有干劲、学到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笔者认为,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常有“立片言以居要”的功能。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挖掘课题资源导入新课,不仅能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知识逐层建构的过程中,自然生疑,带疑入文,有的放矢地走进文本,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    一、
摘要: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举例说明中学历史学科的经典知识及其灵活运用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关键词:中学历史;经典知识;灵活运用;减轻学生负担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发至今已有五年,其“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已引起中学历史教学的广泛关注。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堂沉闷而死板,学生们像一只只沉默的“羔羊”,教师则是孤独的“牧羊人”。新课程理念犹如一股春风,吹开了音乐传统教学的郁闷空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与活力。探究、合作、自主、互动等教学新理念,使课堂教学显得多姿多彩。  前几天,我有幸听到了方丽老师的一节小学音乐课《唢呐配喇叭》,执教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闲庭信步,师生间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一课时“9加几”  教学目标  1.能用“凑十法”正确口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在学习“凑十法”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用“凑十法”正确口算9加几的进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通过一个调查,两个资料搜集和分析,要求学生掌握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以及生物调查的技能和方法。本节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调查人类遗传病情况,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和提高生物技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级学生对遗传与进化部分内容已经基本掌握,但并
摘 要:助力区域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本文从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内涵及两者关系出发,从技术、人才、理念、方法与品牌五个方面总结和创新职业教育助力区域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 区域发展 助力 路径  发展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大国工匠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目前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还不适应我国新时期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等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学设想  诚信永远是一个常新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使他们树立诚信做人的信念。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 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3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感受本文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课前活动  诚信小故事演讲比赛  男女生分组竞赛式演讲,课堂气氛活跃,演讲内容丰
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准确地建立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并能用它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及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体验数学活动是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从中发展几何直觉,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目标  1.体会质朴的语言中传达出的诚挚、深沉的情感。  2.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了解特定历史时期人性扭曲的状况。感受作者忏悔的勇气、气度与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学会自我反省,提升人生境界。  导语  这只看似平常的手,就是巴金老人的手印。它镶嵌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上,每个进馆的人必须按着这只手,才能步入一座文学的圣殿。就是这只手,在而立之年,为我们带来《激流》、《爱情》三部曲,揭露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