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笔者认为,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常有“立片言以居要”的功能。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挖掘课题资源导入新课,不仅能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知识逐层建构的过程中,自然生疑,带疑入文,有的放矢地走进文本,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
一、审题质疑 问题导入
板书课题,先让学生从题目上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读文,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我们的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也经常倡导我们这样做。如《爬天都峰》学生可能会猜:天都峰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谁去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爬天都峰等。课文题目确实是开启学生思维的窗口,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题目,既简单、明了,又生动有趣,更是孩子们认识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如《操场上》《小松鼠找花生》《小猫种鱼》等等,既有孩子们对学校生活的一种期盼,又有孩子们深深喜欢的童话世界。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小。审题质疑,问题导入无疑是开启新课、训练思维、发展智力的一把金钥匙。中高年级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再让他们审题质疑,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但笔者认为,学生能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即使他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况且,审题质疑还能激发学生自觉预习的兴趣。因为,当别人提出问题他还不知所以然的时候,他会感到要是早预习一下课文就好了。
二、逆写标题 谈话导入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的题目,是由偏正短语组成的。按照先中心语后修饰语的顺序,逆向书写标题,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教学《金色的细雨》时,就可以采用“逆写标题”的方法,谈话导入:雨→细雨→金色的细雨。这种书写标题的顺序,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更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领悟到:标题是从雨的大小、颜色上进行了修饰限制,同时说明了这不是大自然中常见的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在出示课题以后,结合审题质疑法让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问:“‘金色的细雨’是什么?”“‘金色的细雨’是从哪里来的?”“‘金色的细雨’下在哪里了?”“‘细雨’怎么是金色的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三、板书标题 “留白”导入
板书标题时,适当“留白”,师生补白,可以引导学生从高处、大处着眼把握全文。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可先板书“老人”、“海鸥”,留白“与”字,然后设疑:“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题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怎样改才是一个恰当的标题?原标题好在那里?”通过对比思考,学生就可以明白,这样写“老人”和“海鸥”,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根本不能称其为标题;而“老人的海鸥”虽然是一个完整的标题,但它所界定的内容是写海鸥的,老人和海鸥之间是从属关系。只有“老人与海鸥”限定的文章内容,才是写发生在老人和海鸥两者之间的故事。留白一个“与”字,突出了并列短语的课题和偏正短语的课题在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不同,同时也为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四、简笔勾勒 图画导入
简笔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直观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有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精湛教学艺术。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形象直观,活泼生动,妙趣横生,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更能够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板书《理想的风筝》时,用简笔图画画一个风筝代替“风筝”。新颖强烈的视觉效果会使学生的注意品质得到极大的提高,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再辅之谈话法,课堂导入的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一个苹果》时,教师走进教室,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然后转身在黑板正中、上方,用“简笔”勾画出一个苹果,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是什么?谁能说出它的颜色、味道?”学生纷纷举起手来,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一个”并因势利导:苹果这么好吃,可是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防炮洞里,八个志愿军战士轮流吃一个苹果,转了一圈却还剩下大半个,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课文。”
五、变换字体 欣赏导入
根据小学生注意品质、思维敏锐性与被关注对象的新颖程度密切相关的年龄特点,顺应他们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选用大小不等,字体不一,颜色各异的字体板书课文题目导入新课,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板书课题《巩乃斯的马》,用正常的简化字写地名“巩乃斯”,助词“的”写得略小一点;中心语“马” 可以从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体中选其一,用彩笔写得大一点,醒目一点。这样,不仅把学生司空见惯的白色标题转换成了一张变化多姿,错落有致的新面孔,而且引导学生体悟了汉字的形体美,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把意思截然相反的两句人物语言用“和”字连在一起。板书时,“精彩极了”可以用红色粉笔,写成漂亮的美术字,体现“我”七八岁时对母亲“精彩极了”这一评价“得意洋洋”的心情;“糟糕透了”则用蓝色粉笔写成“枯笔”,体现“我”得到父亲“糟糕透了”评价时的伤心;“和”仍用白色粉笔正常书写。这样写,形式新颖,色彩鲜明,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六、更换标题 对比导入
弄清题目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教学《花之咏》时,板书课题后,先让学生查出“咏”字在字典里的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诵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然后明确“花之咏”的字面意思实际上就是“咏花”。再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课题是不是可以改为‘咏花’呢?请打开课本自己寻找答案!”学生乍一看好像是可以的,但结合课文内容细细一想就不可以了。因为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我是一句话” ;“我是一颗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是花在自我歌唱,这里包含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作者与花已经融为一体,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则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通过对比,学生自主弄清了两个题目的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利用课题资源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用心研究,就一定能搭建起师生、文本之间感情交流互动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导入,你不妨也尝试这样做。(责任编辑:梁 媛)
一、审题质疑 问题导入
板书课题,先让学生从题目上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内容,然后再读文,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我们的教学用书在教学建议中,也经常倡导我们这样做。如《爬天都峰》学生可能会猜:天都峰在哪里,有什么特点,谁去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爬天都峰等。课文题目确实是开启学生思维的窗口,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题目,既简单、明了,又生动有趣,更是孩子们认识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如《操场上》《小松鼠找花生》《小猫种鱼》等等,既有孩子们对学校生活的一种期盼,又有孩子们深深喜欢的童话世界。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小。审题质疑,问题导入无疑是开启新课、训练思维、发展智力的一把金钥匙。中高年级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再让他们审题质疑,似乎有画蛇添足之嫌。但笔者认为,学生能针对课题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即使他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况且,审题质疑还能激发学生自觉预习的兴趣。因为,当别人提出问题他还不知所以然的时候,他会感到要是早预习一下课文就好了。
二、逆写标题 谈话导入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的题目,是由偏正短语组成的。按照先中心语后修饰语的顺序,逆向书写标题,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教学《金色的细雨》时,就可以采用“逆写标题”的方法,谈话导入:雨→细雨→金色的细雨。这种书写标题的顺序,不仅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更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领悟到:标题是从雨的大小、颜色上进行了修饰限制,同时说明了这不是大自然中常见的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在出示课题以后,结合审题质疑法让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问:“‘金色的细雨’是什么?”“‘金色的细雨’是从哪里来的?”“‘金色的细雨’下在哪里了?”“‘细雨’怎么是金色的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三、板书标题 “留白”导入
板书标题时,适当“留白”,师生补白,可以引导学生从高处、大处着眼把握全文。如教学《老人与海鸥》时,可先板书“老人”、“海鸥”,留白“与”字,然后设疑:“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题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怎样改才是一个恰当的标题?原标题好在那里?”通过对比思考,学生就可以明白,这样写“老人”和“海鸥”,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根本不能称其为标题;而“老人的海鸥”虽然是一个完整的标题,但它所界定的内容是写海鸥的,老人和海鸥之间是从属关系。只有“老人与海鸥”限定的文章内容,才是写发生在老人和海鸥两者之间的故事。留白一个“与”字,突出了并列短语的课题和偏正短语的课题在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不同,同时也为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四、简笔勾勒 图画导入
简笔画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直观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有助于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精湛教学艺术。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形象直观,活泼生动,妙趣横生,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更能够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板书《理想的风筝》时,用简笔图画画一个风筝代替“风筝”。新颖强烈的视觉效果会使学生的注意品质得到极大的提高,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再辅之谈话法,课堂导入的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一个苹果》时,教师走进教室,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然后转身在黑板正中、上方,用“简笔”勾画出一个苹果,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是什么?谁能说出它的颜色、味道?”学生纷纷举起手来,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一个”并因势利导:苹果这么好吃,可是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防炮洞里,八个志愿军战士轮流吃一个苹果,转了一圈却还剩下大半个,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课文。”
五、变换字体 欣赏导入
根据小学生注意品质、思维敏锐性与被关注对象的新颖程度密切相关的年龄特点,顺应他们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选用大小不等,字体不一,颜色各异的字体板书课文题目导入新课,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板书课题《巩乃斯的马》,用正常的简化字写地名“巩乃斯”,助词“的”写得略小一点;中心语“马” 可以从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体中选其一,用彩笔写得大一点,醒目一点。这样,不仅把学生司空见惯的白色标题转换成了一张变化多姿,错落有致的新面孔,而且引导学生体悟了汉字的形体美,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把意思截然相反的两句人物语言用“和”字连在一起。板书时,“精彩极了”可以用红色粉笔,写成漂亮的美术字,体现“我”七八岁时对母亲“精彩极了”这一评价“得意洋洋”的心情;“糟糕透了”则用蓝色粉笔写成“枯笔”,体现“我”得到父亲“糟糕透了”评价时的伤心;“和”仍用白色粉笔正常书写。这样写,形式新颖,色彩鲜明,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六、更换标题 对比导入
弄清题目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如教学《花之咏》时,板书课题后,先让学生查出“咏”字在字典里的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缓地诵读、诵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然后明确“花之咏”的字面意思实际上就是“咏花”。再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课题是不是可以改为‘咏花’呢?请打开课本自己寻找答案!”学生乍一看好像是可以的,但结合课文内容细细一想就不可以了。因为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我是一句话” ;“我是一颗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是花在自我歌唱,这里包含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作者与花已经融为一体,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因此,题目“花之咏”——“花的歌唱”是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而题目“咏花”则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客观地歌咏花,这与课文内容是不相符的。通过对比,学生自主弄清了两个题目的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利用课题资源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用心研究,就一定能搭建起师生、文本之间感情交流互动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导入,你不妨也尝试这样做。(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