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教学设计及评析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zhaozhe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一课时“9加几”
  教学目标
  1.能用“凑十法”正确口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在学习“凑十法”的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够用“凑十法”正确口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教学关键
  通过直观演示及动手操作,理解掌握“凑十法”。
  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学生每人准备20根小棒、20个圆片、代表四种运动项目的图片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图,感知“凑十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运动会吗?那好,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通过大屏幕一起到比赛现场去看一看。(屏幕出现加工后的主题图画面)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哪些比赛项目?参加每项比赛的分别有几个小朋友?(学生说出一种比赛项目,教师就把这种比赛项目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把每项比赛的人数写在对应图片的右边)
  师:从画面上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能够说出还看到了一些饮料)
  师:是呀,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喝了一些,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这样吗,为了使同学们看更清楚,我们把这部分画面放大。(画面上出现箱子里有9盒饮料?箱子外边有4盒饮料)
  师:谁来说说还有几盒饮料?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方法:
  1.数数法:1、2、3、……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外面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学生边口述,教师边用课件演示“凑十”的过程,即从外边拿出一盒放在箱子里)
  师: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但前边两种数数法在10以内加减法中我们已经都会了,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问题,掌握好“凑十法”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都有好处。(板书:9加几)
  [设计意图]如果教学只强调从经验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就有可能使学生停留在原有认知水平上,教学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也就失去其意义,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一种最一般的方法“凑十法”,明确学习重点。
  
  二、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凑十法”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到比赛现场。(画面切换到主题图)
  让学生根据这些比赛项目和各项比赛的人数,提出一个用9加几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教师完成板书:9 7或9 6、9 3)
  师:指导学生用小棒把“凑十”的过程摆出来。(边摆边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师:离开小棒怎样用“凑十法”计算呢?(学生边说教师边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凑十”的表象,为离开实物也能思考出“凑十”的过程奠定基础,同时也使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便于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
  
  三、应用“凑十法”口算
  1.出示9 2、9 5、9 8、9 9(先独立口算然后全班交流,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讲计算过程)。
  2.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9加几的进位加法都说出来。(学生边说教师边完成板书:9 2、9 3……9 9)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讲计算过程,一方面巩固“凑十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9加几的加法排列出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通过“凑十”把9加几变成了学过的10加几,这种方法叫做“转化法”。“转化法”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它会帮助我们解决好多好多的问题。
  [总体设计意图]教学中,教者注意将“9加几”的计算置于学生熟悉、生动的生活背景中,提供发现数学问题的条件,重视提供多种算法相互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在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自主探索,逐步养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缘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胆子小,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不想说、不敢说,甚至词不达意不会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受考试的影响,教师对口语教学重视不够。  (2)有不少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说得不好,以致课堂上不敢发言。   (3)许多学生有表达的愿望,但苦于词汇量少,想说的表达不出来。  因此,想让学生开口说话,就必须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引发其说话的欲望,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大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明确指出:“初中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课外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关键,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  关键词: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名著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她对中学生情感的熏染,人格的健全,传统的相承,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春风化雨般的作用。阅读名著如同与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许多的优势,但它本身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当“观众”;只注重教师的“教”,很少研究探索学生的“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美育的渗透
上课犹如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但吃得多了也腻味,到头来发现简简单单的原汁原味才是百吃不厌的本真。当语文课日渐华丽、复杂、深刻,语文的本真却渐行渐远。语文究竟该怎样教?如何穿越繁复的丛林,找到一条通向阅读的道路,让语文守正归真?  私以为,回归本真最重要也最实在的是放下,放下杂念杂想,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排除种
多少年来,无数语文教师历经沧桑,殚精竭虑,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大量的宝贵的经验,对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促进人们思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当然,问题产生的原因远不止一个方面,但语文教学研究方向上的那种认为越远离传统、越去“中国化”就越现代化、越科学;教学呈现方式越时
随着对“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逐步深入,笔者带着尝试的激情,投入到了教育改革的洪流之中。  首先,笔者想谈一谈尝试前后的三个变化。  (1)课堂气氛的变化。尝试前的课堂几乎是我个人尽情表演的舞台。在学生们期待的目光中,我闪亮登场了,然后是以大家风范讲授着令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专业知识,间或夹杂一些生活趣事做注脚。从学生放大的瞳孔中,我获得了一种成就感,于是伴着下课铃声,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啧啧赞叹
只要不怕困难和挫折,清楚前进方向,每个梦想都会开花结果。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感到迷茫和彷徨。此时,大学生应该选择静下心来思考,想想自己的优势到底是什么。想要在社会中立足,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创造奇迹,必须不断地打磨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万事开头难,笔者在和好哥们小胡创业的旅途中,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涵义。但恰恰在刚起步那会儿是记忆最深刻、最自信、最有干劲、学到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笔者认为,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常有“立片言以居要”的功能。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挖掘课题资源导入新课,不仅能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知识逐层建构的过程中,自然生疑,带疑入文,有的放矢地走进文本,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    一、
摘要: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举例说明中学历史学科的经典知识及其灵活运用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关键词:中学历史;经典知识;灵活运用;减轻学生负担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颁发至今已有五年,其“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已引起中学历史教学的广泛关注。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堂沉闷而死板,学生们像一只只沉默的“羔羊”,教师则是孤独的“牧羊人”。新课程理念犹如一股春风,吹开了音乐传统教学的郁闷空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与活力。探究、合作、自主、互动等教学新理念,使课堂教学显得多姿多彩。  前几天,我有幸听到了方丽老师的一节小学音乐课《唢呐配喇叭》,执教的年轻教师在课堂上闲庭信步,师生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