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信息自主阅读对话交流积累提高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略读课文,主要说的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一种文体。由于文章语言浅显易懂,编者因此列为阅读课文,旨在让教师在课堂上放手引导学生自学,自读。文中人物有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但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专题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如果要把文章写好,那就须多看书。国家需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作为学生就不能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教导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我们读者受到启发。在他们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与平易近人,还有他对下一代所寄托的殷切希望与深厚关爱。笔者认为,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自主阅读、广泛阅读的乐趣,明晰自我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教学时,建议老师要着力凸显略读课文的自主阅读的特点而展开学习指导。
  一、搜集信息,交流互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导学本课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个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自主读书。当然,在自主阅读本文时,学生需要做好课前预习,这样,才能让他们对《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季老和苗苗,对季老列举的“闲书”以及课文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课文蕴含的深意。因此,课前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介绍季老和苗苗,以及季老列举的“闲书”的相关书籍和网站,并要求学生通过这些网站,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自主筛选整理,再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就会对课文主要人物的特点及事迹有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只是发挥引导作用,只在学生自主阅读时,有疑问的时候作一定的指导与启发,这才符合略读课的教学规律。因为,这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训练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挖掘教材,自主阅读
  本课节选自作者对季羡林的专访《在季羡林爷爷家的那片荷塘前》,为了和单元“我爱阅读”配合,选取了自己和季老讨论读书的这一段。本文是采访录,属于新闻文体,目前在报刊上使用较多。当然,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虽然不必给学生讲解许多这方面的文体知识,但要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1.如果你去采访别人,你觉得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2.从这篇文章看,作者去采访季老的时候都做了哪些准备?3.为什么季老主张看闲书呢?4.苗苗说自己偏科,只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等。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喜欢语文是一件好事,但是仅仅喜欢语文是不够的。不管喜欢不喜欢数学,都要认真学好数学。因为21世纪的青年要“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个“贯通”指什么呢?为什么季老先生倡导这“三贯通”呢?(中西方文化,古今文化,文理知识要融合在一起学习,全面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因为,未来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只有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5.同学们在课堂上提出的许许多多观点都零碎于课文各个段落中,也散落在大家的表达中。你们能不能归纳这些观点,用上“1、2、3……”进行整理,让自己的表达更有条理。6.同桌同学间练一练,练习后全班一起交流。
  本篇课文比较浅显,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句子,是完全口语化的语言表述。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在朗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ɡ)”“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的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是北京方言,透着亲切,所以大家读起来要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组织学生对话时,在他们弄清苗苗同季老的交流内容,了解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等问题后,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季老说的话。因为,这些话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这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让学生把握的。阅读中还要启迪学生去发现,在这一老一少的对话中,苗苗的言行稚气而礼貌,但是,她有时却像一个童年的引导者,让年迈的季老回归到某种意义上的童年记忆里。还有,季老的亲切而幽默,凸显他是平易近人的,在与苗苗的交流中,他的言语中透露出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的关爱。
  三、延伸学习,体会寓意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往往被大多教师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没留下太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本文的内容对小学生的读书生活有一定的启示,从季老的读书经历看,要成为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阅读面一定要宽。这一点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阅读广泛的乐趣,明确阅读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好处。建议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环境,为他们习作打基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综合训练:1.同桌对照课文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说这“苗苗”和“大树”是指某一个人吗?(这个小苗指的是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苗苗;大树意思是已经成为有用之才的意思。特指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2.同桌学生相互分角色读课文;3.作业:(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和参天大树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本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2)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3)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4)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或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寫法,做一份访谈记录。(5)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学生可以挑选2-3题,自主完成作业)
  轻松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这些练习的设计,不仅立足于课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内涵,还超越了课文,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读书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文,应多开拓课外的学习资源,保证学生能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中成长与发展,这就是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高,同时也让他们享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毕竟,语文“教是为了不用教”。(叶圣陶语)
其他文献
《槐乡的孩子》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槐乡的孩子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靠自己勤劳采集槐米换取上学的钱的事情,表现了他们勤劳懂事、以苦为乐的品质。课文内容生动、语言优美,贴近生活,贴近孩子,可通过情境想象、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言语能力,感受槐乡孩子的淳朴和勤劳,感受劳动的滋味。  一、联系生活,叙谈劳动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有参加家务劳动的经历,这是他们走进文本的基础。教师
期刊
一、说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页例1“小数乘整数”。  二、说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小数乘整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小数性质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的学习是为小数乘小数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编写意图。本节课是通过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解决“购买3个蝴蝶风筝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引出小数乘整数的乘法算
期刊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他们已经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同时,五年级上册将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六年级上册将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纵观教材这样的安排,虽然四则混合运算的步骤在增加、数在变复杂,但所有这些运算的法则是不变的,
期刊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包括《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在《游山西村》中,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两首古诗都是前两句
期刊
第一个5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茫然  1999年7月,我刚参加工作,校长推荐我阅读《云南教育》,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教育类的杂志。每一次翻开,我总会翻开封面,津津有味地了解各学校的特色;总会情不自禁地被龙德芳老师的“卷首语”吸引;总会不由自主地翻开“教学设计”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会如痴如醉地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在其中。可是自己在乡村工作,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写什么、怎么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86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一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判断一个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充分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期刊
第一个5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茫然  1999年7月,我刚参加工作,校长推荐我阅读《云南教育》,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教育类的杂志。每一次翻开,我总会翻开封面,津津有味地了解各学校的特色;总会情不自禁地被龙德芳老师的“卷首语”吸引;总会不由自主地翻开“教学设计”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会如痴如醉地幻想着有一天自己的名字也在其中。可是自己在乡村工作,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写什么、怎么
期刊
教材简析:  《黄山奇石》是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乡”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这是对一年级语文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二是“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课讲的是在闻名中外的黄山景区,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景色神奇,十分有趣。全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以及景色秀丽神奇的
期刊
“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录的许多文本材料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因此,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挖掘教材内容,找准生命教育渗透点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
期刊
《山雨》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在备课的时候,我反复阅读理解,考虑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编者选编的意图;第二个问题是教师教的意图;第三个问题是学生学的意图。  一、编者编的意图  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课文,看看导读部分便可明白。目的是教育学生,训练学生,要亲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无疑,这一部分是很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