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发明了哪些飞行器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ho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卫视“经典传奇”栏目曾播放过一期科技探秘类节目,介绍神秘中国古岩画里的“飞机”。这期节目所讲的故事发生在新疆西北部哈巴河县的多尕特山谷。在多尕特山谷的洞穴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若干疑似飞机、飞碟、火箭等的图案,并随即展开调查。该节目称,研究人员使用碳14检测后发现,这些疑似飞行器的岩画距今已有上万年历史……
  这期节目并不长,时长不过半个小时,视频画面、解说和配音充满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但是,岩壁中有上万年历史的疑似飞行器图案到底是什么?它们究竟是远古中国的飞行器,还是古人狩猎用的器具,亦或是外星人的UFO?观众听得是云里雾里,直到节目播完也没有定论。
  讲到这里,一些读者一定会好奇,古代中国人有没有发明过飞行器?如果有,他们都发明了哪些飞行器?本文就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飞天”·舜帝·竹蜻蜓
  中国人自古就有飞天的梦想,在佛教绘画中,就有飞舞的菩萨、天女、伎乐等所谓的“飞天”形象。“飞天”最初出现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石窟壁画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莫高窟壁画描绘的“飞天”人物造型大多体态丰盈,衣袂飘飘,在天上飞翔时动作优美;造型人物或是弹奏乐器,或是散花人间……这些艺术杰作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希望超越肉身、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梦想。
  “飞天”不过寄托了古代中国人的梦想,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人可以飞行呢?
  相传上古的领袖舜是第一个利用器物飞行的中国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的继母和弟弟象嫉恨舜,常在舜的父亲瞽叟面前讲舜的坏话。一来二去,瞽叟便对舜极度厌恶,心生杀念。一次,瞽叟让舜修补谷仓屋顶。舜刚上去没多长时间,瞽叟便悄悄地点燃了谷仓。舜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用两顶大斗笠做翅膀,从谷仓上滑翔而下,得以逃生。这就是中国史料记载中最早使用飞行器的故事。很显然,舜的斗笠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降落伞。
  春秋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竹蜻蜓。这个简单而神奇的玩具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竹蜻蜓外形呈T字形,通常用竹子制作。横的一片是螺旋桨,中间开孔后插入一根竹棍。两手搓转竹棍,竹蜻蜓就会旋飞上天。18世纪,竹蜻蜓传到欧洲,被称为“中国飞陀螺”。英国“航空之父”乔治·凯利曾对竹蜻蜓十分痴迷,他的第一项航空研究就是仿制、改进竹蜻蜓,解析螺旋桨的工作原理。因此,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竹蜻蜓就是现代直升机的雏形。
  风筝与飞车
  风筝,古人称为鸢。早在春秋战國时期,中国便已出现了木制的风筝。据考证,东周人墨翟曾“费时三年,以木造鸢,飞升入天”。粗粗算来,墨翟的木鸢距今已有2400年。
  到了东汉,蔡伦造纸术在坊间开始推广,纸糊的风筝也在我国北方地区流传开来。经过代代相传,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推陈出新,材料和工艺愈发精良;风筝式样、性能也大为改观。
  据唐代李亢编撰的《独异志》记载,梁武帝曾利用风筝作军事用途,来传达消息。13世纪时,在蒙古军队和金朝军队的战争中,金人曾放出风筝,并在风筝上附带鼓励被俘兵士叛逃的传单;当风筝飘到蒙古军队的战俘营上空时,他们便把线切断,将传单散播出去。
  以上说的都是无人风筝,事实上,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若干风筝载人的记录。
  譬如,公元19年,为攻打匈奴,王莽下令招募异能之士。一日,有人应诏称会飞,王莽很高兴,让该人当场展示。此人便在长安进行了飞行表演。《汉书-王莽传》是这样记载此事的:“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
  这是关于我国古人飞行的重要记录,可惜文字太过简略,不仅“飞行家”没名没姓,而且飞行方法——“通引环纽”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语焉不详。不过,后人猜测,此人极有可能利用了风筝滑翔的原理。
  另一个我国古人飞行的记录发生于529年。据《北史》记载,当时的北齐皇帝为高洋,此人生性残暴,常草菅人命。在一次宗族冲突中,他屠杀了对方700余人,对方只剩一个叫元黄头的人。高洋命人将元黄头押至一高67丈的台子上,强迫其乘风筝往下跳,供自己取乐。元黄头随风“飞”到城外,居然安全落地,令人称奇。
  在2016年的《百科知识》第11期杂志中,我们曾介绍过我国商代奇肱国人以及明朝工匠徐正明等制作的“飞车”。事实上,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飞车”远不止这两个。
  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曾记载了一种名叫“飞车”的机械。书上写道:
  “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仔细分析这段文字,不难发现,这极有可能是带动力的大型竹蜻蜓——一个薄片做旋翼,中间是轴承,下面是用来蓄力的拉弓牛皮绳,皮绳一拉,旋翼就通过扭力上升。
  元顺帝时期,一名姓王的漆工也制造过一架“飞车”。据记载,这种“飞车”两旁有翼,内设机轮,转动时可自如升降,上面装置一袋,随风所向,启口吸之,使风力自后而前,鼓翼如挂帆,度山越岭,轻若飞燕,一时可行400里,愈高飞速愈快。
  也有文献记载,明朝宪宗时期,松江城人在半空中看到一个不明人造物,当时人称其为“飞车”(也有人称其为“飞船”)。该“飞车”自东向西飞行,转而折向东去,最后徐徐盘旋,降落在一座楼上。后来,人们发现这架“飞车”是用茭草编织的,但是驾驶者早已不知去向……
  震天雷炮‘神火飞鸦·火龙出水
  在火箭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我国最初发明的用火药做的火箭,是靠人力用弓发射出去的。后来,人们又发明直接利用火药的力量来推进的火箭。这种火箭的构造和现在大家过年时放的炮仗——“起火”机理类似,箭上有一个纸筒,里面装满火药,纸筒的尾部有一根引线。引线被点着以后,火药燃烧起来,变成一股猛烈的气流从尾部喷射出去,利用喷射气流的反作用力,火箭就能飞快地前进。   这种由火药喷射推进的火箭,极有可能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宋史·兵志》记载:“时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还有史料记载,1126年,金军攻打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军曾以火箭抗击,给金军造成很大的杀伤力。
  到了明代,火箭威力被发挥到了极致。
  明朝初期,有人根據火箭和风筝的原理,发明了原始的飞弹——装有翅膀的“震天雷炮”。攻城的时候,只要顺风点着引线,震天雷炮就会一直飞入城内,等引线烧完,火药即会爆炸。
  明代还出现过一种被称为“神火飞鸦”的火箭。这是一款用竹篾扎成的“乌鸦”,它的内部装满火药,发射以后,能飞100多丈远。“乌鸦”落地时,装在其背上的药线也随之燃烧到头,引起“乌鸦”内部的火药爆炸,一时烈火熊熊。“神火飞鸦”在陆地上可以烧毁敌人的军营,在水面上可以烧掉敌人的船只。
  这两种东西——震天雷炮和神火飞鸦,可以说都是最早的飞弹了。
  不仅如此,明朝军队还把几十支火箭装在一个大筒里,把各支火箭的药线连到一根总线上,发明了所谓的“一窝蜂”。用的时候,将息线点着,传到各支火箭上,就能使几十支火箭一齐发射出去,威力无穷。
  根据明代重要军事著作《武备志》一书的记载,明朝时曾发明过一种名为“火龙出水”的原始“两级火箭”:用一根5尺长的大竹筒做成一条龙,龙身上前后各扎两支大火箭。两支大火箭实际上相当于第一级火箭,用来推动龙身飞行。在龙腹里装若干支火箭,这是第二级。使用的时候,先点燃第一级火箭,飞到两三里远后,引线又烧着了装在龙腹里的第二级火箭,这些火箭就从龙口中直飞出去,烧杀敌人。
  在明朝,曾有官员幻想利用火箭的力量来实现载人飞行。这件事被外国人赫伯特·瑟姆写进了自己的书中。他写道,明朝一个叫万户的官吏曾在一把椅子后面装上46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两手拿着两个大风筝。然后叫人用火把这些火箭点着,他希望借由火箭推进的力量,再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使自己飞向前方。遗憾的是,试验并没有成功,但万户飞天的勇气实在令人钦佩。
  孔明灯与走马灯
  说到孔明灯,可能很多人会以为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其实至今人们并没有发现诸葛亮发明孔明灯的史料记载。孔明灯多以松脂为燃料。早期常用于夜间军事活动传递信息,故又是“信号灯”。现代人则多用其祈愿,故也称孔明灯为“许愿灯”。
  孔明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飞行器发明之一。据《淮南万毕术》记载:“艾火令鸡子飞。”这句话的意思是,将燃烧的艾火放进鸡蛋壳里,艾燃烧产生的热气可以让鸡蛋壳飞起来。
  鸡蛋壳为什么能飞?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热气球”原理。孔明灯的原理也类似。孔明灯被发明以后,最早并非是民用,而是军用。唐宋时,孔明灯已被成功运用到军事领域,一直到晚清,孔明灯都是指挥作战和传递情报的重要工具。据明代军事著作《纪效新书》记载,明将戚继光夜间曾成功使用不同颜色的孔明灯组合来指挥对倭作战。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后来使用蜡纸制作孔明灯,这种纸阻燃、防雨,还聚气。诗人陆游在《灯笼》中称:“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古代孔明灯的制作方法与现代差不多,一般是用竹篾扎成一个球形灯架,上方不留出口,糊上纸勿令漏气。灯下点燃松脂后,灯内即充满热空气,孔明灯便可冉冉升空。
  走马灯与孔明灯一样,都利用了热学原理,相传为五代时期莘七娘所发明。二者不同的是,孔明灯是往上升腾,走马灯是在地上旋转。走马灯利用热对流作用,通过下部热空气上升,带动叶轮旋转,这与现代燃气轮机的原理相似,故而也有人认为,走马灯便是现代喷气式发动机的鼻祖。
  宋朝人非常喜欢走马灯,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中写的“映光鱼隐见,转影骑纵横”即是一种走马灯。与火药一样,走马灯也是在宋朝时传入西亚,随后走向世界的。
  现在,走马灯工艺已完全民间化,普通艺人都会做。逢年过节,一些地方的庙会上经常会挂出若干“走马灯”,供大家赏玩。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正观赏的居然是航空喷气发动机的最初雏形呢!
  [责任编辑]赵菲
其他文献
摘要:沟通是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如何让德育目标贯彻下去,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而顺畅的沟通往往需要与沟通对象有着同理心,即在师生沟通中,应采用共情式的沟通方式。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何为共情式的交流方式、共情式交流的必要性、如何提高共情式交流能力。  关键词:有效沟通;共情式;心理营养  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
①食品的味道与食品材质、保鲜程度、制作方式和调料密切相关。其实,食品的味道也与温度密不可分。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食物的味道更好呢?这要看人们进食的季節和吃什么类型的食物。  ②在寒冬季节,吃饭时烧个火锅,既能驱寒,又会使人胃口大开;而在暑热天气下,几盘冷菜,几杯凉啤酒,则是人们理想的美味佳肴。由此可见,温度和食品味道是有密切关系的。这里说的“味道”包括味觉和嗅觉,这里说的“温度”包括进食时的环境温度
期刊
摘要:构建中职语文高效课堂不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适应了“高效精品课堂”的教学发展趋势,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效率和学生语文学习质量及效率的必经之路。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努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通过主动探究掌握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从而促进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本文就中职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为了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课堂效率,
摘要:从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规律,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对教学方法的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享受。本文就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进行阐述。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初中数学;教学;渗透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与意义  1.初中教学中数与形的结合 数形结合在教学中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强的集成、灵活的
摘要:近年来,有关中学生上网成瘾等新闻媒体报道数量增多。当前,中学生上网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和家长,乃至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中学生由于上网不当所造成的安全问题越发显著。因此,我国必须加强中学生安全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实施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当中,会上网已经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据统计,在上网人群中在,中学生所占
摘要:初中班主任管理会因为每个学生、教师的情况不同而导致多种问题,需要充分做好师生关系协调,运用心理学协调工作开展,充分运用班干部辅助力量,保证班级工作有序推进。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管理问题;改进策略  班主任是班级事务的总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生活情况,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初中班主任需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对应科学管理,有效的
2018年平昌冬奥会马上就要开幕了,它是全世界冰雪运动爱好者期待已久的顶级盛会。历届承办冬奥会的国家都会倾尽全力,力争为世界人民奉献上最精彩的赛事,这就少不了一批批高科技产品的投放应用。当我们细数和冬奥会相关的高科技产品时,还真是有不少惊喜!  气势磅礴的“造雪设备”  奥组委对冬奥会举办地有一个重要的要求——举办地需要有足够的粉状积雪支撑雪上项目的比赛。2014年冬奥会的举办地索契,是俄罗斯国内
期刊
童年时,你可能也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用祖辈的老花镜把太阳光聚焦在一点,然后去点燃干枯的树叶或杂草。其实这个游戏还有各种玩法,比如,民国时《科学画报》上有个“科学把戏”栏目,给出了这种游戏的另一个玩法——如果在放大镜的上方置一块粗眼纱布,那就再也烧不着下方的东西了。这是因为粗眼纱布会分散和减少太阳光,导致树叶或杂草达不到燃点。  这种科学游戏让笔者想起了另外一个场景:在一个雪后初霁、阳光明媚的午后,
期刊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为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为今后高中知识的深入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进而构建高效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相关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实现初中知识高效课堂的构建,学生在高效课堂上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教学,提升自身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