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十年,对于初出茅庐的新教师来说,我已经是个颇有些资历的“老教师”了。可是,关于教师自身成长这个话题,我依然有话要说。
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和绝大多数师范生一样,我满怀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而且因为年轻,因为不知天高地厚,也真的以为自己能够。
现实首先给我的当头一击,是分配的不理想——一路从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走来的我,因为家里无钱无权,最终只能到一所自己原先根本瞧不上眼的末流小学去任教。
在那里,不用努力,就可以出类拔萃一一我的竞争对手,只是一群三四十岁、初中毕业以后顶替父母工作的“非正规军”,虽然他们后来也参加了师范函授,也获得了中师毕业的文凭,但他们的水平,除了能勉强不误人子弟(这一点对有些人来说都不能打包票),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就算是校长、教导主任,听了我的课之后,除了指出“语速太快”的缺点,别的什么有价值的意见都没有,我,还能有什么奢求呢?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分到了另外一所当地条件较好的小学,当我听她给我讲,她们的教导主任听了她一节课,帮她分析了整整两节课时,她无法想象,我有多么多么地羡慕她!
一年之后,由于参加赛课崭露头角,中心校有意调我去,但我们校长不放,因为我是这所小学好几年以来分配来的第一个师范生,于是我留下了,这一留,就是整整八年。
这八年里,我很本分地工作,仅此而已,没有人教我什么,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于是,我只是老老实实地完成自己份内的事、领导布置的事,要我主动去做什么,几乎不可能。
这八年里,我参加了自学考试,最后有了个本科文凭;恋爱,结婚,生孩子,完成人生必经的历程;从一个普通教师,到语文教研组长,到分管语文教学的教导主任,一切看来都委很顺利,似乎也算混得可以。但是不再有“梦想”“理想”之说,只是让日子一天天平淡地过去。在当时的我看来,做教师,就是一份可以糊口的职业。有的时候翻翻那些刚参力。工作时写的豪情万丈的文字,竟然会有遥远和陌生的感觉——那是我吗?我真的有过那样的时光吗?再往身后看看,又会觉得后怕——我的一生,就是这样过去了吗?庸庸碌碌,平淡无奇,一直到老,到退休,这不是我渴望的人生,但是,我又能为了改变它而做些什么呢?
2002年的暑假快结束时,我坐在教导处里准备开学工作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临,我几乎没有做什么考虑,就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这个工作了八年的小学校,到了另一片天地,去过另一种人生——当时我以为,那一定是完全与以往不同的,崭新的人生。
那是一所位处城郊结合部的中心小学,规模大,学生多,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内部问题重重,教师工作相当散漫,教学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在这里工作时间也并不长的校长,出于长远考虑,办了一个分部一一双语寄宿班,我就到那里去负责教育教学工作。
这样的办学机制,在全市小学尚属首例。一是为了征明自己的能力,二是为了校长的信任,我和同事们一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苦干实干,终于将双语班办得有了点起色,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学生家长、甚至是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但是当我发现,我们这样的学校要想生存,惟一的办法似乎只是提高教学质量,而要想在历次统考中考出好成绩,似乎又只能以牺牲学生的快乐童年为代价,我再一次困惑了。
2003年我第一次读到了《教师之友》这份杂志。它与我以往读的《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等教育类杂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它对教师的真诚关怀,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它所介绍的那些行走在教育路上上下求索的优秀教师,包括大气新颖的版面设计,都让我无法抗拒地喜爱上了它。它向我展示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甚至是我以往根本一无所知的世界;它让我诧异和羞愧地发现: 虽然我是个工作了多年 的教师,但对于教育,其实我是那么无知!
在《教师之友》的引领下,我来到了教育在线——这在我,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折和起点。每天晚上,我怀着激动和喜悦,徜徉在教育在线的各个论坛里,阅读别人的文字和思想,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我真真切切地感觉自己在成长,在进步,在提高。极大的狂喜之余,我惟一遗憾的、,只是自己发现它太晚,来到这里太晚,作为一个教师,醒悟得太晚太晚!
教育应该是有梦的,教育应当是诗意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和教师苦不堪言的劳役,而应当是一种让师生都愉快成长的过程——这一切的一切,如果早有人告诉我,我的激情,会在曰复一曰的劳作中消失殆尽吗?我的理想,会沦落到如今提起时就觉得遥远和陌生吗?
每个白天,我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一片几乎是荒芜的土地上耕作,哪怕收获的一天遥遥无期,但心中有梦,就不会忘了自己的努力。
我希望可以有人分享我的喜悦,可以有人与我共同奋斗,为了一样的梦想。但是环顾四周,我又一次困惑了。
和我差不多年纪的教师,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相夫教子(男教师热衷于打牌)。读书学习,早已是远得摸不着边的事,而且她们也满足于这样的生活现状。提到“梦”,她们会笑我的天真和不成熟;刚工作了一两年的小老师呢,听我讲起教育在线,讲起那里的人和事,也会激动一会儿,可只是去转了一圈,晚上泡在网上,还是只喜欢聊天和下棋;我们的各级领导,开会时强调教师要学习,要提高,好像也为了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可每天晚上觥筹交错的酒席,让我怀疑他们还有没有灯下静思的时间。当初和我一样心高气傲的一个同事,当年也是那么优秀的一个学生,毕业也不过几年,如今早巳沉迷于麻将和购衣,她是教小学语文的,我提到“窦桂梅”,她竟不知是何许人也!
作家方方说:“一个人的堕落,是外界的一只手和自己的一只手同时按下去的,是不是只有他们联手才有力量将人践踏得一败涂地?”
一个人的成长, 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制约和个人性格的制约。人的惰性是可怕的,如果再没有一个督促你上进、鞭策你努力的环境,沉沦,麻木,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那是再自然也没有的事。
在一个不利于你成长的环境里,不管你是资质平平,还是素质优秀,如果自己不知进取学习,优秀的,尚可以沦为平庸之辈,寻常的,没有学生在背后尽情鄙薄你的无知无能或是没有家长指着你鼻子骂误人子弟,大概就要念几句“阿弥陀佛”了。
我是一路挣扎走过来的,堕落过,如今正在努力振作;我多希望我、我们能够为更多的新老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不用走这样的弯路!
但愿这不只是一个梦。
江苏 纪诺亚
针对您的思考,我想简要地谈两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成长环境”?谁来给教师这样的成长环境?
您在来信中谈到了三点困惑:在一所“末流小学”一埋头就是八年,既“庸庸碌碌、平淡无奇”而又心有不甘,不愿就此终老一生;将一个全新体制的“双语寄宿班”打造得有声有色而又苦于高于一切的考试成绩要求严重透支了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快乐和健康;发现了奋斗的方向,望见了彼岸的曙光而又似乎惮于前行的孤独与寂寞。从您的这三点困惑中,我推测,也许您所理解的“良好的成长环境”是这样的:学校硬、软条件不错,有名师引领,注重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或者考试评比,制度宽松,有一支热情洋溢、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
诚然,这样的环境确实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教师,其成长速度和成长质量也要快得多、高得多。但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这样的成长环境似乎还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或者说在当前我们的教育现实中还很难找到。即便在某些大城市里有那么几所学校似乎具备这样的条件,但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祈求这样的成长环境就目前来讲还只能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在这里,请您不要误会,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学校的管理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回避与诡辩。作为一所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我非常理解老师们的渴望。我想,这些渴望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但是,学校不同,学校所在地区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成长环境就不可避免地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客观地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政府到学校,都在高度关注教师的成长,至少在形式和舆论上是这样。关于教师成长的举措,诸如新课程理念培训、论文评比、课堂教学比武、鼓励教师多读书多写教育随笔等等各地各校都不少见。遗憾的是,这些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抓住一些教师成长的实质性问题,又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该念的“经”给念歪了,因此,当下教师成长的实际环境还很难令我们满意,有的地方甚至还很成问题。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是不会被埋没的,也是埋没不了的。固然,从世俗的意义上说,短期内,也许我们并不能获得一些所谓的荣誉,但这和一个教师的精神成长和专业发展相比,我以为,还是次要的。
也许,对于当前的客观环境,我们很难苛求,但我想,正是因为环境的不如意,所以才需要通过我们每个人积极的努力去影响并进而改变这个环境。因此,我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其内涵更多地取决于每个教师自己的心态。一个务实、敏锐而积极进取的老师往往会在他现实的生存土壤中找到迅速成长的生长点。
我想起了两个推销员到一座荒岛推销鞋子的故事。一个发现岛上无人穿鞋子,认为没有市场,空手返回;另一个则恰恰认为无人穿鞋子正是最好的商机,于是留下来,最终开创了卓越的业绩。这个故事与教师的成长无关,但是颇能说明教师成长的问题。再比如说,我自己也可以算是这方面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高中毕业后,我在家当了半年农民,随后又在一所乡村中学当了一年半的代课教师,1987年我以超过21=科分数线2分的成绩考入安徽的一所师范学院,毕业后又在一所非常落后的农村中学整整工作了五年。1996年,当地教委把我作为特殊人才调入市重点中学,1999年我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成为安徽的首批教育硕士。2001年3月,在我正式加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6个月后,在全体教师民主投票选举下,正式就任中学副校长,2003年2月,升任中学常务副校长。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第一,我没有任何过硬的社会关系,没有不正当地花过一分钱,始终都是赤手空拳、光明磊落。第二,不管在哪个单位,我都是埋下头来,任劳任怨,迅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我信奉这样两句话:有作为才有地位。只有干出成绩,才能显出自身的重量。一旦自身有了重量,还不被重视,就可以底气十足地说第二句话: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从不在单位抱怨什么,因为我确实没有发牢骚的时间和精力。正是我的这种积极心态,使得我在成长的路上还算比较顺利。其实,教育在线的许多风云人物,也不见得就是得益于“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最核心的工作就是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与孩子们在一起,就是我们最本质的成长环境,而且这个机会对每个一线教师来讲都是平等的,因此,谁的工作更细致更深人更扎实更有新意,谁的成长环境就好,谁的成长速度就快。总之一句话,对教师来讲,良好的成长环境无处不在,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发现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答曰:教师自己。
有句俗话说,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于是,就有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窦桂梅、李镇西是教师成长的优秀代表,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小学语文老师都是窦桂梅,不能要求每个班主任都是李镇西。只要综合素质合乎教师的起码标准,我们就要认可。基点之上的发展和继续教育肯定是必需的,但是发展到何种水平、何种程度,教师自己起着绝对主体的作用。
最后,还想跟您交流一点看法。您的三点困惑其实也就是您的成长历程。我认为您的成长是基于最现实的土壤,一步一个脚印,是教师成长最真实的历程。乡村八年,虽然有一段时间疏于读书和思考,但埋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又积极参与全新的体制改革,将多年的积累和思考渗透到新的实践中去,然后进一步提升,试图冲破应试重于一切的坚冰。应该讲,您的成长之路有着一定的典型性,何来成长的弯路?如果“弯路”以分到“末流小学”为标志,那么“末流小学”的学生又该由谁来引导成长?应试成绩没有错,错只错在教学质量惟应试成绩论。反过来讲,追求应试成绩与素质教育的水乳交融不正是我们可以大显身手的空间吗?身边的人虽然不知道窦桂梅,但也并不意味着她就堕落而不进取呀。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我们可以严以律己,但一定要宽以待人。
我敬佩您不懈的追求精神和强大的反思能力,但是,在“教师成长环境”这个话题上我谈了一些似乎与您的观点不太一样的话,请您批评指正。最后,对与教师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师心态,我想借用一个佛家人物的话来结束全文:松动乎?风动乎?心动也!
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和绝大多数师范生一样,我满怀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可以干出一番事业——而且因为年轻,因为不知天高地厚,也真的以为自己能够。
现实首先给我的当头一击,是分配的不理想——一路从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走来的我,因为家里无钱无权,最终只能到一所自己原先根本瞧不上眼的末流小学去任教。
在那里,不用努力,就可以出类拔萃一一我的竞争对手,只是一群三四十岁、初中毕业以后顶替父母工作的“非正规军”,虽然他们后来也参加了师范函授,也获得了中师毕业的文凭,但他们的水平,除了能勉强不误人子弟(这一点对有些人来说都不能打包票),还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就算是校长、教导主任,听了我的课之后,除了指出“语速太快”的缺点,别的什么有价值的意见都没有,我,还能有什么奢求呢?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分到了另外一所当地条件较好的小学,当我听她给我讲,她们的教导主任听了她一节课,帮她分析了整整两节课时,她无法想象,我有多么多么地羡慕她!
一年之后,由于参加赛课崭露头角,中心校有意调我去,但我们校长不放,因为我是这所小学好几年以来分配来的第一个师范生,于是我留下了,这一留,就是整整八年。
这八年里,我很本分地工作,仅此而已,没有人教我什么,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于是,我只是老老实实地完成自己份内的事、领导布置的事,要我主动去做什么,几乎不可能。
这八年里,我参加了自学考试,最后有了个本科文凭;恋爱,结婚,生孩子,完成人生必经的历程;从一个普通教师,到语文教研组长,到分管语文教学的教导主任,一切看来都委很顺利,似乎也算混得可以。但是不再有“梦想”“理想”之说,只是让日子一天天平淡地过去。在当时的我看来,做教师,就是一份可以糊口的职业。有的时候翻翻那些刚参力。工作时写的豪情万丈的文字,竟然会有遥远和陌生的感觉——那是我吗?我真的有过那样的时光吗?再往身后看看,又会觉得后怕——我的一生,就是这样过去了吗?庸庸碌碌,平淡无奇,一直到老,到退休,这不是我渴望的人生,但是,我又能为了改变它而做些什么呢?
2002年的暑假快结束时,我坐在教导处里准备开学工作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临,我几乎没有做什么考虑,就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这个工作了八年的小学校,到了另一片天地,去过另一种人生——当时我以为,那一定是完全与以往不同的,崭新的人生。
那是一所位处城郊结合部的中心小学,规模大,学生多,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内部问题重重,教师工作相当散漫,教学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在这里工作时间也并不长的校长,出于长远考虑,办了一个分部一一双语寄宿班,我就到那里去负责教育教学工作。
这样的办学机制,在全市小学尚属首例。一是为了征明自己的能力,二是为了校长的信任,我和同事们一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苦干实干,终于将双语班办得有了点起色,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学生家长、甚至是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但是当我发现,我们这样的学校要想生存,惟一的办法似乎只是提高教学质量,而要想在历次统考中考出好成绩,似乎又只能以牺牲学生的快乐童年为代价,我再一次困惑了。
2003年我第一次读到了《教师之友》这份杂志。它与我以往读的《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等教育类杂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它对教师的真诚关怀,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它所介绍的那些行走在教育路上上下求索的优秀教师,包括大气新颖的版面设计,都让我无法抗拒地喜爱上了它。它向我展示了一个无比广阔的、甚至是我以往根本一无所知的世界;它让我诧异和羞愧地发现: 虽然我是个工作了多年 的教师,但对于教育,其实我是那么无知!
在《教师之友》的引领下,我来到了教育在线——这在我,是人生的又一个转折和起点。每天晚上,我怀着激动和喜悦,徜徉在教育在线的各个论坛里,阅读别人的文字和思想,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我真真切切地感觉自己在成长,在进步,在提高。极大的狂喜之余,我惟一遗憾的、,只是自己发现它太晚,来到这里太晚,作为一个教师,醒悟得太晚太晚!
教育应该是有梦的,教育应当是诗意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和教师苦不堪言的劳役,而应当是一种让师生都愉快成长的过程——这一切的一切,如果早有人告诉我,我的激情,会在曰复一曰的劳作中消失殆尽吗?我的理想,会沦落到如今提起时就觉得遥远和陌生吗?
每个白天,我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在一片几乎是荒芜的土地上耕作,哪怕收获的一天遥遥无期,但心中有梦,就不会忘了自己的努力。
我希望可以有人分享我的喜悦,可以有人与我共同奋斗,为了一样的梦想。但是环顾四周,我又一次困惑了。
和我差不多年纪的教师,白天工作,晚上回家相夫教子(男教师热衷于打牌)。读书学习,早已是远得摸不着边的事,而且她们也满足于这样的生活现状。提到“梦”,她们会笑我的天真和不成熟;刚工作了一两年的小老师呢,听我讲起教育在线,讲起那里的人和事,也会激动一会儿,可只是去转了一圈,晚上泡在网上,还是只喜欢聊天和下棋;我们的各级领导,开会时强调教师要学习,要提高,好像也为了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奋斗着,可每天晚上觥筹交错的酒席,让我怀疑他们还有没有灯下静思的时间。当初和我一样心高气傲的一个同事,当年也是那么优秀的一个学生,毕业也不过几年,如今早巳沉迷于麻将和购衣,她是教小学语文的,我提到“窦桂梅”,她竟不知是何许人也!
作家方方说:“一个人的堕落,是外界的一只手和自己的一只手同时按下去的,是不是只有他们联手才有力量将人践踏得一败涂地?”
一个人的成长, 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制约和个人性格的制约。人的惰性是可怕的,如果再没有一个督促你上进、鞭策你努力的环境,沉沦,麻木,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那是再自然也没有的事。
在一个不利于你成长的环境里,不管你是资质平平,还是素质优秀,如果自己不知进取学习,优秀的,尚可以沦为平庸之辈,寻常的,没有学生在背后尽情鄙薄你的无知无能或是没有家长指着你鼻子骂误人子弟,大概就要念几句“阿弥陀佛”了。
我是一路挣扎走过来的,堕落过,如今正在努力振作;我多希望我、我们能够为更多的新老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不用走这样的弯路!
但愿这不只是一个梦。
江苏 纪诺亚
针对您的思考,我想简要地谈两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成长环境”?谁来给教师这样的成长环境?
您在来信中谈到了三点困惑:在一所“末流小学”一埋头就是八年,既“庸庸碌碌、平淡无奇”而又心有不甘,不愿就此终老一生;将一个全新体制的“双语寄宿班”打造得有声有色而又苦于高于一切的考试成绩要求严重透支了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快乐和健康;发现了奋斗的方向,望见了彼岸的曙光而又似乎惮于前行的孤独与寂寞。从您的这三点困惑中,我推测,也许您所理解的“良好的成长环境”是这样的:学校硬、软条件不错,有名师引领,注重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或者考试评比,制度宽松,有一支热情洋溢、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教师队伍……
诚然,这样的环境确实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教师,其成长速度和成长质量也要快得多、高得多。但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这样的成长环境似乎还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或者说在当前我们的教育现实中还很难找到。即便在某些大城市里有那么几所学校似乎具备这样的条件,但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祈求这样的成长环境就目前来讲还只能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在这里,请您不要误会,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学校的管理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回避与诡辩。作为一所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我非常理解老师们的渴望。我想,这些渴望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但是,学校不同,学校所在地区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成长环境就不可避免地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客观地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从政府到学校,都在高度关注教师的成长,至少在形式和舆论上是这样。关于教师成长的举措,诸如新课程理念培训、论文评比、课堂教学比武、鼓励教师多读书多写教育随笔等等各地各校都不少见。遗憾的是,这些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抓住一些教师成长的实质性问题,又有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该念的“经”给念歪了,因此,当下教师成长的实际环境还很难令我们满意,有的地方甚至还很成问题。但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是不会被埋没的,也是埋没不了的。固然,从世俗的意义上说,短期内,也许我们并不能获得一些所谓的荣誉,但这和一个教师的精神成长和专业发展相比,我以为,还是次要的。
也许,对于当前的客观环境,我们很难苛求,但我想,正是因为环境的不如意,所以才需要通过我们每个人积极的努力去影响并进而改变这个环境。因此,我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其内涵更多地取决于每个教师自己的心态。一个务实、敏锐而积极进取的老师往往会在他现实的生存土壤中找到迅速成长的生长点。
我想起了两个推销员到一座荒岛推销鞋子的故事。一个发现岛上无人穿鞋子,认为没有市场,空手返回;另一个则恰恰认为无人穿鞋子正是最好的商机,于是留下来,最终开创了卓越的业绩。这个故事与教师的成长无关,但是颇能说明教师成长的问题。再比如说,我自己也可以算是这方面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高中毕业后,我在家当了半年农民,随后又在一所乡村中学当了一年半的代课教师,1987年我以超过21=科分数线2分的成绩考入安徽的一所师范学院,毕业后又在一所非常落后的农村中学整整工作了五年。1996年,当地教委把我作为特殊人才调入市重点中学,1999年我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成为安徽的首批教育硕士。2001年3月,在我正式加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6个月后,在全体教师民主投票选举下,正式就任中学副校长,2003年2月,升任中学常务副校长。在整个成长过程中,第一,我没有任何过硬的社会关系,没有不正当地花过一分钱,始终都是赤手空拳、光明磊落。第二,不管在哪个单位,我都是埋下头来,任劳任怨,迅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我信奉这样两句话:有作为才有地位。只有干出成绩,才能显出自身的重量。一旦自身有了重量,还不被重视,就可以底气十足地说第二句话: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从不在单位抱怨什么,因为我确实没有发牢骚的时间和精力。正是我的这种积极心态,使得我在成长的路上还算比较顺利。其实,教育在线的许多风云人物,也不见得就是得益于“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最核心的工作就是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与孩子们在一起,就是我们最本质的成长环境,而且这个机会对每个一线教师来讲都是平等的,因此,谁的工作更细致更深人更扎实更有新意,谁的成长环境就好,谁的成长速度就快。总之一句话,对教师来讲,良好的成长环境无处不在,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发现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答曰:教师自己。
有句俗话说,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于是,就有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窦桂梅、李镇西是教师成长的优秀代表,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小学语文老师都是窦桂梅,不能要求每个班主任都是李镇西。只要综合素质合乎教师的起码标准,我们就要认可。基点之上的发展和继续教育肯定是必需的,但是发展到何种水平、何种程度,教师自己起着绝对主体的作用。
最后,还想跟您交流一点看法。您的三点困惑其实也就是您的成长历程。我认为您的成长是基于最现实的土壤,一步一个脚印,是教师成长最真实的历程。乡村八年,虽然有一段时间疏于读书和思考,但埋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又积极参与全新的体制改革,将多年的积累和思考渗透到新的实践中去,然后进一步提升,试图冲破应试重于一切的坚冰。应该讲,您的成长之路有着一定的典型性,何来成长的弯路?如果“弯路”以分到“末流小学”为标志,那么“末流小学”的学生又该由谁来引导成长?应试成绩没有错,错只错在教学质量惟应试成绩论。反过来讲,追求应试成绩与素质教育的水乳交融不正是我们可以大显身手的空间吗?身边的人虽然不知道窦桂梅,但也并不意味着她就堕落而不进取呀。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我们可以严以律己,但一定要宽以待人。
我敬佩您不懈的追求精神和强大的反思能力,但是,在“教师成长环境”这个话题上我谈了一些似乎与您的观点不太一样的话,请您批评指正。最后,对与教师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师心态,我想借用一个佛家人物的话来结束全文:松动乎?风动乎?心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