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y85633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定向领航。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回望近代中国,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蠻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从此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局,各种主义和主张一一出场,又一一破灭;各种道路和方案都尝试了,又都碰壁了。历经种种磨难和上下求索,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给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带来独立振兴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坚定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根深叶茂,从而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在又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我们党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正确方向,使全党全国人民有了“共同语言”,画出了最大“思想同心圆”,从而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一直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中国共产党的97年,是广大共产党人在风云激荡中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披荆斩棘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探索开拓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97年。我们要从马克思的生平与事业中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我们要把它作为“看家本领”来学习和研究。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从中获得理论力量、方法智慧,进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更有自信、更有定力、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5月14日)
其他文献
一日,我在家里翻找东西,无意中看到了当年参加高考的四张准考证,勾起了我许多回忆。  我曾经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代恰恰遇上了动荡不安的“文革”时期。当时上工农兵大学靠推荐。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普通百姓,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指标不可能轮到我。那时,当兵是青年最崇高的梦想,而我却不敢报名应征,因母亲是地主子女成分,政审必定过不了关,我与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样,有过迷茫的苦恼,有过生不逢时的
期刊
近日,诗社召开诗友会,推出一个学诗品诗的新举措:人荐一好诗,好诗共赏析。我该推荐哪首诗呢?我记起读过的一首短诗,但只记得其中一佳句“弓腰未必矮三分”。至于其余三句,以及见于何时何报刊,我一时真记不起来了。  我翻箱倒柜,一本一本杂志找,一页一页翻着看;在百度上查,在《读诗札记》中寻。没想到歪打正着,我意外地浏览了大量同题诗词,其中有的刊于国家级诗词杂志,有的发在诗词网。恕我直言,浏览之后我都不甚满
期刊
江西行政学院(1958年并入江西大学)的前身是江西八一革命大学,1954年秋被改为江西行政学院,我是第一期学员,当年学校勤俭办学的艰苦历程我至今记忆犹新。  1954年国庆节,19岁的我正在县公安局值班室值班,局长亲自来通知我5号去省行政学院报到学习,为期6个月。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一个放牛娃,连小学门都没有进过,如今要去上大学了,怎不欣喜若狂?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坐车赶往省城。到南
期刊
刚刚入夏,我就品尝到了清香甜糯的粽子。  初夏,家乡的湖沟港汊中,芦苇正疯了般地长着。苇茎突突地上窜,包裹在苇茎上的淡绿色苇叶被喷薄的阳光利索地一层层剥开,一片片青绿而修长的苇叶便婆娑在夏日的风中。这时,家乡的人们便三三两两提了竹篮去采收新鲜的苇叶,回家包粽子。  儿时的我,常和同村的小伙伴去采新鲜的苇叶,嘻嘻哈哈中我便采得一大篮苇叶。刚采回来的苇叶较脆,不能直接用来包粽子,需用开水焯一下,焯过水
期刊
延安,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被世人称为圣地。  走进延安,名字带“圣”字的学校、公司、宾馆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圣”字牌的小米、大枣、小吃和矿泉水,一种崇高而又伟大的情愫在灵魂的深处油然而生。听课、参观、逛街,在延安好几天了,我仿佛一直是驾着红色的彩云在飞翔,热烈之余却对那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对那八百里秦川的窑洞有了一种焦渴的向往。  傍晚,老胡、小何几个学员在我的怂恿下出了校门。穿过光洁的水泥
期刊
灾难的记忆里,有刻骨铭心的悲恸和感动,也有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十年弹指一挥间。当被大地震摧毁的汶川以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目睹废墟上崛起的重建奇迹,我们愈发坚定了从灾难走向辉煌的必胜信念。  走进今日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经遭受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强烈地震。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近10万同胞罹难或
期刊
田鸡(我们老家叫“石卵”)长在深山溪涧的清泉里,个头大,外形浑圆,像蛤蟆,大的有三五两重,其肉质鲜嫩,可与家鸡媲美,故称田鸡。  200世纪800年代初,物资比较匮乏,市场上少有肉食和鱼类出售,我当时在永丰龙岗乡下一所学校教书,吃住都在学校。学校老师生活十分贫苦,伙食极差。于是老师们便萌发了去深山野涧里捕捉田鸡改善生活的念头。  六月里晴朗的夜晚,特别是遇上下雨前的闷热天气,田鸡出没频繁,喜欢出来
期刊
母亲节前夕,网络上一条微博火爆刷屏,一名北漂女孩刚将妈妈接到北京一起生活,本打算母亲节带妈妈出去玩,无奈要加班,担心妈妈在家无聊,于是突发奇想手绘了一份详细的出门攻略,帮助“路痴”妈妈更快地融入大北京。  这份暖心的手绘地图被其闺蜜发到了网上,很快就成了热门话题,不仅网友们纷纷为这个贴心的女儿点赞,还掀起了一场关于“老漂族”的热烈讨论:追随儿女来到大城市的1800万老人们应该如何融入新环境?  “
期刊
昨日清晨,我漫步在赣江茶市场的人群中,突然发现,一个村姑身旁摆着一篮子新鲜的红杨梅。好久没吃杨梅了,我便买了一些带回家与老伴尝鲜。酸酸甜甜的杨梅一到嘴里,我便想起儿时在家乡上山摘杨梅的情景。  我的老家在赣中山区,每当杨梅红了的季节,我便会与村里的一个小伙伴相约上山摘杨梅。摘了之后,几毛钱一斤卖给杨梅贩子,换来铅笔、橡皮、作业本,如果某一次摘得多,还能换来一支钢笔呢。  在那艰苦岁月里,小学生能有
期刊
南昌因水而发,缘水而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三湖九津通赣鄱”就是对南昌水资源的描述。同时,这句谚语也大致描述了古时南昌城的范围。那么,“三湖九津”指的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前身在唐  自古以来,南昌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灌婴濒江筑城,使得古南昌城水害严重。面对日益严重的水患,唐代江南西路观察使韦丹曾组织民力治湖。除此之外,他还在水关桥置内、外闸,汛期闭外闸开内闸,使水绕壕沟从城东北面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