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想象,构建起了语文“本真课堂”,点燃了孩子们心灵的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本真课堂;习惯与兴趣;质疑想象;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走进“动态式”的本真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乐学,真知”,为本真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如何构建“动态式”的本真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呢?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督促、指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對学生来说,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常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上课,及时检查预习作业,使用预习的材料。课后,及时处理相关的作业。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落实好这三个紧密相关的环节,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高。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经常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交流和总结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效果最佳,效率最高。同时,教师应大力倡导,努力寻求老师间、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探究,比如教《陶罐和铁罐》一文,老师指导几位同学合作排练陶罐和铁罐争辩的情景。这样,师生在交流合作中达成共识,在思索探求中增长智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秋天的雨》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秋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美好的秋天气息中。学习《香港,璀璨的明珠》可让学生听优美深情的歌曲《七子之歌》,播放香港回归的画面,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 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又如教学《惊弓之鸟》中更赢说的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因为这段话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听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讨论、练说、理解,再进行前后对比阅读。学生读懂了课文,也同时认识了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特点。
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乡下人家》,在学习描写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时启发学生立足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绚丽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又如教学《穷人》一文,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引导学生: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变好,因为有爱就能战胜一切,因为好人应该有好报。”有的同学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更悲惨,因为多了两张口要吃饭,渔夫有可能捞不到鱼,也有可能葬身海底,孩子也有可能生病……”学生想象被激活,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新知不断形成,思维异常活跃。
【关键词】本真课堂;习惯与兴趣;质疑想象;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走进“动态式”的本真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乐学,真知”,为本真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如何构建“动态式”的本真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呢?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督促、指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對学生来说,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常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上课,及时检查预习作业,使用预习的材料。课后,及时处理相关的作业。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落实好这三个紧密相关的环节,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高。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经常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交流和总结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效果最佳,效率最高。同时,教师应大力倡导,努力寻求老师间、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探究,比如教《陶罐和铁罐》一文,老师指导几位同学合作排练陶罐和铁罐争辩的情景。这样,师生在交流合作中达成共识,在思索探求中增长智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秋天的雨》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秋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美好的秋天气息中。学习《香港,璀璨的明珠》可让学生听优美深情的歌曲《七子之歌》,播放香港回归的画面,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 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又如教学《惊弓之鸟》中更赢说的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因为这段话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听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讨论、练说、理解,再进行前后对比阅读。学生读懂了课文,也同时认识了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特点。
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乡下人家》,在学习描写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时启发学生立足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绚丽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又如教学《穷人》一文,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引导学生: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会怎样?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变好,因为有爱就能战胜一切,因为好人应该有好报。”有的同学说:“桑娜一家的生活会更悲惨,因为多了两张口要吃饭,渔夫有可能捞不到鱼,也有可能葬身海底,孩子也有可能生病……”学生想象被激活,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新知不断形成,思维异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