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提出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堂应具备怎样的特征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用艺术性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活动,改变一元论评价方式,从而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文学素养
自2001年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语文课堂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这就为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具备怎样的特征才能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方面发挥作用,引起了语文教学理论界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
一、培养中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在课堂中让学生体味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底蕴,在文学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基于这样的要求,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加突出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问卷调查显示目前的语文教学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上仍然欠缺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五所中学的一项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中学各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中,有70%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抱有浓厚兴趣,有43.75%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仅有33.33%的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學习语文。而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以听讲为主的学生比例占到了49.75%,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仅占到了19%。有51.04%的学生认为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却无法感觉到这样的相关性。55.0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法灵活多样,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此外,在“语文课堂学习与文学素养的相关程度”调查中,绝大多数的中学生都认为语文课堂学习与文学素养涵盖下的诗歌鉴赏能力、文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调查问卷却显示,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文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不容乐观。
通过对以上的数据和结论分析,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希望在课堂中得到的与文学素养相关的诗歌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的提高却无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体现。
(三)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对学生的成长和语文学习都构成了潜在的阻碍
中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如果感受不到经典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就难以建构起健全的人格。同时语言和文字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基础形式。文学素养的缺失会使中学生在理解问题时产生偏差、与人交流沟通时表现出情感的生疏与冷漠,在语文学习中更是显得僵硬而吃力。
所以,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结合语文课堂现状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在加强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方面仍需要提高。具体而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价值,促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升华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原有教学模式对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缺失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开始走向自觉化与科学化,一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文学素养及鲜明个性的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来,语文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较为著名的有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但通过分析其模式的实质,可以发现“在杜郎口课堂里,学生的表现欲即展示欲是强烈的,展示活动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相比之下,围绕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与把握课文的美显得明显不足。”“很明显在杜郎口‘三三六’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只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对学生求知欲的满足、知识点的落实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显得不足。”
魏书生的 “课堂教学六步法”,突出自学,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魏书生论述了“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并举的思想,但在实际具体教学中非常讲究效率感,重视和强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在教学情境中,魏老师还会随着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的连贯性、整体性不够,教学弹性很大。因此有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观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看到的是过多的语文理论知识的强调与集中学习,“语文知识树”就是其中的突显。因此他在挖掘学生审美因素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也未能向学生施以审美影响,开启他们的内在情智。
三、有利于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的特征
基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充实语文课堂,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文学素养培养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单纯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的彼岸。具体说来就是鼓励学生从发现中学习,让学生善于迅速的阅读和处理复杂的资料,善于从身边的各种资源如工具书、图书馆、网络中选取所需要的信息。让学生自觉地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去感悟文章的美,体会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价值,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主动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艺术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既肯定了以前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观点,又吸纳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新观点,把二者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发展上首次提出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使用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具体来说即课堂教学中感情饱满,使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如在文章学习中教师可以示范性朗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表达、气势、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情感的波澜。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更进一步的主动寻求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
第三,丰富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活动,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教学活动,让语文课堂展现出文学的色彩。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展诗词文章朗诵比赛、课前主题限时演讲、辩论赛、课文改编话剧活动、读书小组活动等等,通过对文章深入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诵读、改编和展示,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诗词、文章的情感和思想把握的能力,從而提高文本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观察力、理解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改变以往的非对即错的一元论评价方式,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中着重考察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的综合能力,以达到间接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评价的出发点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语文不再是对“词语解释”“文学常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于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等。通过多元的、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及鼓励学生个性张扬的积极评价,从正面对学生加以引导,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得到肯定。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出路就是不断创新和改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来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基点,适时的改变教学方法,最终在语文学习的氛围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千世界,丰富精彩的人生我们无法一一感知,但是将生活的真谛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在语文课堂上自由的飞翔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窦阳丽.杜郎口给了我们什么——对学校课堂改革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1(34).
[3]许敏.语文新课程理念与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4]钟志宏.典型语文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启[J].文科教学探索,2006(10).
[5]王云峰.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J].语文建设,2005(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文学素养
自2001年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语文课堂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新课程语文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这就为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应具备怎样的特征才能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方面发挥作用,引起了语文教学理论界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
一、培养中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一)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在课堂中让学生体味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底蕴,在文学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基于这样的要求,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加突出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问卷调查显示目前的语文教学在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上仍然欠缺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五所中学的一项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中学各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中,有70%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抱有浓厚兴趣,有43.75%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仅有33.33%的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學习语文。而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以听讲为主的学生比例占到了49.75%,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仅占到了19%。有51.04%的学生认为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他们在课堂上却无法感觉到这样的相关性。55.0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法灵活多样,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此外,在“语文课堂学习与文学素养的相关程度”调查中,绝大多数的中学生都认为语文课堂学习与文学素养涵盖下的诗歌鉴赏能力、文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调查问卷却显示,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文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却是不容乐观。
通过对以上的数据和结论分析,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希望在课堂中得到的与文学素养相关的诗歌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的提高却无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体现。
(三)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对学生的成长和语文学习都构成了潜在的阻碍
中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如果感受不到经典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就难以建构起健全的人格。同时语言和文字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基础形式。文学素养的缺失会使中学生在理解问题时产生偏差、与人交流沟通时表现出情感的生疏与冷漠,在语文学习中更是显得僵硬而吃力。
所以,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结合语文课堂现状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在加强对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方面仍需要提高。具体而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价值,促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升华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原有教学模式对中学生文学素养培养的缺失
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开始走向自觉化与科学化,一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文学素养及鲜明个性的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来,语文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较为著名的有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但通过分析其模式的实质,可以发现“在杜郎口课堂里,学生的表现欲即展示欲是强烈的,展示活动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相比之下,围绕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学生整体感知与把握课文的美显得明显不足。”“很明显在杜郎口‘三三六’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只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对学生求知欲的满足、知识点的落实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显得不足。”
魏书生的 “课堂教学六步法”,突出自学,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魏书生论述了“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并举的思想,但在实际具体教学中非常讲究效率感,重视和强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在教学情境中,魏老师还会随着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的连贯性、整体性不够,教学弹性很大。因此有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观魏老师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看到的是过多的语文理论知识的强调与集中学习,“语文知识树”就是其中的突显。因此他在挖掘学生审美因素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也未能向学生施以审美影响,开启他们的内在情智。
三、有利于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的特征
基于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充实语文课堂,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文学素养培养的主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单纯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的彼岸。具体说来就是鼓励学生从发现中学习,让学生善于迅速的阅读和处理复杂的资料,善于从身边的各种资源如工具书、图书馆、网络中选取所需要的信息。让学生自觉地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去感悟文章的美,体会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价值,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主动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艺术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既肯定了以前语文学科工具性的观点,又吸纳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新观点,把二者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发展上首次提出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使用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具体来说即课堂教学中感情饱满,使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如在文章学习中教师可以示范性朗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表达、气势、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情感的波澜。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更进一步的主动寻求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
第三,丰富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活动,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教学活动,让语文课堂展现出文学的色彩。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开展诗词文章朗诵比赛、课前主题限时演讲、辩论赛、课文改编话剧活动、读书小组活动等等,通过对文章深入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诵读、改编和展示,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诗词、文章的情感和思想把握的能力,從而提高文本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观察力、理解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改变以往的非对即错的一元论评价方式,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中着重考察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的综合能力,以达到间接提高中学生文学素养。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评价的出发点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语文不再是对“词语解释”“文学常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于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等。通过多元的、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及鼓励学生个性张扬的积极评价,从正面对学生加以引导,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得到肯定。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出路就是不断创新和改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来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基点,适时的改变教学方法,最终在语文学习的氛围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大千世界,丰富精彩的人生我们无法一一感知,但是将生活的真谛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在语文课堂上自由的飞翔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窦阳丽.杜郎口给了我们什么——对学校课堂改革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1(34).
[3]许敏.语文新课程理念与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4]钟志宏.典型语文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启[J].文科教学探索,2006(10).
[5]王云峰.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J].语文建设,2005(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