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视角下的原始族群与宗教信仰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永远是我们关于在自然中,在地球上,在我们的社会中,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的普遍定位的象征符号:即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符号。结果是,在原始社会中,每日的仪式被包括进了日常的活动中,如吃饭、洗涤、生火等等,以及纯粹的仪式中,因为他们经常体会到需要重新确定部落的道德规范和认识它的宇宙观。”读到这段文字,笔者想到的是自身所处的史前遗址博物馆。笔者在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4年多了,每天为这座6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而工作,日子久了,就有了别样的感触。
  首先,让笔者对西安半坡遗址进行概括性描述。这是一座坐落在浐河边的原始部落遗址,用碳14测年法断定距今6000多年。在这座原始村落遗址里的发现,让现代人很惊讶:大量的房屋遗迹、储藏地窖、一条环绕村落的庞大防御工事(大壕沟)、50多万件陶片、大量的石器等等,这些都是围绕生存需要而存在的。死亡之后的归属地在村落外面的的公共墓地。笔者描述的依然是外在的、物质的存在。那么这座原始村落的精神领地在何处?他们的祭祀圣坛是2002年发现的,比半坡遗址的发现晚了半个世纪。在祭祀遗迹中,可以看到一根高约1米的石柱,在四周发现祭祀用的小陶罐群数堆以及篝火遗迹数处。本想附上图片,又担心成为一篇考古发掘报告,所以这里只做定性说明。
  从考古遗址中,不同学术背景的人,看到是不同的史前人类生活片段。比如对于墓葬区出土的遗骸,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者关注遗骸的骨骼结构、牙齿状况等,希望了解先民的体质状况。而人文专业的学者,关注的是随葬品的多少以及种类,分析其中的财富状况、社会生产。
  这里,笔者抛开这些关注角度,只从民族宗教学角度,来探讨原始族群和他们创造的宗教信仰。“宗教观念的发展,由于本身环绕着相当多的困难,以致这个问题可能永远得不到充分圆满的说明。宗教涉及想象和感情方面的东西太多,因此也就涉及相当多的不可确知的事物,使得一切原始宗教显得很怪诞,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不可理解的问题。”这段文字是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所描述的。笔者与他有同感。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器内侧,有一种至今无法解释的图案,我们给它命名为人面鱼纹。(右图所示)在这里笔者试图从原始族群与宗教信仰角度进行解读。
  一处位于原始村落中央的祭祀遗迹,一副出现在精良陶器上的神秘图案,笔者至今无法完整为它们建立充分的联系,但隐约能感受到远古大地、族群部落许多心灵的颤动。摩尔根说宗教涉及想象和感情方面的东西太多,当我们仔细观察人面鱼纹图案,其中的人面酷似熟睡中的孩童。这里笔者需要说明的是,载有人面鱼纹图案的陶盆是用来盛放夭折孩童的遗骨,并埋葬在房屋的旁边。这是考古发掘的真实记录。这里需要我们用想象来诠释宗教的感情色彩。笔者有小孩,因此能体会到这份爱子之情。6000多年前的半坡氏族先民也是一样的,他们的骨肉亲情和我们是同样的浓烈。当幼小的孩童不幸夭折,他们内心的哀痛在行动上表现得凄美与寸断肝肠。最精美的陶器,绘上最能表达他们内心情感寄托的人面鱼纹,并伴随着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围绕着氏族心中的石柱,在其周围点燃浓烈的火焰,摆上精美小巧的小陶罐群,其中盛满从心中的流出的热泪,用难以表达的情愫来安葬逝去的幼子。笔者仿佛想象着身临其境,体味着他们的精神聚变。
  祭祀遗迹的存在,是原始族群精神聚变的物化存在。在这里完成的每一个仪式,都成为族群凝聚人心、汇通心中神灵的步骤。而其中最渴望的情景在人面鱼纹上表现得最为彻底。鱼的存在,是远古族群对自我认知的朴素表达。大自然让万物运动、传递,或许他们自认为是鱼的后代,从鱼演变成了自身。所以他们希望逝去的孩童变成他们希望的鱼,再次进入自然的轮回中去,进入到能量的传递中去,进入到另一个没有病痛、饥饿的自然世界。鱼的存在,让族群有了希望,有了生命继续存在的希望,他们的孩童可能还会回来,他们可以用盛大的祭祀仪式来召唤回逝去的呼吸。鱼是吉祥的,在他们的心中代表着生命,多子多产,代表生命的繁荣与生生不息。
  笔者对人面鱼纹进行了符合摩尔根要求的宗教性解读。这是长期观察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以及对半坡遗址多年踏访的感悟。如果把原始宗教与族群部落兴亡联系起来,祭祀遗迹中的石柱就需特别关注。族群中的成年人的死亡,对原始族群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公共墓地,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壮年成员的遗骸。他们或者她们,成为关系氏族生死存亡的关键。祭祀区所进行的仪式,很大程度要为整个族群的生存祈祷。希望逝者灵魂安息,希望他们死后依然护佑族人,希望来年粟米丰收,希望上天赐福……一切美好的愿望,他们都希望用祭祀仪式来表达。矗立在中央的祭祀石柱,成为这一切期望的结晶,精神寄托的物化存在。祭祀石柱承载了原始族群的精神支柱,在众人的瞩目中,它被神化了。这可能是早期的巨石崇拜。此刻,原始族群完成了他们创造宗教信仰的使命,在对生死的想象中,完成了对人性的情感表达。进而将这种情感凝聚成了一种神秘的力量,成为意识形态的最初表现形式。原始宗教充当了史前氏族社会意识形态的原型,为族群社会人心的凝聚提供了社会性的精神工具。
  用一处史前遗址来阐述原始族群与宗教信仰的物质与意识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成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真实写照。对宗教信仰的科学解读,是要借助马哲的理论来完成。宗教信仰是人类原始族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符合自身认知水平的、能够适应原始生存环境的精神意识存在。原始宗教信仰,出色地完成了在蒙昧时代,人类所需要的精神向导的任务。不管原始族群创造出来多么荒诞的神灵,但是它却在实实在在地帮助人类走出了混沌的思想世界。朝着一个精神指引的方向,比起愚昧的原地转圈要高明得多。当用人类学视角看待远去的时代,笔者不禁感受到,人类在精神世界其实依然在自我塑造。现代宗教与原始宗教信仰,在本质上不能说完全一样,但也是有相通之处的。人类不断为自己创造精神信仰,就如同宇宙不断在膨胀与变幻。精神世界的宗教,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某些存在。当物质世界不断被我们认识,精神世界又会重新进行宗教信仰的构建,直到那个未知的将来。
其他文献
摘 要:早在唐代中国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文人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为了佛门的清规。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
期刊
摘 要:“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为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所首创。前代不乏影响力深远,见解独到的论诗著作。诸如钟嵘《诗品》分上、中、下三品对五言诗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而一代诗圣杜甫的论诗著作除了对齐梁文学有中肯评价,坚持正确原则之外,其以七言绝句论诗的形式美也让人耳目一新。而后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更是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其后不乏明清时期的王士祯、赵翼等文学家
期刊
一、马克思的环境伦理理念  (一)善待自然  自然界有着本身的不依赖人的价值,自然生命有着各自的生存和延续的权利,“没有一种动物……是带着镣铐出世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抹灭自然生命存在物的永续存在和自在发展的权利,相反,我们要领悟到自然作为“地球母亲”对人类的孕育和养育之情,自觉地焕发出对大自然的感恩、赞美、热爱和敬畏之情,养成关爱万物、善待自然、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道德情操,,恢复
期刊
摘 要:艺术,是画家自身的一种感觉和体验,由于蒙克的一生充满了痛苦的经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多是通过强烈的表现手法宣泄自己对于经历过的痛苦的感觉和情绪,虽然蒙克在对待事物表现上十分简化,但是他对于情感的表现也是十分的夸张的。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在焦虑、恐惧和强烈的爱欲状态下,把创作的题材和自己的经历密切的结合起来,由此而开辟了以精神性为主要创作风格的之路。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论述
期刊
摘 要:古筝因表演风格和音律变化讲究意境和气韵而著名。本文重点从古筝演奏技法、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讨论了古筝表演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古筝;演奏;意境  “意境”是我国传统艺术和审美特点而衍生的概念,“意”指的是视觉上的美感冲击,“境”指的是给鉴赏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我国古筝流派众多,历史渊源颇深,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在古代就被视为是文人雅士高品位的艺术享受,那么对于表演者来说,如何能够达到
期刊
摘 要:诗歌的欣赏是一门艺术,笔者主张欣赏诗歌时要由整体到字、词、联的欣赏。欣赏诗歌,感悟诗歌的美,或者是一种妙处,或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我们结合诗歌的方方面面,在自身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联想、感受、领悟,挖掘其意旨之妙,品味其意境之美,从而使诗人表达的情感与自身情感形成心灵上的共鸣。笔者认为,欣赏诗歌还与阅读者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阅读范围、文化修养、文字功底及感悟能力都有密切的
期刊
摘 要:在清代,死刑分为立决和监候两种。被立决处死的犯人决不待时,不受“秋冬行刑”制度的影响。监候即将人犯收监,候至立秋后行刑。监候人犯一般由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典”秋审和朝审决定其命运。  关键词:法律教育;行刑方式;法律改革  州县官在接到刑部钉封公文后,为防止消息泄露,发生人犯被劫、自尽等意外,导致人犯“幸逃显戮”,应该马上确定行刑日期,预先移请本地绿营城守营守备等武官于行刑日会斩,命令刑房书
期刊
摘 要: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创新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对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创新展开了研究,介绍了读者知识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影响读者服务创新的主要因素,并对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服务;影响因素;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服务范围、服务模式、服务手段及读者信息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期刊
湘西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开设,就是从知识层面上让学生了解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特征,具备从理论上剖析湘西民族民间舞蹈的能力;从能力培养途径上让学生深入到少数民族歌舞的民间地区,因此在民族民间舞学习上需要建立具体的教学实践考评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文化的传承。  一、建立教学实践考评机制,完善考评体系  在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可以由老师自己设定一些锻炼学生能力素质的项目让
期刊
农村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特征。它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笔者在乡镇文化站工作30多年,为了开展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对所属的丽水市松阳县望松街道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展了一次细致的调研,结合松阳县实际,初步形成以下调查报告与建议,仅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望松街道境内有始建于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