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踏 雪
参与者:金砚(北京家长,儿子14岁,读初三)
谢 军(北京家长,女儿9岁,读小学四年级)
嘉 宾(张雅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很多家长心疼孩子学习太苦、太累了;孩子自己也抱怨没有自由。家长说是社会造成的,但在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家长真的只能任由社会牵着前进吗?请看本期话题:
家长的尴尬
踏雪:赞成给孩子自由吗?
金砚:赞成,但不是完全撒手。
踏雪: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自由了吗?
金砚:家长都愿意给孩子自由,但是想的跟做的有很大区别。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家长包办代替的太多了。由于对孩子不放心或者认为孩子做不好,家长不自觉地就包办代替,这种情况很普遍。
踏雪:不放心的原因是什么?
金砚:现在基本都是一个孩子,这就没有时间让你去不断实践摸索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以前孩子多,一个孩子不成,我们可以吸取教育老大的教训,好好教育第二个孩子,但现在没有实验期,家长只有按照自己理解的去教育孩子,那就是,做我们所有能为他做的,给他所有我们能给的,所以这对独生子女也挺残酷的。
踏雪:你看到的有自由空间的孩子。
金砚:两类人的孩子比较自由发展:一类是家长非常懂家庭教育,知识层次也比较高,真正能从科学角度对孩子实施系统教育,他们能把握孩子自由的度,这种孩子的未来也比较成功,但这种家长少;还有一类就是粗放型的,家长知识非常少,根本不管,孩子自由成长,这种孩子倒也自由,也能得到锻炼,穷人孩子早当家,但这种孩子就不能说百分百成功,有些失去家庭教育,也许就走向歧途了。
嘉宾点评:
对于儿童来说,自由首先是一种基本权利,是不受任何干涉和强制的自由状态,是给儿童提供一个基本的、能够自由伸展和成长的空间。家长应当尊重儿童个人自由的权利。儿童的自由应当既是家庭进行教育的条件,也是家庭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给孩子自由,并不是孩子喜欢怎样就怎样。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对孩子进行正当的教育引导。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层级比较高还是知识层次比较低的,采用粗放型教育的父母,还是其他教育者,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要选择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教育的道德性和价值性的一面,而与家长自身的意识形态、物质利益等外在目的无关。同时应当尊重孩子自身的个性,考虑孩子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水平,而不是将父母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儿童。
学习压倒一切
踏雪:会放手给孩子些自由吗?
金砚:要看不同的事情,比如我对孩子上网有限制,他要上网的话,学习,看文章,搜索跟学习有关的,你都可以看,但玩游戏就要限制时间了。
踏雪:在学习上呢?报了很多学习班吧?
金砚:没停止过,其实并不愿意报。考重点中学时,考题都是那些班里才教的,只看课本,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家长自己也不能辅导,所以只能报班。
谢军:我的心态跟她一样,别的家长都报,我也随着大溜,给孩子先报上,起码她先有个敲门砖,不然,上中学的时候,她没接受这个教育,连考的机会都没有。
踏雪:孩子们自己愿意吗?
金砚:不愿意。我孩子的同学写日记说:要中考了,家长把我的一切都没收了,PSP再见吧,电脑再见吧……有一天,我写完作业特别累,就躺在床上,妈妈说快点下来,在那躺着干什么呢?快去做那道题去。他最后写道,不会把我在床上躺着的权利也剥夺了吧。
踏雪:其他事情也由家长来做?
金砚:是的。比如说洗衣服,我心里特别希望他自己能做,但他晚上从进了家门开始写作业,写到11点,如果让他洗袜子,怎么也得洗10分钟,那就快11点一刻了,我又心疼孩子该睡觉了。最后情不自禁就变成家长包办了,自由,锻炼若给了他们,那就得少睡半小时觉了。
谢军:有时候孩子不着急,家长就着急了。
嘉宾点评:
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学校、伙伴、社会文化环境及社会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中国目前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竞争的强度越来越大,社会对儿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下,很多父母也被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按照成年人既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标来左右孩子的成长,甚至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与目标转嫁给孩子,孩子的现在只是为了他的未来。家长把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寄希望于孩子的同时,也就把社会竞争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比如家长认为“别的家长都报了,那我也应该报”,并不首先考虑孩子自身的接受能力和特点。
另一方面就表现为家长自觉自愿地包揽了本应孩子自己做的一切,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就会“情不自禁地家长包办”。又由于教育有思维惯性,家长总是用不变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去应对变化申的孩子,因此,就会出现孩子拒绝、抗拒或者依赖。
谁该还孩子自由
踏雪:到底是什么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金砚:现在的竞争特别激烈,压力大,孩子都报班,这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看到未来多少年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学习,到时候孩子就没有出路,所以家长感到压力才给孩子报班,还有就是我们的教育,最后一条道就是考大学,这样,家长们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给报班了,所有的小学生、中学生几乎没有没报过班的:家庭费用的1/3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另外,有些生活区周围的学校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他们就带孩子到好的学校就读,可是现在的治安不如从前,家长也不敢让孩子自己走,又没有校车,所以必须得管。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踏雪:自由受限制是社会原因?
金砚:是的。家长希望让孩子自由地成长,但是没有办法,现在孩子都培养得高分低能,每天就是学习,别的做不了,家长每天还得检查孩子的作业,孩子该在童真的时候,却全都给抹杀了,最后就变成低头学习的状态了。
谢军:我认为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家长特别愿意把愿望加到孩子身上,比如她的未来,必须得考好学校,将来才有前途,实际上这都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孩子未来到底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嘉宾点评:
金家长提到“孩子本应有的童真全都给抹杀了,最后就变成低头学习的状态”,这点应该引起父母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长期的、持久的、巨大的学习压力会导致学生心态焦虑,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整个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存在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与缺乏适当的家教方法的矛盾,父母过度关注子女的学业与子女追求多样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各种信息冲击与家长对于女正确引导的心理准备不足间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的前提是我们要知道孩子接受各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即成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成长的。荷兰教育学家兰格威尔德认为,首要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
家长、社会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尊重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根据孩子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来因材施教,而不是强迫孩子,如此,盲目报班的情况就会减少。
另外,家长应该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成为身心健康、品德优秀、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侵袭,不是给孩子安排“他/她的未来”。应当给予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我空间。这个自我空间又是建立在一定纪律基础上的,纪律是保障孩子自由的必要条件。在适当的限制下拥有自由,自由的情境中培养自律,一步一步地,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成功。
结语: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家长应该意识到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自由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儿童在家庭及学校都应该享有一个充分自由空间,这也是孩子个性充分得到发展以及儿童享有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
(责编 冯 梅)
参与者:金砚(北京家长,儿子14岁,读初三)
谢 军(北京家长,女儿9岁,读小学四年级)
嘉 宾(张雅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很多家长心疼孩子学习太苦、太累了;孩子自己也抱怨没有自由。家长说是社会造成的,但在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家长真的只能任由社会牵着前进吗?请看本期话题:
家长的尴尬
踏雪:赞成给孩子自由吗?
金砚:赞成,但不是完全撒手。
踏雪: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自由了吗?
金砚:家长都愿意给孩子自由,但是想的跟做的有很大区别。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家长包办代替的太多了。由于对孩子不放心或者认为孩子做不好,家长不自觉地就包办代替,这种情况很普遍。
踏雪:不放心的原因是什么?
金砚:现在基本都是一个孩子,这就没有时间让你去不断实践摸索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以前孩子多,一个孩子不成,我们可以吸取教育老大的教训,好好教育第二个孩子,但现在没有实验期,家长只有按照自己理解的去教育孩子,那就是,做我们所有能为他做的,给他所有我们能给的,所以这对独生子女也挺残酷的。
踏雪:你看到的有自由空间的孩子。
金砚:两类人的孩子比较自由发展:一类是家长非常懂家庭教育,知识层次也比较高,真正能从科学角度对孩子实施系统教育,他们能把握孩子自由的度,这种孩子的未来也比较成功,但这种家长少;还有一类就是粗放型的,家长知识非常少,根本不管,孩子自由成长,这种孩子倒也自由,也能得到锻炼,穷人孩子早当家,但这种孩子就不能说百分百成功,有些失去家庭教育,也许就走向歧途了。
嘉宾点评:
对于儿童来说,自由首先是一种基本权利,是不受任何干涉和强制的自由状态,是给儿童提供一个基本的、能够自由伸展和成长的空间。家长应当尊重儿童个人自由的权利。儿童的自由应当既是家庭进行教育的条件,也是家庭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给孩子自由,并不是孩子喜欢怎样就怎样。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对孩子进行正当的教育引导。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层级比较高还是知识层次比较低的,采用粗放型教育的父母,还是其他教育者,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要选择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教育的道德性和价值性的一面,而与家长自身的意识形态、物质利益等外在目的无关。同时应当尊重孩子自身的个性,考虑孩子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水平,而不是将父母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儿童。
学习压倒一切
踏雪:会放手给孩子些自由吗?
金砚:要看不同的事情,比如我对孩子上网有限制,他要上网的话,学习,看文章,搜索跟学习有关的,你都可以看,但玩游戏就要限制时间了。
踏雪:在学习上呢?报了很多学习班吧?
金砚:没停止过,其实并不愿意报。考重点中学时,考题都是那些班里才教的,只看课本,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家长自己也不能辅导,所以只能报班。
谢军:我的心态跟她一样,别的家长都报,我也随着大溜,给孩子先报上,起码她先有个敲门砖,不然,上中学的时候,她没接受这个教育,连考的机会都没有。
踏雪:孩子们自己愿意吗?
金砚:不愿意。我孩子的同学写日记说:要中考了,家长把我的一切都没收了,PSP再见吧,电脑再见吧……有一天,我写完作业特别累,就躺在床上,妈妈说快点下来,在那躺着干什么呢?快去做那道题去。他最后写道,不会把我在床上躺着的权利也剥夺了吧。
踏雪:其他事情也由家长来做?
金砚:是的。比如说洗衣服,我心里特别希望他自己能做,但他晚上从进了家门开始写作业,写到11点,如果让他洗袜子,怎么也得洗10分钟,那就快11点一刻了,我又心疼孩子该睡觉了。最后情不自禁就变成家长包办了,自由,锻炼若给了他们,那就得少睡半小时觉了。
谢军:有时候孩子不着急,家长就着急了。
嘉宾点评:
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家庭、学校、伙伴、社会文化环境及社会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中国目前处于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竞争的强度越来越大,社会对儿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下,很多父母也被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按照成年人既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标来左右孩子的成长,甚至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与目标转嫁给孩子,孩子的现在只是为了他的未来。家长把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寄希望于孩子的同时,也就把社会竞争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比如家长认为“别的家长都报了,那我也应该报”,并不首先考虑孩子自身的接受能力和特点。
另一方面就表现为家长自觉自愿地包揽了本应孩子自己做的一切,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就会“情不自禁地家长包办”。又由于教育有思维惯性,家长总是用不变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去应对变化申的孩子,因此,就会出现孩子拒绝、抗拒或者依赖。
谁该还孩子自由
踏雪:到底是什么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金砚:现在的竞争特别激烈,压力大,孩子都报班,这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看到未来多少年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学习,到时候孩子就没有出路,所以家长感到压力才给孩子报班,还有就是我们的教育,最后一条道就是考大学,这样,家长们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给报班了,所有的小学生、中学生几乎没有没报过班的:家庭费用的1/3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另外,有些生活区周围的学校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他们就带孩子到好的学校就读,可是现在的治安不如从前,家长也不敢让孩子自己走,又没有校车,所以必须得管。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踏雪:自由受限制是社会原因?
金砚:是的。家长希望让孩子自由地成长,但是没有办法,现在孩子都培养得高分低能,每天就是学习,别的做不了,家长每天还得检查孩子的作业,孩子该在童真的时候,却全都给抹杀了,最后就变成低头学习的状态了。
谢军:我认为是家长自身的问题。家长特别愿意把愿望加到孩子身上,比如她的未来,必须得考好学校,将来才有前途,实际上这都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孩子未来到底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嘉宾点评:
金家长提到“孩子本应有的童真全都给抹杀了,最后就变成低头学习的状态”,这点应该引起父母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长期的、持久的、巨大的学习压力会导致学生心态焦虑,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整个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存在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与缺乏适当的家教方法的矛盾,父母过度关注子女的学业与子女追求多样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各种信息冲击与家长对于女正确引导的心理准备不足间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的前提是我们要知道孩子接受各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育即成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成长的。荷兰教育学家兰格威尔德认为,首要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
家长、社会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做到尊重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根据孩子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来因材施教,而不是强迫孩子,如此,盲目报班的情况就会减少。
另外,家长应该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成为身心健康、品德优秀、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侵袭,不是给孩子安排“他/她的未来”。应当给予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要给孩子足够的自我空间。这个自我空间又是建立在一定纪律基础上的,纪律是保障孩子自由的必要条件。在适当的限制下拥有自由,自由的情境中培养自律,一步一步地,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成功。
结语: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家长应该意识到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自由的孩子是快乐的孩子。儿童在家庭及学校都应该享有一个充分自由空间,这也是孩子个性充分得到发展以及儿童享有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
(责编 冯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