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伴随幼儿一生的财富。通过对行为习惯的内涵、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做出了叙述,分析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家园两大主体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 家园合作 幼儿
(一)行为习惯的内涵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行为习惯,指行为的“自动化”,亦即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重复某种行为而逐渐积淀下来的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大大简化选择、判断等活动过程,使行为主体在面临某种情境时,能够不假思索地完成符合某种规范的良好行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涉及面是很广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活方面包括卫生、饮食、睡眠起居等;规则意识包括区角规则、交通规则等;学习能力包括早期阅读、积极发言、独立思考、情感及审美情趣等。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学前期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懂得倾听与表达,愿意与人交往,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引起自身的满足感。如在区域活动或角色扮演中,假设幼儿能够明白自己所担当的角色,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促进与同伴间的交往,增加接受帮助或合作的机会。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情绪发展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其受益终身。
(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表现在行为习惯上则是不能按时、按点、按量吃饭,喜欢挑食,不能早睡早起、按时午睡等不良生活习惯。幼儿在园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幼儿在家时的自理情况。在家时,当孩子自己吃饭时,把桌子上弄得全是饭菜或者吃的很慢,家长就会认为还不如自己喂,比较省事儿;孩子玩过玩具后要自己洗手,家长会担心幼儿弄湿衣服或没洗干净而后悔让幼儿自己洗手……长期以往,幼儿在学校养成的生活自理习惯会在家中逐渐退化,阻碍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二)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普遍,幼儿成为家庭的核心。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体现在行为上不遵守规则,包括游戏规则、活动规则等。在学习生活中,稍有不满或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乱发脾气,不顾周围同伴与成人的感受。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为不讲理、任性、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等。这些幼儿缺乏与兄弟姐妹、同伴共同生活、互帮互助的机会,从而使其不愿分享,独占东西,长期以往,养成自私霸道的行为习惯。
(三)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的一个特征就是选择性。幼儿容易被无关的刺激特征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少灵活性。表现在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易转移,还常常会表现出摇椅子、拉同伴衣服、东张西望等不良行为习惯,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粗心大意,有阅读、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这些幼儿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说叫做缺乏自制力。
(一)家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
1.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
2.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
3.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4.父母长辈要有榜样示范,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影响着幼兒,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幼儿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通过游戏、儿歌等形式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3.环境熏陶,形成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通过图片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还有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性别差异中的男女差异,年龄差异中的小、中、大班等。针对这些个体差异,要求我们要在遵循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实现家园合作。
(一)通过规则自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一点充分说明了规则对于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经常会出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在幼儿园表现良好,回家后由于父母的懒散、生活不规律导致幼儿在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弱化,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建立规则,使幼儿在对规则的自我约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榜样示范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观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模仿,特别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亲密的人的行为动作。正是利用了这点,幼儿园教师或幼儿家长经常会为幼儿树立起一个榜样,往往收效甚好。幼儿会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发展幼儿良好性格。然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争斗、攻击等不良行为习惯也是时有发生的。
案例:平平对活动区的七巧板很感兴趣,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他总是一个人占着七巧板,不允许其他人靠近,小朋友纷纷向颜老师告状。颜老师说了他很多次,可效果不显著。一天区域活动时间,颜老师把平平请到了前面,请平平把七巧板拼,给小朋友看一下。平平很开心,拼了几个简单的图案出来。颜老师表扬了平平并问他:“七巧板还可以拼出其他的图案,你想看吗?”平平点了点头。旁边的琪琪坐不住了,“老师,我会拼。”颜老师把琪琪请了上来,琪琪又拼出了好多不同的图案,平平看完很羡慕,仔细地询问琪琪,这些图案是怎么拼的,并和琪琪一起合作,拼出了好看的图案。
从那以后,区域活动中平平总是会叫上琪琪一起玩七巧板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喜欢和平平一起玩七巧板,他们拼出的图案也越来越多。平平逐渐地去自我中心,乐于分享,所以愿意和平平一起玩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208.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8.
[3]田慧.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53.
[4]王跃升.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0.
[5]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0.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 家园合作 幼儿
一、行为习惯的内涵及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一)行为习惯的内涵
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行为习惯,指行为的“自动化”,亦即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重复某种行为而逐渐积淀下来的习以为常、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大大简化选择、判断等活动过程,使行为主体在面临某种情境时,能够不假思索地完成符合某种规范的良好行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涉及面是很广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活方面包括卫生、饮食、睡眠起居等;规则意识包括区角规则、交通规则等;学习能力包括早期阅读、积极发言、独立思考、情感及审美情趣等。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学前期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懂得倾听与表达,愿意与人交往,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引起自身的满足感。如在区域活动或角色扮演中,假设幼儿能够明白自己所担当的角色,正确使用自己的权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促进与同伴间的交往,增加接受帮助或合作的机会。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情绪发展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其受益终身。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表现在行为习惯上则是不能按时、按点、按量吃饭,喜欢挑食,不能早睡早起、按时午睡等不良生活习惯。幼儿在园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幼儿在家时的自理情况。在家时,当孩子自己吃饭时,把桌子上弄得全是饭菜或者吃的很慢,家长就会认为还不如自己喂,比较省事儿;孩子玩过玩具后要自己洗手,家长会担心幼儿弄湿衣服或没洗干净而后悔让幼儿自己洗手……长期以往,幼儿在学校养成的生活自理习惯会在家中逐渐退化,阻碍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二)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普遍,幼儿成为家庭的核心。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体现在行为上不遵守规则,包括游戏规则、活动规则等。在学习生活中,稍有不满或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乱发脾气,不顾周围同伴与成人的感受。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为不讲理、任性、不能与同伴和睦相处等。这些幼儿缺乏与兄弟姐妹、同伴共同生活、互帮互助的机会,从而使其不愿分享,独占东西,长期以往,养成自私霸道的行为习惯。
(三)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的一个特征就是选择性。幼儿容易被无关的刺激特征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少灵活性。表现在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易转移,还常常会表现出摇椅子、拉同伴衣服、东张西望等不良行为习惯,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粗心大意,有阅读、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这些幼儿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说叫做缺乏自制力。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
1.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
2.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
3.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4.父母长辈要有榜样示范,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影响着幼兒,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幼儿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影响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通过游戏、儿歌等形式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3.环境熏陶,形成氛围。首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其次,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通过图片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还有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性别差异中的男女差异,年龄差异中的小、中、大班等。针对这些个体差异,要求我们要在遵循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实现家园合作。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一)通过规则自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这一点充分说明了规则对于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经常会出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在幼儿园表现良好,回家后由于父母的懒散、生活不规律导致幼儿在园养成的行为习惯弱化,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建立规则,使幼儿在对规则的自我约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榜样示范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观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模仿,特别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亲密的人的行为动作。正是利用了这点,幼儿园教师或幼儿家长经常会为幼儿树立起一个榜样,往往收效甚好。幼儿会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使幼儿去自我中心,发展幼儿良好性格。然而,同龄人之间相互排斥、争斗、攻击等不良行为习惯也是时有发生的。
案例:平平对活动区的七巧板很感兴趣,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他总是一个人占着七巧板,不允许其他人靠近,小朋友纷纷向颜老师告状。颜老师说了他很多次,可效果不显著。一天区域活动时间,颜老师把平平请到了前面,请平平把七巧板拼,给小朋友看一下。平平很开心,拼了几个简单的图案出来。颜老师表扬了平平并问他:“七巧板还可以拼出其他的图案,你想看吗?”平平点了点头。旁边的琪琪坐不住了,“老师,我会拼。”颜老师把琪琪请了上来,琪琪又拼出了好多不同的图案,平平看完很羡慕,仔细地询问琪琪,这些图案是怎么拼的,并和琪琪一起合作,拼出了好看的图案。
从那以后,区域活动中平平总是会叫上琪琪一起玩七巧板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喜欢和平平一起玩七巧板,他们拼出的图案也越来越多。平平逐渐地去自我中心,乐于分享,所以愿意和平平一起玩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208.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8.
[3]田慧.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53.
[4]王跃升.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0.
[5]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