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而今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教育 生物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73-01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而今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1.营造氛围,激发创新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推测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象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富尔顿发明汽船、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马可发明无线电,都是事先应用想象,预想了他们劳动的成果。想象活动又是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有的学校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园形滤纸中心;③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
3.运用“分综合和归纳”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一综合一再分析一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物体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生物体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让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使知识得到全面提升。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再一起分析以下几种情况:(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t(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最后归纳总结出结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生物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能量流动方向和物质循环过程,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对各个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归纳,建立新的知识网,进而使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竞争、高弹性、多变化的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地探索,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教育 生物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73-01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而今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1.营造氛围,激发创新
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大脑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并不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节上,而是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一切条件,或利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某些生物学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例如,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推测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象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富尔顿发明汽船、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马可发明无线电,都是事先应用想象,预想了他们劳动的成果。想象活动又是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有的学校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园形滤纸中心;③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
3.运用“分综合和归纳”促进思维发展
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一综合一再分析一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物体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生物体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让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使知识得到全面提升。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再一起分析以下几种情况:(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t(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最后归纳总结出结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样能够使学生明确生物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能量流动方向和物质循环过程,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对各个不同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归纳,建立新的知识网,进而使相关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高竞争、高弹性、多变化的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地探索,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