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一直以来是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或措施不得当,将产生大量温度裂缝,对工程结构安全性、耐久性造成较大影响。文章主要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相关做法。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1-0070-01
1、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控制一直是电力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一个施工重点和难点,很多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均不同程度的发现存在相关裂缝,但是也有很多工程也很成功,未发现产生相关温度裂缝,据了解类似工程和实际施工经验,未发现温度裂缝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基本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或多或少的采取了相关措施。因此,只要措施得当,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可得到有效控制。
2、技术控制措施
2.1 合理设置施工缝
对于结构尺寸大且厚度(高度)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可在设计及规范允许的条件下,在编制施工方案时,适当采用设置施工缝的形式对结构进行分块,然后根据情况采用分段或跳仓法等方式组织施工。
通过合理设置施工缝,不仅有利于施工组织,而且也有利于大体积混凝土内中心温度控制,减少内外溫差,并且通过分块有利于温度应力的有效提前释放。
2.2 优化配合比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混凝土泵送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石子粒径,掺用合适的外加剂,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和延缓水化热释放。
(1)水泥的选择。使用低发热量的水泥品种,在浇筑混凝土前3天,在水泥中转站和搅拌站水泥库内贮存水泥.随着水泥存放时间的延长,水泥温度不断降低。
(2)选择合适的外加剂。掺用外加剂来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组织结构,来提高抗裂性。减水剂使用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将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在10h左右。同时考虑掺入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
(3)选择合适的水灰比,使混凝土获得良好的和易性。水灰比不能过小,水灰比过小,混凝土的和易性差,水泥用量过大,水化热也大,降低了混凝土的抗裂性,必须根据有关理论计算和试验,采用最佳的水灰比。
(4)择合适的石子粒径。在混凝土泵送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性增大石子粒径,但不能大于泵管直径的1/3,采用石子粒径为5-31.5mm连续级配,含泥量小于1%。同时在骨料场预先洒水降温,从而降低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
(5)为了抑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原设计混凝土强度C40为28天强度,考虑到降低水化热、与相关方沟通,采用60天强度。这样可降低混凝土的早期温度,从而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6)如果设计混凝土抗裂要求高,可适当的在混凝土搅拌时掺抗裂纤维等,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强度。
2.3 降低砼入模温度
搅拌用水的降温措施,即在蓄水池内放置冰块,以降低搅拌用水的温度(如有条件应采用冰屑水搅拌混凝土),并且在蓄水池上采取搭设凉棚等防晒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使其控制在28℃及以下。并在现场混凝土浇筑入仓口搭设凉棚,避免混凝土暴晒。
2.4 布置钢丝网
选择代表性的部位(如底板转角、局部突出部位等)在底板侧面靠模板2cm处敷设铁丝网,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强度。浇筑完成后及时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和保温棉进行保温,并严格按施工方案要求进行测温。
2.5 测温及控制拆模温度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拆模时间,拆模时混凝土的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层温度的差值必须小于25℃,混凝土表层温度与养护层内气温差小于20℃。测温点根据结构情况可选择在结构中间、转角以及局部突出等部位设置。
3、施工过程控制
3.1 混凝土浇筑严格按分层按阶梯进行,这样有利于散热,防止浮浆及泌水,施工人员在施工中,随时监测混凝土的入仓温度,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入仓温度试验,保证混凝土浇筑温度不超过28℃。
3.2 混凝土表面初凝前采用三次抹面刮平的方法以防止早期混凝土表面收缩裂缝的产生。初步按标高用长尺刮平,再用木蟹打磨压实,以闭合收水裂缝,约12h后,覆盖薄膜和麻袋充分浇水湿润养护。
3.3 混凝土表面盖一层薄膜加二层麻袋保温并洒水养护从而降低内外温差,以保证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层温度的差值小于25℃,混凝土表层温度与养护层内气温差小于20℃。
3.4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本工程采用先一层塑料薄膜后二层麻袋草包做保温保湿养护。结构侧面可在模板外侧用二层麻袋养护。麻袋应迭缝、骑马铺放。养护工作必须根据测温值与温差,及时调整养护措施(调节降温速率)。根据工程情况,应尽可能多养护一段时间(一般应不少于14天),拆模后应立即回填土或再用麻袋覆盖保护。
3.5 做好测温工作
每个测温点按要求上、中、下各设一个探头,采用电子测温仪进行混凝土内外温度测量,以掌握各部位温度值。专人定时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测温时间安排:1-3d,每2小时测一次;4-15d,每4小时测一次;15-30d,每8小时测一次。如发现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层温度差接近25℃及混凝土表层温度与养护层内气温差接近20℃时应加大保湿保温养护工作。
4、后续控制
4.1 混凝土运到现场后,及时测量入模温度,如发现温度超过30℃,需及时采取措施。
4.2 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要按规定将其表面压实以防止裂缝出现。
4.3 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后(即混凝土浇筑完成约12小时以后),作业人员才可上去作业。
4.4 混凝土测温时安排专人测温,严格按照测温要求进行测温。上一班要向下一班进行交接,包括注意事项、测温情况概况等,同时下一班负责检查上一班的测温记录。测温记录做到真实、完整,为混凝土养护提供可靠依据。
5、结束语
通过工程的实践证明,只要采取得当的措施基本就能有效的控制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但是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采取加冰、抗裂纤维以及钢丝网等形式将增加工程的施工成本,对于工程成本控制不太有利。因此,在今后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采用优化配合比及改进施工工艺等方式以达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 建筑施工手册[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四版]缩印版.
[3]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4] 吴和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J].大众科技,2007(99).
[5] 谭克锋等.筏板基础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1(5).
[6] 王贵华.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7).
[7] 党巧红.如何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J].西北职教,2007(7).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 裂缝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1-0070-01
1、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控制一直是电力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一个施工重点和难点,很多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均不同程度的发现存在相关裂缝,但是也有很多工程也很成功,未发现产生相关温度裂缝,据了解类似工程和实际施工经验,未发现温度裂缝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基本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或多或少的采取了相关措施。因此,只要措施得当,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可得到有效控制。
2、技术控制措施
2.1 合理设置施工缝
对于结构尺寸大且厚度(高度)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可在设计及规范允许的条件下,在编制施工方案时,适当采用设置施工缝的形式对结构进行分块,然后根据情况采用分段或跳仓法等方式组织施工。
通过合理设置施工缝,不仅有利于施工组织,而且也有利于大体积混凝土内中心温度控制,减少内外溫差,并且通过分块有利于温度应力的有效提前释放。
2.2 优化配合比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混凝土泵送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大石子粒径,掺用合适的外加剂,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和延缓水化热释放。
(1)水泥的选择。使用低发热量的水泥品种,在浇筑混凝土前3天,在水泥中转站和搅拌站水泥库内贮存水泥.随着水泥存放时间的延长,水泥温度不断降低。
(2)选择合适的外加剂。掺用外加剂来改善混凝土的内部组织结构,来提高抗裂性。减水剂使用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将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在10h左右。同时考虑掺入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
(3)选择合适的水灰比,使混凝土获得良好的和易性。水灰比不能过小,水灰比过小,混凝土的和易性差,水泥用量过大,水化热也大,降低了混凝土的抗裂性,必须根据有关理论计算和试验,采用最佳的水灰比。
(4)择合适的石子粒径。在混凝土泵送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性增大石子粒径,但不能大于泵管直径的1/3,采用石子粒径为5-31.5mm连续级配,含泥量小于1%。同时在骨料场预先洒水降温,从而降低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
(5)为了抑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原设计混凝土强度C40为28天强度,考虑到降低水化热、与相关方沟通,采用60天强度。这样可降低混凝土的早期温度,从而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6)如果设计混凝土抗裂要求高,可适当的在混凝土搅拌时掺抗裂纤维等,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强度。
2.3 降低砼入模温度
搅拌用水的降温措施,即在蓄水池内放置冰块,以降低搅拌用水的温度(如有条件应采用冰屑水搅拌混凝土),并且在蓄水池上采取搭设凉棚等防晒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使其控制在28℃及以下。并在现场混凝土浇筑入仓口搭设凉棚,避免混凝土暴晒。
2.4 布置钢丝网
选择代表性的部位(如底板转角、局部突出部位等)在底板侧面靠模板2cm处敷设铁丝网,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强度。浇筑完成后及时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和保温棉进行保温,并严格按施工方案要求进行测温。
2.5 测温及控制拆模温度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拆模时间,拆模时混凝土的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层温度的差值必须小于25℃,混凝土表层温度与养护层内气温差小于20℃。测温点根据结构情况可选择在结构中间、转角以及局部突出等部位设置。
3、施工过程控制
3.1 混凝土浇筑严格按分层按阶梯进行,这样有利于散热,防止浮浆及泌水,施工人员在施工中,随时监测混凝土的入仓温度,在混凝土浇筑前进行入仓温度试验,保证混凝土浇筑温度不超过28℃。
3.2 混凝土表面初凝前采用三次抹面刮平的方法以防止早期混凝土表面收缩裂缝的产生。初步按标高用长尺刮平,再用木蟹打磨压实,以闭合收水裂缝,约12h后,覆盖薄膜和麻袋充分浇水湿润养护。
3.3 混凝土表面盖一层薄膜加二层麻袋保温并洒水养护从而降低内外温差,以保证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层温度的差值小于25℃,混凝土表层温度与养护层内气温差小于20℃。
3.4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本工程采用先一层塑料薄膜后二层麻袋草包做保温保湿养护。结构侧面可在模板外侧用二层麻袋养护。麻袋应迭缝、骑马铺放。养护工作必须根据测温值与温差,及时调整养护措施(调节降温速率)。根据工程情况,应尽可能多养护一段时间(一般应不少于14天),拆模后应立即回填土或再用麻袋覆盖保护。
3.5 做好测温工作
每个测温点按要求上、中、下各设一个探头,采用电子测温仪进行混凝土内外温度测量,以掌握各部位温度值。专人定时进行测量,并作好记录。测温时间安排:1-3d,每2小时测一次;4-15d,每4小时测一次;15-30d,每8小时测一次。如发现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层温度差接近25℃及混凝土表层温度与养护层内气温差接近20℃时应加大保湿保温养护工作。
4、后续控制
4.1 混凝土运到现场后,及时测量入模温度,如发现温度超过30℃,需及时采取措施。
4.2 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要按规定将其表面压实以防止裂缝出现。
4.3 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后(即混凝土浇筑完成约12小时以后),作业人员才可上去作业。
4.4 混凝土测温时安排专人测温,严格按照测温要求进行测温。上一班要向下一班进行交接,包括注意事项、测温情况概况等,同时下一班负责检查上一班的测温记录。测温记录做到真实、完整,为混凝土养护提供可靠依据。
5、结束语
通过工程的实践证明,只要采取得当的措施基本就能有效的控制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但是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采取加冰、抗裂纤维以及钢丝网等形式将增加工程的施工成本,对于工程成本控制不太有利。因此,在今后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采用优化配合比及改进施工工艺等方式以达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 建筑施工手册[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四版]缩印版.
[3]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4] 吴和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J].大众科技,2007(99).
[5] 谭克锋等.筏板基础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1(5).
[6] 王贵华.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7).
[7] 党巧红.如何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J].西北职教,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