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探究性教学中,解决活动开展与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使活动在有限时间内适时、适度开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极为关键。
关键词:探究活动;教学时间;矛盾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51-02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启智,在活动中反思”这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活动需要时间,一堂课40分钟,若处理不好,往往时间不够,如何在探索性教学中解决活动开展与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大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有效活动,减少无效时间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落实学习目标,就要以活动为主线串联相应知识点,突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探究途径,激发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数学概念、算理的本质认识,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力求花少量时间增长更多知识技能。因此,活动要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析教学疑点。吸引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历程的茫然、痛苦、惊喜,体验探索的艰辛、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如何确定圆心”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设计:情境1:教师出示圆形纸片,如何确定圆形纸片的圆心(用折叠法)?情境2:撕碎圆形纸片给碎片定圆心。教师将圆形纸片当着学生的面撕碎(可撕几下,但必须有部分外轮廓),学生面对突然的举动有点惊讶。这时教师又为同学们设置了一个新的情境,如何确定一碎片所在圆心呢?情境3:教师出示圆形木板(木板不可折叠),如何确定出木板的圆心?有了以上知识的准备,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下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情境4:有一个残破的轮片,现在要制作一个与原轮片同样大小的圆形零件,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方案,确定这个圆形零件的半径。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体验教师设置的情景后,自觉地想出了办法,发现了结论,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思维是积极的,建构也是有效的。切不能把探索活动搞成“为活动而活动”,徒有表面的热闹和形式,而无活动的实质和目标。例如:有位老师在进行“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探索教学时,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应用性,开展了“折叠正方形纸片,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实践活动,虽然问题很有趣,但难度毕竟很大,十多分钟没有一个学生完成。而且即使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价值也不大,这样的课堂活动就失去了探究价值。当然可将它作为课后一项活动去探索。
二、巧设情境,提高活动效率
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注意力是否集中,主要取决于他们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探究活动是否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以激疑为起点,通过独立探究去“化疑”,并在新问题情境中去“生疑”。为此教师要做到:1.营造轻松氛围,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学生只有对他们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积极地学习它,从而更好地掌握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努力营造出师生自由、民主、平等的轻松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探求新知,增长技能。2.创设育人佳境,诱发学生探索情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特点及特定情境表达情感,以情激趣,学而有趣。3.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从认知的角度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有直接性。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利用图片、多媒体技术把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手段运用到活动中,那些色彩鲜明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简炼精辟的解说均能给学生强烈的感染,激起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性。4.实施鼓励原则。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是教师运用自己的心智,通过鼓励手段把学生积极性提高到最佳状态的艺术。鼓励原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一两处都要充分肯定,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精神上满足和新发现的快乐”,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活动中。
三、适时调控活动过程
在探究性教学中,许多内容是开放的,许多方法是可选择的,许多情景是易变的,在很大程度上,探究性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知识积累的发挥程度。探究前与探究中,教师应聚集于课堂动态生成的三个阶段: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并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和时机,从而更好地控制教学时间。活动中教师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的学情控制程度上,并快速思考:教师是否应当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活动应该如何调整?对于阻碍活动进程的疑点难题,即使再延长时间,活动也很难进展时,教师要当即面向全体精讲点拨,以推动活动继续开展;对于个别小组因操作不规范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使活动受阻,教师要分类指导,不要把个别活动难题当作共性问题处理,从而延长活动时间;对于值得全班讨论的问题,不要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教师要当机立断,减少重复性讨论活动。对于事先设计好并有价值的活动,已失去实际意义,或者学生通过当前活动探究,对教师设计的后继活动已全面了解时,这些设计的活动就不要再搞了。
【责任编辑:高洁】
关键词:探究活动;教学时间;矛盾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9-0051-02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启智,在活动中反思”这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活动需要时间,一堂课40分钟,若处理不好,往往时间不够,如何在探索性教学中解决活动开展与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大难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有效活动,减少无效时间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落实学习目标,就要以活动为主线串联相应知识点,突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探究途径,激发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数学概念、算理的本质认识,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力求花少量时间增长更多知识技能。因此,活动要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析教学疑点。吸引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探究历程的茫然、痛苦、惊喜,体验探索的艰辛、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如何确定圆心”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设计:情境1:教师出示圆形纸片,如何确定圆形纸片的圆心(用折叠法)?情境2:撕碎圆形纸片给碎片定圆心。教师将圆形纸片当着学生的面撕碎(可撕几下,但必须有部分外轮廓),学生面对突然的举动有点惊讶。这时教师又为同学们设置了一个新的情境,如何确定一碎片所在圆心呢?情境3:教师出示圆形木板(木板不可折叠),如何确定出木板的圆心?有了以上知识的准备,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下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情境4:有一个残破的轮片,现在要制作一个与原轮片同样大小的圆形零件,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方案,确定这个圆形零件的半径。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体验教师设置的情景后,自觉地想出了办法,发现了结论,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思维是积极的,建构也是有效的。切不能把探索活动搞成“为活动而活动”,徒有表面的热闹和形式,而无活动的实质和目标。例如:有位老师在进行“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探索教学时,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应用性,开展了“折叠正方形纸片,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的实践活动,虽然问题很有趣,但难度毕竟很大,十多分钟没有一个学生完成。而且即使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价值也不大,这样的课堂活动就失去了探究价值。当然可将它作为课后一项活动去探索。
二、巧设情境,提高活动效率
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注意力是否集中,主要取决于他们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探究活动是否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以激疑为起点,通过独立探究去“化疑”,并在新问题情境中去“生疑”。为此教师要做到:1.营造轻松氛围,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学生只有对他们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积极地学习它,从而更好地掌握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努力营造出师生自由、民主、平等的轻松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探求新知,增长技能。2.创设育人佳境,诱发学生探索情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特点及特定情境表达情感,以情激趣,学而有趣。3.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从认知的角度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有直接性。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利用图片、多媒体技术把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手段运用到活动中,那些色彩鲜明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简炼精辟的解说均能给学生强烈的感染,激起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性。4.实施鼓励原则。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是教师运用自己的心智,通过鼓励手段把学生积极性提高到最佳状态的艺术。鼓励原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一两处都要充分肯定,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精神上满足和新发现的快乐”,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活动中。
三、适时调控活动过程
在探究性教学中,许多内容是开放的,许多方法是可选择的,许多情景是易变的,在很大程度上,探究性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知识积累的发挥程度。探究前与探究中,教师应聚集于课堂动态生成的三个阶段:是什么?什么是?为什么?并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和时机,从而更好地控制教学时间。活动中教师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的学情控制程度上,并快速思考:教师是否应当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活动应该如何调整?对于阻碍活动进程的疑点难题,即使再延长时间,活动也很难进展时,教师要当即面向全体精讲点拨,以推动活动继续开展;对于个别小组因操作不规范或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使活动受阻,教师要分类指导,不要把个别活动难题当作共性问题处理,从而延长活动时间;对于值得全班讨论的问题,不要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教师要当机立断,减少重复性讨论活动。对于事先设计好并有价值的活动,已失去实际意义,或者学生通过当前活动探究,对教师设计的后继活动已全面了解时,这些设计的活动就不要再搞了。
【责任编辑: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