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更为紧迫。如缺乏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转变师生观念,各学科进行整合以及跟实际的生活密切联系,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能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更学到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 学科整合 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69-01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理念是每一位教师都为之奋斗的目标。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还要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信息素养的外在发展环境,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发展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
如何去做,才能达到社会要求?这是值得每个教师探究的问题,为此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转变师生观念——于意识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化,学生要转变观念,教师更要转变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绝对的师生关系,而是学习交流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模式下,老师的传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很多方面学生懂得的甚至比我们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学生提出我们教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寻找答案。信息的获取已不只停留在课堂上、教科书上,能自觉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去解决问题。这足以说明他们对信息获取的意识观念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2.各学科整合中——于课程建构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加以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利用中文打字让学生学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与语文课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制作图文混排;学习引导层动画时与物理课的小球运动有机结合。通过这些整合的课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技巧,更是锻炼了各种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3.生活世界中——于问题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显出其巨大的价值。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中学生是从属于时代和社会的,他们具有超常敏感的时代性、社会性,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在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殖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但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关键词]信息素养 学科整合 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69-01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理念是每一位教师都为之奋斗的目标。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还要在其他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信息素养的外在发展环境,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发展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
如何去做,才能达到社会要求?这是值得每个教师探究的问题,为此我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转变师生观念——于意识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化,学生要转变观念,教师更要转变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绝对的师生关系,而是学习交流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体等四要素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模式下,老师的传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很多方面学生懂得的甚至比我们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学生提出我们教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寻找答案。信息的获取已不只停留在课堂上、教科书上,能自觉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去解决问题。这足以说明他们对信息获取的意识观念相对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2.各学科整合中——于课程建构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加以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利用中文打字让学生学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与语文课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制作图文混排;学习引导层动画时与物理课的小球运动有机结合。通过这些整合的课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技巧,更是锻炼了各种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3.生活世界中——于问题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人们的信息技术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信息技术只有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显出其巨大的价值。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中学生是从属于时代和社会的,他们具有超常敏感的时代性、社会性,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仅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在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殖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但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