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开店了。
过去的一个月,对于那些个体经营的实体书店来说,是危机击穿底线的30天。2月5日,一份《2020年春节实体书店紧急调查分析报告》出炉,涉及1021家一线城市和80%的二三线及更下沉的书店,其中90%关闭,99%无正常收入。
当然,疫情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春节旺季收入的泡汤,现金流紧张带来的亏损压力,还直接加速了关于“怎么活”的讨论:过去,网红店过网红店的,卖咖啡的卖咖啡,纯靠卖书的踏踏实实解决温饱,但如今,它们都“歇菜”了。
“救急”是不得不出的招
2月20日,江西南昌市文化地标之一的青苑书店迎来了2020年的第一场书友会——线上微信读者群,主题是“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你可以想象200多人的群里,失去了公共空间,人们在各自封闭的家中,盘着腿,拿着书,听着语音,有的人被电话叫走临时关闭了界面,有的人要给孩子喂奶被迫走开,主办者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在听,但好在,有人在听。
青苑书店可能是最早在网上公开求助读者的独立书店之一。一月的最后一天,正是疫情最严重和混乱的时候,老板万国英在自家公众号发表了《我是青苑书店,请不要让我冻毙于风雪的文章》,推出了200-2000元不等的充值卡业务,“恳请读者伸出援手”,回笼现金流。
万国英没在文里说亏损有多严重,实际上是店里一个月支出30多万,年底刚刚和出版社、供应商结算,还有一批新书的预付款,加上给员工的年终奖,一月账上只剩下十多万。
想着至少在春节止损,万国英延续了一年书店只放两天假: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的传统,挺着开到了正月初四,发现一天见不到几个人,老读者老面孔都没了,开店还不如不开。几天后,政府下了文件,企业不得在2月10日之前营业,之后开店的时间延了又延。
“我们属于文化服务行业,最后一批复工。企业在自救,政府说疫情结束后可以打报告申请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免租,那都是以后的事儿,实际操作不知道遇到什么麻烦。”
远水解不了近渴,开店28年来,万国英第一次为青苑“活下来”担忧。
同样网上求助的还有广州的文化标签“1200bookshop”。这家在2015年就被CNN评选为世界17家最酷的书店之一的独立书店,开业以来从未熄灯,坚持24小时不打烊,不定时邀请保安、流浪歌手进行演讲,每周六晚12点举办“深夜分享会”,成为社交媒体上“因为一个书店爱上一座城市”被提及率最高的小店之一。当然,所有的魅力源自线下,店门一关,几乎阻断了一切。
1200的创始人刘二囍和他的团队更年轻,除了储值卡,还做了“盲选图书礼包”和文创产品,救急的姿势更丰富,不到两天,筹到了40多万,能再撑两个月。
刘二囍承认这种“粉丝经济”带来的优势,过去的几年中,1200在扩张,几乎每年1200都会开新店,从个体化到公司化的运作下,将赚到的钱再投入到新的项目中,或许一定程度导致1200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在一些调查中提到,品牌连锁书店的实际情况在可控范围内,言几又公共事务总监周娟认为大企业过得可能“更不好”。言几又直营店和加盟店在疫情期间客流遭断崖式下滑,门店损失95%的营业额。即使第一时间线上推出了“同城配送”的补救措施,周娟也坦言,短期成效很难判断,只是做出的努力,总不能什么都不干。
言几又在全国各大城市商业区店铺平均面积达到了1000平方米,租金成了最大的支出,政府的减租意见是指导性的,和商场主体的沟通协商也只能是“尝试性的”。
而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前十个月言几又销售额为6个亿,名列全国销售额十强书店第二名。
那些愿意发声、尝试转变的书店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书店散布在四五线城市,在街角默默无闻,仿佛岁月停滞了般,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悄无声息的消亡。
你会为“氛围”买单吗?
实际上,实体书店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就像不愿离去的慢性病患者,疫情只是催化剂,过去的一年里,病情就有恶化的趋势。
万国英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感觉实体书店近五年短暂的春天过去了。网上折扣战不停,从原本年度性的“618”、“双11”、“双12”,到季度打折,2019年开始电商平台几乎每月都有促销折扣。
“打折打到我的朋友都去网上买,中华书局和三联,打到3.8折到4.2折,我们和出版社根本这个价进货都进不到。商务给我们店是6.8折,三联6.5折,怎么竞争?”
万国英提供的一个行业零售检测数据显示,2019年实体书店销售额下滑7.68%,网络销售增长24.7%。这其中还包括了新华书店这样巨无霸型的国有企业。
这些下滑来自于图书本身结构的变化和出版社的重心转移。
万国英发现,新华书店增长的销售额里,社科类图书提高了30%-40%,这个数据中,又有大部分来自于政党图书。万国英所在的江西省,新华书店社科类中政党图书比重甚至达到五成。如果剔除掉这些给政府部门的指定性刚需项目,实体书店的下滑远远不止之前的数字。
同时能选的书“越来越少”,《2019中国图书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新出出版品种数只有2018年的80%,没人能指望80种图书卖出100种的价格和销售。
和实体书店休戚相关的出版社越来越远离实体书店,整体向网络平台靠拢,出版社在实体书店的销售任务逐渐下降。据万国英了解,有电商平台强制设立固定利润额和返点要求,出版社要想获得销售数量和知名度的上涨,就只能被动地接受。 出版社摆脱平台掣肘的一种方式是自营网店,走的依旧是拦腰折扣方式。在天猫商务印书馆旗舰店里,2020年新版成语大词典原价99.8,折后价49.9元,立即下单再减3元,线下接近百元的图书,读者直接在出版社买,只要46.9元。
这就形成了新的局面,线上平台和出版社挤压实体书店生存空间,出版社利润受损开店单干,出版社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模糊了上下游关系,书店作为一个简单地安放图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尴尬。
压力下万国英开始尝试之前从来不会做的事情:参与项目招标。帮助大学图书馆选书。而一般的大学图书馆招标基本上被新华书店拿走。
那些愿意发声、尝试转变的书店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书店散布在四五线城市,在街角默默无闻,仿佛歲月停滞了般,做着自己最擅长的事,悄无声息的消亡。
同时,文创和咖啡的营业也贡献了一部分收入。“他们都说你可以多元化经营,多做些事情。”万国英始终认为专注于图书和选书已经让团队十分吃力了。
“哪有那么多精力做别的呢?你本身行业就做不好,还做别的东西?我就是一个纯粹的店家。”
开店了,依然有人在求救
在全面复工的第一天,坚持了15年的单向街书店发文“众筹续命”,创始人许知远终究没能扛住。
1200开店了,疫情影响还没散去,依然没什么人,最多二十几个“勇士”,有客人来拍探店视频,更多的是直来直去,买书,走人,成交率反而上去了。阿尔贝·加缪《鼠疫》卖断了库存,而之前卖的最好的是胡适的《容忍与自由》。
店员在体育东店拍了个短视频,把一张写着红字“权力”的牌子放进鸟笼挂了起来,成为了新“宠物”。
1200bookshop依然在探索“特色”和“自由”,在商业和价值中间寻找平衡,针对图书的“盲选”和“药房”赋予的文化价值既带给了读者新鲜感,又能拉动销售额。
总结起来为什么能在危难之时获得巨大的粉丝支持,刘二囍觉得跟高大上的书店比较起来,1200可能更加有人情味和接地气,另一个是青年属性,就像垮掉的一代的这种集体式精神。
这次疫情让1200的图书总监阿多海意识到之前对于线上的不够重视,而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但是他能想到的也就是线上开书店卖书,限时秒杀,或者运营微信群。知名书店人孙谦在自己的直播中谈到新背景下的书店前景,套用了时下最流行的语言:“书店应该运营自己的私域流量。”
孙谦认为,实体书店根据规模有几个不同的发展路径,一般的独立书店要想活下去,可以通过线下建立的信任感,将线下流量导流到线上。和出版社内容方嫁接桥梁,通过直播帮出版社推介产品,出版社只需要把链接挂过来,店家不需要进货,就不会存在库存、账期结算压力,实体店贩卖经过验证的书品,提高坪效。
她坦言,实体书店和电商平台打价格战是“死路一条”,除了线上线下结合之外,从行业规则来看,可以与出版社协商新书保有一定周期的限价规则,提高各自利润;从选品来看,实体老板还可以通过选品网上没有或者很少的书品,达到“人无我有”的效果;从形态上看,甚至可以把“书”变成引流方式,做借阅,吸引流量,利润来自于店内其他的刚需产品。至于产品是什么,就需要店家发挥各自优势,而“跨界”是他看好的一种新的形式。
传统的书店人不一定能做的好书店,未来做得好的一定是那些“跨界”甚至“无界”的玩儿的好的店家。
孙谦的担忧在于,现在传统书店人观念难以改变,甚至连线上和直播都比较排斥,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先活下去。
“毕竟,实体书店的消亡,人们惋惜的是书店本身,而不是书店人。”
万国英担忧的依旧是书店仍然面临致命的生存压力,这次疫情波及的不只书店,还有出版社,恢复生产后去库存压力,加大折扣力度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商业规律,对她来说,也是无解的。
她担忧实体书店“青黄不接”,好的书店不能在这次“大难”里逃出来,“接”上去续命。
“经济的事情事后是可以弥补回来的,但是在文明的建设和沉淀中,文化属性可能就沉默了。”
万国英还想多进一些音乐、医学类的科普类的书,推出一些心理学的读书单。“因为在这个疫情以后,肯定很多人有些情绪上面的一些波动,还有对未来的一些担忧,在医学科技普及,还有情绪健康这一块,青苑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