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司其职的香港与深圳,将率领整个大珠三角经济区共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区域市场整合成功,必将为中国制造拓展更宽广的腹地
如果说前不久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意味着中央对香港“珠三角经济龙头”地位的再次确认,也消弭了纷扰多时的所谓“珠三角龙头之争”。那么,眼下炒得火热的“深圳重新定位”,显然又激起了新一轮竞争。
8月5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6次会议在香港举行。 香港特首董建华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一致决定,用10至20年时间把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全球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而广东将致力发展成制造业基地,香港发展成为物流、金融及服务业中心,实现“双赢”。
此次粤港合作新架构的凸现,显示了两地紧密结合度的再次加深。作为珠三角龙头,深圳制造业霸主地位向来不容任何城市“偷窥”。而此次合作,则很可能采纳学术界一直以来的一个建议:将香港与深圳看作是一个一体化的组合城市(一都两市),起到率领整个大珠三角经济区共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进而把“港深共同体”建设成为与纽约、伦敦、东京相提并论的世界大都市。
8月8日,来自福建、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个省区的计委主任在广州聚首。
据悉,九省欧计委主任初步达成的重要共识是: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共同发展。实质性的举措包括: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九省区联席会议;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举行九省区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并使区域合作研究从计委扩大到政府其它部门、企业和学术界。
三角洲之战
中国正在出现一场“三角洲之战”。
8月5日,连接珠海与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在粤港政府之间达成共识的时候,珠三角人长出了一口“胸中闷气”。
在此之前(6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在波涛汹涌的杭州湾滩涂破土动工,当时虽然长三角人欢呼雀跃,但远在南中国海的珠三角人却无奈地向它投注过“嫉妒”的目光。
在中国两个最富活力的经济带(珠三角、长三角)之间,随着竞争力对比日趋紧张,任何一方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彼此敏感的神经。
在长三角人看来,杭州湾大桥的兴建,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更是长三角腹地日趋“融合”的一个缩影。除杭州湾跨海大桥在长三角大交通体系规划中,京沪、宁杭、苏嘉杭高速公路,以及京沪、沪杭高速铁路和润扬、苏通大桥等都已相继筹建,有的甚至已经建成。一个两小时可达的路桥交通骨干网络、一个紧密联系的经济圈在长三角地区已指日可待。由此,杭、嘉、湖、甬、绍、宁、苏、锡、常,以及周边大大小小百余城镇都将亲密团结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周围,形成一个巨大能量的经济辐射圈。
这不能不让珠三角人眼红脸热、心中“焦急”。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马建会说,“长三角腹地的大融合,给腹地相对狭小的珠三角带来了巨大经济压力”。
长三角分属二省一市的15个城市,由于长期以来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造成了长三角腹地的割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这原可使珠三角人以珠三角属于同一省份而聊以自慰。但如今,日益成熟的路桥交通骨干网络逐渐打通了长三角腹地的经脉,无疑使珠三角在“腹地竞争”方面的劣势日渐显露出来。
目前,连成一体的长三角腹地有9万平方公里,但珠三角腹地仅41698平方公里;长三角人口达7000万,而珠三角常住人口仅2500万,即使加上外来人口也只有4150万。最令珠三角人感到不安的是,这些数字背后,直接影响到的是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
据国际几大商会分析,对跨国公司来说,一个富有“魅力”的中国“三角洲经济带”需具备三个条件:开放;交通便利,有强大的经济腹地作依托,产业门类齐全;合适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腹地广阔、对辐射中国市场有利。
目前,国际资本在中国市场投资建厂,最讲究就地采购、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而腹地大小、腹地人口的多少,直接关系市场容量,如果偏小,就将导致物流成本、销售成本偏高,那么投资就会偏向于腹地广阔的经济带。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逃离珠三角,投向长三角的原因之一。” 马建会分析。
后来居上
面对竞争压力,争夺商业投资,珠三角不甘示弱。
他们早就按捺不住拓展腹地的“冲动”了。“珠港澳大桥”最早由香港和合集团主席胡应湘提出,但由于事涉各方利益,长久以来存在争论,致使建桥一事久拖不决。但随着长三角日益兴起带来的压力,各方逐渐统一了分歧,终使大桥建设成为现实。
“港珠澳大桥”如果顺利建成,将贯通珠海、澳门与香港,往来三地只需20分钟,使珠三角人热盼已久的“珠港澳经济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也将珠三角的腹地拓展到香港和澳门地区。
但港澳毕竟仍然是“弹丸之地”,相对于长三角9万平方公里的腹地来说,此举仍是杯水车薪,自然也不能满足珠三角的“胃口”。
于是,珠三角人将目光投向了广东全省甚至省外的周边地区。
早在包括广东在内的9省区计委主任会议之前,4月29日,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与广东省建设厅联合向广东省各地、市、县发文,除强调在珠三角继续建立“两小时经济圈”外,更提出了“内优外拓”战略以拓展珠三角腹地。
在这份发展规划中,《今日东方》发现,所谓“内优”主要是实现产业发展带与城市发展带的高度媾和:既强调珠港澳资源优势,又优化珠三角内圈层的经济布局和城市环境,同时还要“拓展城镇发展长程价值链,把珠三角外圈层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产业协作配套基础”。 在拓展腹地方面,他们的表现更为积极。《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拓展珠三角城市群的共生发展空间”,还把目标直指珠三角原有腹地之外的粤东、粤北、粤西,甚至是湖南、广西、福建等地。
为拓展腹地,《规划》还提出,要“层次推进,点面结合,加大外向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主要是通过“圈层推进”,加强与省内区际间的全面协作——强化省域范围内的资源调配与设施共享,加强珠三角城市和粤东、粤北、粤西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和共同发展;同时通过“轴线延伸”,加深与毗邻省区的联合发展;当然,珠三角也要扩展与华南、华中、大西南和其他地区的协作关系——以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输出的方式,增加与这些地区的对口协作、对口援助,培养与珠三角区域和城市产业、商务联系的外围增长点,扩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直接影响。
为了尽快使腹地拓展计划见到成效,广东省还重新启动了“要想富,先修路”的“传统法宝”。准备在抓好广东省内高速公路、铁路网络系统规划与建设的同时,做好向西南、华中、西北、华东地区增设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的策划与准备。
在《规划》中,《今日东方》甚至发现了一个“四轴”并举的宏伟规划(“四轴”分别为“广州——清远——韶关——湖南拓展轴”、“广州——佛山——湛江——广西拓展轴”、“广州——惠州——汕头——福建拓展轴”、“珠海——湛江——广西拓展轴”),从而明确地将湖南、广西、福建等邻近省区也纳入了腹地拓展的“辽阔视野”。
楔子“红三角”
眼下,珠三角拓展“腹地”的战车已轰隆隆地启动起来。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与长三角腹地经济发展同步壮大相比,珠三角即使将临近各省都纳入到腹地范围,也要面临一个严峻现实:这几个省经济发展实力要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地区,有可能给珠三角腹地拓展带来不利影响。
然而,珠三角人也有自圆其说的“招术”。据参与本次规划的核心人物介绍,珠三角将通过增加有条件的援助支出,比如对落后地区造血型项目的投入和主动介入、参与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等方式,来带领目标腹地的共同发展。而今年“两会”期间被热炒的“红三角”,就将率先充当“打头阵”的先锋角色。
所谓“红三角”,是由广东韶关、江西赣州、湖南郴州三地组成的大三角地区,它们是广东的北大门和湘赣的南大门,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由于“红三角”仅土地面积便是珠三角的10倍,并且拥有丰富的传统经济资源和新兴旅游资源,所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红三角”今后将成为珠三角发展的重要腹地。
“红三角”是香港富豪霍英东先生去年发起成立的。霍的初衷是,将珠三角与粤赣湘“红三角”形成一个经济圈,除了可以为“红三角”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市场之外,还可以为“红三角”地区提供必需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同时,红三角也可以成为南沙、珠三角,乃至整个东南亚的物资供应大后方,从而形成粤赣湘三省共同发展的大局面。
现在,针对“红三角”经济落后的状况,霍英东已通过“霍英东基金会”、“铭源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文教扶贫活动,并通过“南沙与‘红三角’经济合作联谊会”研究共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同时采取基金会出资金、出技术、出人才,三地出土地、出劳力的方式共建高科技工业园,并让湖南韶关、郴州等市在南沙兴建“红三角联合大厦”作为对外窗口。
据“红三角”另一重要发起人何铭思先生透露,京珠高速公路韶关段、郴州段即将全面通车,今年年底南沙第二阶段的主要工程也将陆续完工,其物流中心将主要为“红三角”经济服务。
5月28日,广东韶关民营企业家林春贺也宣称,他将投资人民币7.5亿元,建造亿华物流园区,使之成为粤北地区最大的一个商贸流通项目,计划于2005年建成后,会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物流园区之一,也是“红三角”的配套项目。这无疑为珠三角向外拓展腹地打下了第一个“楔子”。
如果说前不久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意味着中央对香港“珠三角经济龙头”地位的再次确认,也消弭了纷扰多时的所谓“珠三角龙头之争”。那么,眼下炒得火热的“深圳重新定位”,显然又激起了新一轮竞争。
8月5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6次会议在香港举行。 香港特首董建华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一致决定,用10至20年时间把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全球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而广东将致力发展成制造业基地,香港发展成为物流、金融及服务业中心,实现“双赢”。
此次粤港合作新架构的凸现,显示了两地紧密结合度的再次加深。作为珠三角龙头,深圳制造业霸主地位向来不容任何城市“偷窥”。而此次合作,则很可能采纳学术界一直以来的一个建议:将香港与深圳看作是一个一体化的组合城市(一都两市),起到率领整个大珠三角经济区共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进而把“港深共同体”建设成为与纽约、伦敦、东京相提并论的世界大都市。
8月8日,来自福建、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个省区的计委主任在广州聚首。
据悉,九省欧计委主任初步达成的重要共识是: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推进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内共同发展。实质性的举措包括: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九省区联席会议;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举行九省区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并使区域合作研究从计委扩大到政府其它部门、企业和学术界。
三角洲之战
中国正在出现一场“三角洲之战”。
8月5日,连接珠海与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在粤港政府之间达成共识的时候,珠三角人长出了一口“胸中闷气”。
在此之前(6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在波涛汹涌的杭州湾滩涂破土动工,当时虽然长三角人欢呼雀跃,但远在南中国海的珠三角人却无奈地向它投注过“嫉妒”的目光。
在中国两个最富活力的经济带(珠三角、长三角)之间,随着竞争力对比日趋紧张,任何一方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彼此敏感的神经。
在长三角人看来,杭州湾大桥的兴建,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一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更是长三角腹地日趋“融合”的一个缩影。除杭州湾跨海大桥在长三角大交通体系规划中,京沪、宁杭、苏嘉杭高速公路,以及京沪、沪杭高速铁路和润扬、苏通大桥等都已相继筹建,有的甚至已经建成。一个两小时可达的路桥交通骨干网络、一个紧密联系的经济圈在长三角地区已指日可待。由此,杭、嘉、湖、甬、绍、宁、苏、锡、常,以及周边大大小小百余城镇都将亲密团结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周围,形成一个巨大能量的经济辐射圈。
这不能不让珠三角人眼红脸热、心中“焦急”。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马建会说,“长三角腹地的大融合,给腹地相对狭小的珠三角带来了巨大经济压力”。
长三角分属二省一市的15个城市,由于长期以来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造成了长三角腹地的割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这原可使珠三角人以珠三角属于同一省份而聊以自慰。但如今,日益成熟的路桥交通骨干网络逐渐打通了长三角腹地的经脉,无疑使珠三角在“腹地竞争”方面的劣势日渐显露出来。
目前,连成一体的长三角腹地有9万平方公里,但珠三角腹地仅41698平方公里;长三角人口达7000万,而珠三角常住人口仅2500万,即使加上外来人口也只有4150万。最令珠三角人感到不安的是,这些数字背后,直接影响到的是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
据国际几大商会分析,对跨国公司来说,一个富有“魅力”的中国“三角洲经济带”需具备三个条件:开放;交通便利,有强大的经济腹地作依托,产业门类齐全;合适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腹地广阔、对辐射中国市场有利。
目前,国际资本在中国市场投资建厂,最讲究就地采购、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而腹地大小、腹地人口的多少,直接关系市场容量,如果偏小,就将导致物流成本、销售成本偏高,那么投资就会偏向于腹地广阔的经济带。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逃离珠三角,投向长三角的原因之一。” 马建会分析。
后来居上
面对竞争压力,争夺商业投资,珠三角不甘示弱。
他们早就按捺不住拓展腹地的“冲动”了。“珠港澳大桥”最早由香港和合集团主席胡应湘提出,但由于事涉各方利益,长久以来存在争论,致使建桥一事久拖不决。但随着长三角日益兴起带来的压力,各方逐渐统一了分歧,终使大桥建设成为现实。
“港珠澳大桥”如果顺利建成,将贯通珠海、澳门与香港,往来三地只需20分钟,使珠三角人热盼已久的“珠港澳经济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也将珠三角的腹地拓展到香港和澳门地区。
但港澳毕竟仍然是“弹丸之地”,相对于长三角9万平方公里的腹地来说,此举仍是杯水车薪,自然也不能满足珠三角的“胃口”。
于是,珠三角人将目光投向了广东全省甚至省外的周边地区。
早在包括广东在内的9省区计委主任会议之前,4月29日,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与广东省建设厅联合向广东省各地、市、县发文,除强调在珠三角继续建立“两小时经济圈”外,更提出了“内优外拓”战略以拓展珠三角腹地。
在这份发展规划中,《今日东方》发现,所谓“内优”主要是实现产业发展带与城市发展带的高度媾和:既强调珠港澳资源优势,又优化珠三角内圈层的经济布局和城市环境,同时还要“拓展城镇发展长程价值链,把珠三角外圈层发展成为区域性的产业协作配套基础”。 在拓展腹地方面,他们的表现更为积极。《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拓展珠三角城市群的共生发展空间”,还把目标直指珠三角原有腹地之外的粤东、粤北、粤西,甚至是湖南、广西、福建等地。
为拓展腹地,《规划》还提出,要“层次推进,点面结合,加大外向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主要是通过“圈层推进”,加强与省内区际间的全面协作——强化省域范围内的资源调配与设施共享,加强珠三角城市和粤东、粤北、粤西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和共同发展;同时通过“轴线延伸”,加深与毗邻省区的联合发展;当然,珠三角也要扩展与华南、华中、大西南和其他地区的协作关系——以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输出的方式,增加与这些地区的对口协作、对口援助,培养与珠三角区域和城市产业、商务联系的外围增长点,扩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直接影响。
为了尽快使腹地拓展计划见到成效,广东省还重新启动了“要想富,先修路”的“传统法宝”。准备在抓好广东省内高速公路、铁路网络系统规划与建设的同时,做好向西南、华中、西北、华东地区增设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的策划与准备。
在《规划》中,《今日东方》甚至发现了一个“四轴”并举的宏伟规划(“四轴”分别为“广州——清远——韶关——湖南拓展轴”、“广州——佛山——湛江——广西拓展轴”、“广州——惠州——汕头——福建拓展轴”、“珠海——湛江——广西拓展轴”),从而明确地将湖南、广西、福建等邻近省区也纳入了腹地拓展的“辽阔视野”。
楔子“红三角”
眼下,珠三角拓展“腹地”的战车已轰隆隆地启动起来。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与长三角腹地经济发展同步壮大相比,珠三角即使将临近各省都纳入到腹地范围,也要面临一个严峻现实:这几个省经济发展实力要远远落后于长三角地区,有可能给珠三角腹地拓展带来不利影响。
然而,珠三角人也有自圆其说的“招术”。据参与本次规划的核心人物介绍,珠三角将通过增加有条件的援助支出,比如对落后地区造血型项目的投入和主动介入、参与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等方式,来带领目标腹地的共同发展。而今年“两会”期间被热炒的“红三角”,就将率先充当“打头阵”的先锋角色。
所谓“红三角”,是由广东韶关、江西赣州、湖南郴州三地组成的大三角地区,它们是广东的北大门和湘赣的南大门,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由于“红三角”仅土地面积便是珠三角的10倍,并且拥有丰富的传统经济资源和新兴旅游资源,所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红三角”今后将成为珠三角发展的重要腹地。
“红三角”是香港富豪霍英东先生去年发起成立的。霍的初衷是,将珠三角与粤赣湘“红三角”形成一个经济圈,除了可以为“红三角”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市场之外,还可以为“红三角”地区提供必需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同时,红三角也可以成为南沙、珠三角,乃至整个东南亚的物资供应大后方,从而形成粤赣湘三省共同发展的大局面。
现在,针对“红三角”经济落后的状况,霍英东已通过“霍英东基金会”、“铭源基金会”开展了一系列文教扶贫活动,并通过“南沙与‘红三角’经济合作联谊会”研究共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同时采取基金会出资金、出技术、出人才,三地出土地、出劳力的方式共建高科技工业园,并让湖南韶关、郴州等市在南沙兴建“红三角联合大厦”作为对外窗口。
据“红三角”另一重要发起人何铭思先生透露,京珠高速公路韶关段、郴州段即将全面通车,今年年底南沙第二阶段的主要工程也将陆续完工,其物流中心将主要为“红三角”经济服务。
5月28日,广东韶关民营企业家林春贺也宣称,他将投资人民币7.5亿元,建造亿华物流园区,使之成为粤北地区最大的一个商贸流通项目,计划于2005年建成后,会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物流园区之一,也是“红三角”的配套项目。这无疑为珠三角向外拓展腹地打下了第一个“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