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视阔步天地间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_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全铎,陕西澄城人,著名军旅画家,1954年生。1972年入伍,现文职军人。长期的军旅生涯和对绘画艺术的执着探索,从而形成了“自然、浑厚、恣意、张扬”的独特风格。2003年在西安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出版个人画集《绘报》,几年来,有多篇文章和绘画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引起艺术界专业人士和媒体的关注,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评价其画:“有别样激情,大气张扬,绝不平庸”。陕西国画院副院长邢庆仁先生称其画:“是一篇篇闪烁着深刻思想和极能引起注意的色块,而且是夺目的,阳光的”。
  
  不是我说你,郑老,你确实有些太过分了。
  你为什么把野菊画成人样而婆娑在了风里?却让人在山下站成了一棵棵古树?你把“黑乱野怪”的石鲁画成了面壁的达摩,还有这粉嘟嘟的《桃之夭夭》,简直就是把颜料调凉菜一样地拌了几下么!郑老你是饿了么?要不然怎么把一座座峰峦画成了一根根竹笋,香喷喷地栽在那里……
  你明明是一个走路有风的武人,却甩动着羊毫兔毫,点染起了莺莺燕燕花花草草,让这一张张宣纸,有菊绽开,有梅抖擞,有桃裂嘴,枣儿闪烁,牡丹迎风,两人于松下对坐论道,还有一个眉眼模糊的女人支起了下巴,侧卧船头,那岸上的树又是那样油汪汪地碧呵
  郑老,你让我陌生了你。
  郑老并不老,郑姓老兄之意也。但有一天他却提起:“郭老郭老,诗多好的少,你们一天郑老郑老地叫,我咋感觉别有用心”,大家一起说,郑老你看你。
  郑老大号郑全铎,澄城人,我来自舍阳。每有聚会,常常是一份酒碟子、半盆辣子烹豆腐、两碗水盆、几个地软包子,便共同完成了渭北人在饭食上的奢侈享受,故园之思,咀嚼在我们嘴里,草草杯盘,乡关何处,一种汤汤水水的幸福。
  近日重新翻读他的画集《绘报》,感慨良多。由一幅《菊傲》,想到了他的斋号“傲居堂”,人生天地间,春来秋往,能如菊般凌寒不陨、傲立风霜,那么,天高云淡时,自然满城尽带了黄金甲,人淡如菊、人傲如菊,才能以傲骨而傲居,高视阔步于天地之间。
  郑老在“傲居堂”仰天长笑,我在“看剑堂”把酒临风,同为“堂主”,我就索性在此胡说一气,不去顾忌他西北某野战劲旅的英雄出处,不去顾忌他长我近20岁这么一长截岁月,不去顾忌他已在名师园中嗅了那么长时间的玫瑰。
  时间是慢工出细活,寒来暑往,把我与郑老打磨得已非常熟悉,但在艺术感觉上却日益陌生了。尽管他黑脸上的笑依然熟悉,那是驱车赶到西郊然后扶起卷闸门咕咚咚喝上一碗羊肉汤的笑;是在腊月时分去他老家寺前镇取回“条条馍”的笑;是塞给别人一卷他画的狗却被“欣赏”成了老虎时的笑;是把朋友的事当自己的事而电话张罗前后奔走时的笑。
  我想,郑老其实就深深地藏在自己的画里,外相庄严,内心,其实敏感而内敛,甚至害羞。否则,他就不会涂抹几笔,让著名红岩掩映于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山像极了人在歌哭;他画老翁在枯树下若有所思,看烟云之漫漶,念天地之悠悠;他画两尾鱼跃过龙门后顾盼若语神情复杂;他明明题写的是“善良的羊群吃光了地上的草”,画面上却只有一只残蝶栖在败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那么,郑老你骗不了我,你的笔墨还是泄露了你的“野心”,那些你挥毫驱遣来的山水人物、花乌虫鱼、翎毛走兽,那一团团色块,让你无所遁形。你看那公鸡,从纸上坦克一样地碾了过去,血红的鸡冠子像张扬的胜利之旗,爪子似乎也把地面拍得嘭嘭山响。你画大峪口所见的那两只鸡,画出来却像了老鹰,又像驼鸟,粗蹄子笨腿在站在那里,垂着头,身子庞然如两座麦垛。你画满树蕉叶竞如刀枪剑戟。而那尊石狮,浑身血淋淋,似极一个浴血疆场全身而退的斗士,细微处泄露了你的雄强,你在大胆落笔,细心收拾。郑老笔下,鸡是壮硕、菊在怒放、马很倔强,山要刺破青天……
  艺海茫茫,任谁孑然一身,抡圆了膀子也游不了多远,况有那么多的急流险滩。于是,郑老以师礼待邢庆仁,戏言从此一跃而为“名门闺秀”,有此师友,自然受益匪浅,火加油、苗得雨,但其笔下并无乃师太多影子。拜过了关公,却不急于扛着“青龙偃月”出去做几碗大刀铡面,这是修养,更是功夫。当然宣纸铺开处,间或也有佛在那里坐笑扪虱,花开见佛,是佛好好拜,是花慢慢开吧。
  除了在玫瑰园里任意徜徉外,郑老还学习石涛好榜样,要“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而如何才能放出大光明?恐非“雨打梨花深闭门”般独自沉思,或“风吹一夜满关山”般暴得大名,也不是“大江东去浪淘尽”般一味放胆,便可奏效,非得一番筚路蓝缕、脱胎换骨功夫不可,郑老久在疆场,深知此意。好在本来就“丹青不知老将至”,不老的郑老沉醉丹青,此乐何极!
  “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这是郑老对自己所绘几匹鹿的题词。不站起来,自然不会倒下,站起来后,可能还会倒下,会被咆哮而至的狮虎所猎追,也会在天地间久久放浪,而既然站起来了,就不要怕倒下,不要原地踏步或来回转圈,要不断地站起、倒下、再站起,那么,风声就会在耳边呼啸起来……
  郑老,那你就跑吧,老虎会有的,狮子也会有的;阳光会有的,绿洲也会有的。好在,纷繁的艺苑里,郑老跑起来是敏捷的鹿,站住时,便成了菊,傲如菊、淡如菊。
  文末,送郑老俚句一首,以壮其丹青长旅:
  半生戎马气雄浑,
  铁甲英雄风雨身。
  乘兴挥毫泼彩墨,
  山川浩荡自沉吟。
其他文献
“苍大夫,苍大夫,你快看看我孩子的化验单,在我们蒲城化验的……”三十几岁的刘芳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连忙从布包中掏出化验单。苍大夫仔细地看了看上面的内容,顿时欣喜异常:“恭喜你啊,化验显示你的孩子现在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了,大三阳明显好转啊,我真替你高兴啊!”  面前这位皮肤黝黑的妇女,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这回我的两个孩子都得救了!”  详谈之间才得知,她叫刘芳,是陕西蒲城的农民。家中一儿一女,儿子上
期刊
2007年8月5日,温家宝接受欧洲5家媒体采访。当记者问“睡前喜欢看什么书,常因什么问题而辗转难眠”时,温家宝吟诵了几句中外名诗名句。其中包括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以及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两件事越想越让我深感惊异和坚定,一是头上闪烁的星星和天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令。”    2007年10月22日,与5年前一样,温家宝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的见面会上第3个走向台前。  此
期刊
近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出现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当人们越来越关注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时,往往过多地将目光投向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历史上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形。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20世纪30年代,比利时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这也是20世纪有记录以来最早的一次大气污染惨案。  马斯河谷是比利时境内马斯河
期刊
1952年2月26日上海《亦报》副刊版在显著位置刊出《呸!》一文,署名老舍。《呸!》仅五百余字,却是一篇义正辞严、京味十足的反贪檄文。当时全国上下正在进行“三反”运动,老舍作为一个归国不久,热爱新中国、富于正义感的作家,当然表示坚决拥护。  在《呸!》中,老舍第一“呸”,批驳了“贪污的事,自古有之,何必大惊小怪”的论调,指出“贪污的事儿的确是自古有之,正因如此,才须在今天彻底肃清。人应当一代比一代
期刊
说明:  本榜单只收中国本土之全国性神仙,主要依据神仙之神格高低决定是否上榜及名次,而不依据受信仰程度之高低。    先秦    第一名:黄帝  简评:《山海经》说黄帝是“天帝”,儿子、孙子都是海神。孙子颛项也做过天帝。战国时又贵为五帝之首,还发明了一大堆文化东东。虽然黄帝本人神格不明显,介于神人之间,但儿孙争气,父以子贵,祖以孙贵,登上首席。    第二名:帝俊  简评:帝俊只见于《山海经》,但
期刊
1945年,重庆有人用几个画家、作家姓名巧编成一联,别有情趣。联日:“齐白石,傅抱石,老石少石,两石画坛同突兀;许地山,欧阳山,前山后山,双山文苑互峥嵘。”齐白石是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傅抱石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许地山、欧阳山均为现代小说家。上联贯串一个“石”字,作者把人物名中共有的“石”字抽出,还汉字原意解为“石头”,再用突兀来形容石,以赞两人在书画上的突出贡献。下联贯串一个“山”字,把山
期刊
乞丐算得上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职业”了。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乞丐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何救助管理城市流浪汉,减少流浪乞讨的现象,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环球时报》驻外记者做了个社会调查,发现很多国家都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对于那些“职业乞丐”,特别是裹胁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用流浪乞讨方式牟利的犯罪行为,各国
期刊
龙思海从不按常理出牌,包括接受采访。  第一次通话,她丢给记者3个问题:“你会唱《辣妹子》吗,你能三个月不说话吗,你会蹲着身子观察世界吗?”  说完,她便匆忙挂断了电话。  第二次通话,她告诉记者这3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辣妹子》是我女儿囡囡最喜欢听的一首歌。  “第二个问题。一个13岁的女孩到城里打工不久,被雇主强奸了,在其后的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询问,一次又
期刊
入秋后,天气渐凉,正是冬瓜生长的旺季,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季节,冬瓜亦称东瓜、白瓜、枕瓜。  冬瓜个体硕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淡爽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冬瓜肉内含蛋白质0.4克,钙19毫克,磷12毫克,铁0.3毫克,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每百克含16毫克,为西红柿的1.2倍。说它能减肥,主要是含有丙醇二酸,对于防止人体发胖,增进体形健美具有重要意义。《食疗本草》中说:“欲得体瘦轻健者,
期刊
视车如命的司机忍痛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卡车,五十岁的男人丢掉了一辈子坚守的事业,难道他的晚年就在这种无所寄托的生活中度过吗?  一大早,冯姚急急忙忙搭上从临潼开往西安的班车,一出站,就叫了一辆出租车,赶往自己曾经在广播中听到的那个地方,他抱着一丝希望,一个可以让他重新握上驾驶盘的希望。  在车上,冯姚想起了自己这几十年的辛酸历程,想起了卖车的无奈选择。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来的人,冯姚不但勤奋,而且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