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海林,江苏省口岸中学副校长,江苏省青年语文骨干教师,泰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首批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泰州市311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泰州市中语会理事。先后荣获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高考指导老师、江苏省高中新课程教材实验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等荣誉称号。在《语文报》、《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中国教师》、《基础教育参考》、《现代教育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不管别人怎么形容我们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无私奉献的蜡烛还是为人师表的社会精英,但我想,作为教师来说,必须首先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自我认知,这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基础。从大处讲,教师作为这个社会的知识分子,也应该有陈寅恪评价王国维先生那样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而现实的社会环境要做到这一点似乎很难。但从小处讲,既然作为教师,起码应该努力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变得有意思。
过一种有阅读的生活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这样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教师要成为幸福的教师,就要把工作和学习作为快乐的事情,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而读书是提升自身本领和修身养性的主要途径。在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作为老师如果没有一种知识信息的恐慌那肯定是要落伍的,你可能连其他老师或者学生在关注什么或者谈论什么都不清楚。有人形容教师三本书打天下,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教学辅助用书。老师欠缺的有时不是学科的深度,而是知识和文化的宽度,因而也无法构建教学乃至教育的高度。作为语文老师来说,我一直认为要当个杂家,语文老师的阅读中必须吃点“五谷杂粮”。我认为首先要多阅读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书籍,在阅读中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网络、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其次要加强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我们很多老师不能从自己本学科教学中跳出来,就是缺少对教育宏观理论的关注和阅读,从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到雷夫,从孔子、陶行知、叶圣陶到李希贵等人的教育思想,都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思想宝库。再次,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人文素养尤其重要,语文老师更要多涉猎一些人文科学的书籍,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所以,自上大学和工作以来,我就买了不少书,虽然搬了几次家,淘汰了好多自己认为没有保存价值的书,但书籍杂志依然装满了我家三个书橱和学校的两个书橱。书或新或旧,我都一一分类:中国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名著;工具书;教育教学类书刊;期刊杂志等。书排列得相当整齐,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房龙的《宽容》、卡西尔的《人论》,从罗素《西方哲学史》到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周国平的《善良·丰富·高贵》,从钱钟书的《管锥编》到余杰、吴思、于丹、易中天、北岛等人的热门书籍。我最自豪的是从工作以来一直坚持订阅《新华文摘》,23年来一本不缺。近十年的《书摘》也保存很多,这是我订阅的书刊中保存最好的,也是最值得骄傲的藏书了。双休日有空时,一杯绿茶,一两本好书,时常陪我度过一个上午或者下午,读书的惬意和生活的诗意油然而生。
现在所谓教师的职业倦怠,当然有外部环境对教师职业尊重不够的原因,但更多的其实是教师专业领域中的自我麻醉、自我迷失、自我放弃的结果,是一种精神萎靡、思想停滞、无精打采的状态。要走出精神的低谷,真正成为育人的导师,给学生成长以学科的能力和人文的底子,作为老师来说不可不读书。阅读不为功利,不为名利,只为做一个“精神上的贵族”,阅读不一定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阅读不一定能够延长我们的生命,但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教师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有阅读的生活。
让专业发展立足于课堂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对此的回答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各个学校都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学习、锻炼的平台,给优秀教师以成长的阶梯,这都大大促进了教师发展的动力。在对好教师的认可上,我认为无论是领导认可、同事认可,还是专家认可,都没有学生认可来得更重要,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或者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一个好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上他的课,这是起码的要求。我认为,一个好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对课程标准的把握——界定精准,重点突出;对教学内容的挖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张弛有度,活泼有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体察入微,关怀备至。通俗地来说,就是讲得清楚、听得明白、学得有趣、做得出来,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高质量的语文课,来自高水平的语文老师。而高水平语文老师的核心,就是对文本高超的解读能力、倾听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根本性的东西。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读不出文本的内在意义,作不出个性化的解读,那他(她)的语文课将只是在语文的外围打转,打的都是外围仗,非但触摸不到语文教学最迷人的部分,而且会逐步丧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学生真正喜欢的语文老师,一般都是那些既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见解,又能切实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的老师。
我认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学的艺术就是能把同样的文本内容讲给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认知起步有所长进。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艺术。教师的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语文老师更要善于构建对话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养成质疑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和表达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当自己上了一堂自己认为出彩的课时,我们真心感到教育的快乐和生命的价值。所以我常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应该建筑在课堂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该着力在课堂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是教科研能力,不是论文和课题。这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也是我们教师价值的终极体现。
平常心与进取心
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骨干教师而言,虽然作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但我内心一直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我离真正的特级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扬州参加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培训时,我作为泰州市代表发言,我说一方面我由于在泰州市教育局工作了三年,已经失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场感,三年不教书,已经成为一个新教师;另一方面由于介入学校管理实务较多,阅读和思考的宏观教育和学校管理方面的文字较多,对于自身的语文教学的钻研不够深厚,加上自己并不是一个勤勉之人,阅读的兴趣又广泛,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还远没有达到教学大家那种圆熟纯净和行云流水的境界。因此,平常心和进取心一直在我内心纠结着,但我会尽我的努力去实现自己、成就自己。
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常想,正如“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句话运用到教师身上,也许可以改成“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都有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愿望”。这种愿望如火花,它常常是需要被引领和激发的,否则很容易熄灭。可惜很多学校管理者常常会忘记这一点。比如,我们总是习惯用这样那样的“规范”或“准则”去约束教师,而不是引导教师努力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种方法的价值取向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截然不同的。使用“规范”的结果是被教师认为“你要我怎么做、做到规定的程度”,而引导式的管理则指向“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前者中的“规范”会被认为是上限,因而这种管理带来的只能是有限度的提高;后者则传递“我至少应该做到这样”的信息,会被认为规定是“底线”,是没有上限的。在今年的市直学校工作会议上,宋局长的讲话中提到教师职业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只是把教师当成职业,是法律层面工作的人;第二种是有思想追求的教师,是道德层面的人;第三种是把教书育人当成毕生追求的文化层面的人。对此我认为,从学校发展教师这个角度来说,对于把教师作为职业来做的教师,学校管理者要有规范化的制度约束;对于把职业作为职称提升的教师来说,学校管理要有促进其上升的平台;对于有思想追求的教师来说,学校管理者要有思想引领的本领和个性包容之心;对于把教师职业作为文化追求的教师来说,学校管理要有适合其生长的校园文化作为土壤。最后,我特别想说,无论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土壤是最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土壤比种子重要得多。
不管别人怎么形容我们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无私奉献的蜡烛还是为人师表的社会精英,但我想,作为教师来说,必须首先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自我认知,这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基础。从大处讲,教师作为这个社会的知识分子,也应该有陈寅恪评价王国维先生那样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而现实的社会环境要做到这一点似乎很难。但从小处讲,既然作为教师,起码应该努力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让自己的教育人生变得有意思。
过一种有阅读的生活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这样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教师要成为幸福的教师,就要把工作和学习作为快乐的事情,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而读书是提升自身本领和修身养性的主要途径。在知识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作为老师如果没有一种知识信息的恐慌那肯定是要落伍的,你可能连其他老师或者学生在关注什么或者谈论什么都不清楚。有人形容教师三本书打天下,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教学辅助用书。老师欠缺的有时不是学科的深度,而是知识和文化的宽度,因而也无法构建教学乃至教育的高度。作为语文老师来说,我一直认为要当个杂家,语文老师的阅读中必须吃点“五谷杂粮”。我认为首先要多阅读本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书籍,在阅读中了解学科前沿动态,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网络、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其次要加强教育理论书籍的阅读,我们很多老师不能从自己本学科教学中跳出来,就是缺少对教育宏观理论的关注和阅读,从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到雷夫,从孔子、陶行知、叶圣陶到李希贵等人的教育思想,都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思想宝库。再次,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人文素养尤其重要,语文老师更要多涉猎一些人文科学的书籍,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所以,自上大学和工作以来,我就买了不少书,虽然搬了几次家,淘汰了好多自己认为没有保存价值的书,但书籍杂志依然装满了我家三个书橱和学校的两个书橱。书或新或旧,我都一一分类:中国哲学、美学、文学理论;西方哲学、美学、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名著;工具书;教育教学类书刊;期刊杂志等。书排列得相当整齐,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房龙的《宽容》、卡西尔的《人论》,从罗素《西方哲学史》到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周国平的《善良·丰富·高贵》,从钱钟书的《管锥编》到余杰、吴思、于丹、易中天、北岛等人的热门书籍。我最自豪的是从工作以来一直坚持订阅《新华文摘》,23年来一本不缺。近十年的《书摘》也保存很多,这是我订阅的书刊中保存最好的,也是最值得骄傲的藏书了。双休日有空时,一杯绿茶,一两本好书,时常陪我度过一个上午或者下午,读书的惬意和生活的诗意油然而生。
现在所谓教师的职业倦怠,当然有外部环境对教师职业尊重不够的原因,但更多的其实是教师专业领域中的自我麻醉、自我迷失、自我放弃的结果,是一种精神萎靡、思想停滞、无精打采的状态。要走出精神的低谷,真正成为育人的导师,给学生成长以学科的能力和人文的底子,作为老师来说不可不读书。阅读不为功利,不为名利,只为做一个“精神上的贵族”,阅读不一定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阅读不一定能够延长我们的生命,但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教师的生活应该是一种有阅读的生活。
让专业发展立足于课堂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对此的回答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各个学校都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学习、锻炼的平台,给优秀教师以成长的阶梯,这都大大促进了教师发展的动力。在对好教师的认可上,我认为无论是领导认可、同事认可,还是专家认可,都没有学生认可来得更重要,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或者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一个好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上他的课,这是起码的要求。我认为,一个好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对课程标准的把握——界定精准,重点突出;对教学内容的挖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张弛有度,活泼有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体察入微,关怀备至。通俗地来说,就是讲得清楚、听得明白、学得有趣、做得出来,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高质量的语文课,来自高水平的语文老师。而高水平语文老师的核心,就是对文本高超的解读能力、倾听能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根本性的东西。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读不出文本的内在意义,作不出个性化的解读,那他(她)的语文课将只是在语文的外围打转,打的都是外围仗,非但触摸不到语文教学最迷人的部分,而且会逐步丧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学生真正喜欢的语文老师,一般都是那些既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见解,又能切实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的老师。
我认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学的艺术就是能把同样的文本内容讲给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认知起步有所长进。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艺术。教师的教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语文老师更要善于构建对话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养成质疑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和表达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当自己上了一堂自己认为出彩的课时,我们真心感到教育的快乐和生命的价值。所以我常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应该建筑在课堂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该着力在课堂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是教科研能力,不是论文和课题。这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也是我们教师价值的终极体现。
平常心与进取心
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骨干教师而言,虽然作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但我内心一直有一种清醒的认识,我离真正的特级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扬州参加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培训时,我作为泰州市代表发言,我说一方面我由于在泰州市教育局工作了三年,已经失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场感,三年不教书,已经成为一个新教师;另一方面由于介入学校管理实务较多,阅读和思考的宏观教育和学校管理方面的文字较多,对于自身的语文教学的钻研不够深厚,加上自己并不是一个勤勉之人,阅读的兴趣又广泛,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还远没有达到教学大家那种圆熟纯净和行云流水的境界。因此,平常心和进取心一直在我内心纠结着,但我会尽我的努力去实现自己、成就自己。
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常想,正如“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句话运用到教师身上,也许可以改成“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都有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愿望”。这种愿望如火花,它常常是需要被引领和激发的,否则很容易熄灭。可惜很多学校管理者常常会忘记这一点。比如,我们总是习惯用这样那样的“规范”或“准则”去约束教师,而不是引导教师努力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种方法的价值取向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截然不同的。使用“规范”的结果是被教师认为“你要我怎么做、做到规定的程度”,而引导式的管理则指向“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前者中的“规范”会被认为是上限,因而这种管理带来的只能是有限度的提高;后者则传递“我至少应该做到这样”的信息,会被认为规定是“底线”,是没有上限的。在今年的市直学校工作会议上,宋局长的讲话中提到教师职业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只是把教师当成职业,是法律层面工作的人;第二种是有思想追求的教师,是道德层面的人;第三种是把教书育人当成毕生追求的文化层面的人。对此我认为,从学校发展教师这个角度来说,对于把教师作为职业来做的教师,学校管理者要有规范化的制度约束;对于把职业作为职称提升的教师来说,学校管理要有促进其上升的平台;对于有思想追求的教师来说,学校管理者要有思想引领的本领和个性包容之心;对于把教师职业作为文化追求的教师来说,学校管理要有适合其生长的校园文化作为土壤。最后,我特别想说,无论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土壤是最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土壤比种子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