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如此庞大的人群,且肩负着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和理想信念状况如何,将深刻地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当然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尽管经过各方努力,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积极进取、团结互助、文明礼貌和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但是,在新挑战和新的变化面前,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和方法从根本上说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要。这种不适应就导致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少问题的存在。无论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政治思想素质现状,还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都存在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这无疑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个警醒。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地位作用不足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非常重要。但是,受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影响,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对不乐观,功利主义教育观已经深深地影響到了中国的高等教育。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于“德育为先”的要求仅仅当成应付,象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长线专业在高校日益被边缘化。不少高校更多的是将办学资源向那些可以用数量来衡量的事情,如招生规模、校园面积、硬件设施、学生就业率、课题和论文数量及等级等方面。专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内部的评价机制方面,专业教师明显机会多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工科专业的机会明显多于人文社科类专业。
这样一来,大学生德育的本真目标被遗忘。从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部署来看,大学生德育的本真目标,一方面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即为了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道德高尚、人格完善、具有民主法制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然而,在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是被片面地理解为一种维稳和管住学生不出事的工具,或是仅仅被理解为意识形态维护的手段。在这种理念影响下,高校“以德为先”的原则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经常被当成救火队,许多学生也同样对教育者的辛苦劳动和德育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不理解,更愿意花时间在专业课学习上。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贵基本原则的疏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规律,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有哪些基本原则,并无定论,但还是形成了不少共识,如以人为本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民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疏导说服原则、言行一致原则等都为大家所公认。但从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来看,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按规律办事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一些基本的原则被人忽略。以以人为本原则为例,不少德育工作者或者片面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被忽略,或者片面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化功能,忽视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效,忽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客体。再以民主、疏导说服原则为例,一些教育者或者是受自身能力限制,或者是为了省事,在处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时,不是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是一味地将外在的规范、教条灌输给大学生,忽略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缺乏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之间平等、真心的对话和交流,成为“无反省的思想政治灌输”。这种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教育行为,势必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措施不够
由于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够,再加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质和本真价值目标认识的片面性,高校不少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研究不多,因而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落实在学生日常的行为养成、政治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只是到了上级检查和测评,或响应上级号召举行某项大型理论教育和宣传活动时,才被动地在这方面花一点心思和精力,搞一些花架子活动,让学生疲于应付,既耽误了学生时间,又让学生对这一类活动产生反感。而对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和实施者仅仅是停留在例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例行的学生工作和党团工作,根本谈不上主动性和创新性;也有一些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纯粹的知识和理论教育,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方面,忽视学生的实践教育,忽视学生的课外教育,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育,教育内容更多地是对相关知识和观点的单向灌输,不重视如何让这些抽象的教条内化成学生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未来事业的希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决定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战略问题,高校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该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必须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目标。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一直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固然要承担起学生的日常法纪养成教育,承担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的任务;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更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人格完善、道德高尚,具备相当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大学生的需要。第一方面的教育实际上是第二方面的手段,第二方面才是根本目的。
因此,针对当前一些学校和一些德育工作者片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将其仅仅当成维稳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必须站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对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地位作用不足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有人非常重要。但是,受市场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影响,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对不乐观,功利主义教育观已经深深地影響到了中国的高等教育。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于“德育为先”的要求仅仅当成应付,象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长线专业在高校日益被边缘化。不少高校更多的是将办学资源向那些可以用数量来衡量的事情,如招生规模、校园面积、硬件设施、学生就业率、课题和论文数量及等级等方面。专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内部的评价机制方面,专业教师明显机会多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工科专业的机会明显多于人文社科类专业。
这样一来,大学生德育的本真目标被遗忘。从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部署来看,大学生德育的本真目标,一方面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即为了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道德高尚、人格完善、具有民主法制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然而,在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是被片面地理解为一种维稳和管住学生不出事的工具,或是仅仅被理解为意识形态维护的手段。在这种理念影响下,高校“以德为先”的原则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经常被当成救火队,许多学生也同样对教育者的辛苦劳动和德育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不理解,更愿意花时间在专业课学习上。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贵基本原则的疏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规律,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有哪些基本原则,并无定论,但还是形成了不少共识,如以人为本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民主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疏导说服原则、言行一致原则等都为大家所公认。但从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来看,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按规律办事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一些基本的原则被人忽略。以以人为本原则为例,不少德育工作者或者片面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和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被忽略,或者片面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化功能,忽视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作用,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效,忽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客体。再以民主、疏导说服原则为例,一些教育者或者是受自身能力限制,或者是为了省事,在处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时,不是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是一味地将外在的规范、教条灌输给大学生,忽略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缺乏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对象之间平等、真心的对话和交流,成为“无反省的思想政治灌输”。这种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无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教育行为,势必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措施不够
由于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够,再加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质和本真价值目标认识的片面性,高校不少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研究不多,因而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落实在学生日常的行为养成、政治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只是到了上级检查和测评,或响应上级号召举行某项大型理论教育和宣传活动时,才被动地在这方面花一点心思和精力,搞一些花架子活动,让学生疲于应付,既耽误了学生时间,又让学生对这一类活动产生反感。而对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和实施者仅仅是停留在例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例行的学生工作和党团工作,根本谈不上主动性和创新性;也有一些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当成纯粹的知识和理论教育,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方面,忽视学生的实践教育,忽视学生的课外教育,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育,教育内容更多地是对相关知识和观点的单向灌输,不重视如何让这些抽象的教条内化成学生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未来事业的希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决定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战略问题,高校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该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必须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目标。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一直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固然要承担起学生的日常法纪养成教育,承担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的任务;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工作更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人格完善、道德高尚,具备相当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大学生的需要。第一方面的教育实际上是第二方面的手段,第二方面才是根本目的。
因此,针对当前一些学校和一些德育工作者片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将其仅仅当成维稳和意识形态教育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必须站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对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